国庆假期安排出炉——休七天,上七天,如此调整引发网友热议,这样一来,我们真的休息了吗?假期是为了脱离紧张的工作环境,有一个身心得以放松、调整的时间段,利用假期不仅可以游山玩水,亲近自然,更是走亲访友,拉近社交距离的好机会。基于此目的考虑,提出的两取消一增加建议,引发热烈讨论。
我们目前的法定假期已经经过调整,在原有基础上侧重了我国的传统节日,从而体现了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但传统节日分布不均,有时甚至为了三天的短暂假期,需要牺牲周末时间进行调休。
如此一来,连续工作的时间反而增加了。
没有连续的长假期,很多在他乡的打工人,难以实现在传统节日与家人团聚的愿望。
每日被繁重工作所累,还要为假期调休牺牲周末,有时还没开始放假,就已经为假期后的连续工作感到紧张。如此调休,不仅没有起到放松身心,家人团聚的目的,反而加重了心理负担。
“两取消一增加”其实是对广大网友建议的总结,取消并不意味着假期的减少,而是相互权衡之下的调整。目前我国的传统节日假期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几个节日真正能带动,全国性人口大规模返乡团聚的,或许只有春节。
清明、端午、中秋假期,常常通过调休形成三天小长假,如果能够取消调休,将调整的时间机会都留给春节,那么返乡人千里迢迢的归来,或许能够换取更多和家人相处的时间,人们也有时间去营造、感受纯洁的浓厚氛围,而不是碍于假期有限,急匆匆地来,又急匆匆地走。传统佳节,不应在假期的时间限制中流于形式。
不仅如此,春节假期如果能够变长,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春运所带来的交通、人流压力。
由于传统节日在时间上的分布不均,无法形成每个月都有小长假。
观察近些年的假期分布表不难发现,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休息的时间更少,通常过了国庆假期之后,一直到年底,都不再有节假日。在工作愈加繁重的年底,人们或许更需要一个短暂的假期来给生活“打打鸡血”。
针对节日时间分布不均的问题,网友们纷纷打起了“双休”的主意。对于许多打工者来说,周末加班似乎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原本的双休早已变成了单休,这也是大家迫切需要小长假的根本原因。与其被迫单休,不如改为“1+1+1+5”的休息模式,这样每个月都可以有小长假。
每个月按照四周折算,将前三周的休息日调整为一天,剩余的一天与第四周双休合并,就可以得到长达五天的小长假。如果真的可以实现这样的弹性双休,也能更大程度上实现放松身心,亲近自然,为我们在紧张的工作中及时充能。
春节假期或许可以成为北方人民避寒的选择,那么炎炎夏日,长期处于工作状态,甚至频频中暑的人们,如何将自己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救出来呢?不仅是孩子们需要寒暑假,大人也需要!
温室效应带来了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温度升高,今年夏天频频出现的“热射病”不得不令人重视。特别是对于那些长期在室外工作的人群来说,冬冷夏热,他们甚至没有一个得以喘息的契机。
但往往最炎热的七八月份和最寒冷的年底,是没有假期的。
有不少网友建议,寒暑假可以是有针对性的,或是按照地域进行调整,冬季相对寒冷的北方地区增加“冬日御寒假”,夏天更加炎热的南方地区增加“夏日避暑假”。在极度天气下的假期,是雪中送炭般的存在,假期过后的劳动者一定能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
“劳逸结合”是亘古不变的生活哲理,但目前关于“劳”不同行业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那么“逸”也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毕竟休息也是为了更好的劳动。假期的设置越合理,越贴近劳动者的真正需求,才能更好地完成假期存在的根本目的。合理的休息之后,劳动者才能在工作岗位上,迸发更高的工作热情。那么对于假期调整,您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