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望着刘伯承离开南京的背影,廖汉生:这个老首长,没有少受罪

借古论今事 2025-04-27 14:42:55

【前言】

告别总是令人心酸,特别是卸任后的离别,更是百感交集。作为新任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廖汉生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这种感受是旁人难以理解的。

目送刘伯承乘船驶离南京,渐渐消失在北方天际,廖汉生心中涌起一阵深深的酸楚。他低声叹道:“这位老领导,吃了太多苦!”

【刘伯承:从此云天雨也多】

1959年1月19日,刘伯承元帅带着家人从南京出发,迁往北京居住。

南京军事学院的一批干部自发前往江边,为即将离任的刘伯承元帅送别。

当告别时刻来临,大家心情沉重,纷纷建议陪同刘伯承老院长渡过江,直至抵达浦口火车站。

刘伯承深深明白战友们对他的深厚感情。经过长时间的并肩作战,突然要分开,不知道未来还能否重逢,这种离别之痛,任谁都会感到难过。刘伯承完全理解大家的心情,因为他自己也有着同样的感受。

即便过了江,分别的结局依然无法避免。在浦口火车站告别时,那种痛苦只会更加深刻。既然如此,何必还要让大家多此一举,徒增伤感?

刘伯承院长对众人的深厚情谊表达了由衷的感激,但他坚决拒绝了大家送他过江的提议。为了打消众人跟随的念头,他迅速上前,双手轻推着大家,自己率先登上了渡船。站在船头,他面向前来送别的人群,挥手致意,以此作为最后的告别。

伴随着引擎的轰鸣,渡轮缓缓离开码头,逐渐向江中心移动。

船一开动,渐渐驶离了港口。送别的人群却久久未散,他们站在原地,目光紧随着船只远去的方向。

大家静静地注视着渡船上老院长的身影,没有人开口说话,所有人的视线都紧紧锁定在那艘渡船上,聚焦在那个他们再熟悉不过的背影上。

当渡船渐行渐远,刘伯承的身影彻底消失在视线之外时,南京军事学院的新任院长廖汉生突然感慨道:“这位老领导,经历了不少磨难!”

尽管刘伯承元帅两年前已卸任南京军事学院院长职务,但他仍留在南京。这样,他不仅能亲眼目睹学院的现状,还能走进校园,闭上眼睛,细细品味这里的气息,回想他在这里度过的六年多艰难岁月。

1957年8月6日,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刘伯承元帅因健康原因,向毛主席及负责中央军委日常事务的彭德怀元帅提交了一封书信。

在这封信里,刘伯承提到:“我的身体本来就不太好,加上六年的学术工作,让我感到非常吃力。自从1953年得了虚脱症后,脑子、眼睛、神经和旧伤总是反复发作,看书写字都变得困难,休假时间也多了。这样一来,我参与教材编写和思想提升工作的次数越来越少,甚至基层的民主生活、纪律生活和实习工作也几乎没了……所以,我请求别让我担任高等军事教育这么重要的新职务,希望在我卸任南京军事学院的职务后,能有一段时间好好休养。等身体恢复了,再去北京专门担任军委委员,参与实习机关的工作。”

鉴于刘伯承元帅的身体状况,中央军委同意了他的离职申请,并任命廖汉生为新一任南京军事学院院长,接替刘伯承的工作。

9月13日,南京军事学院举行了一场重要的交接仪式,庆祝刘伯承院长正式卸任,同时迎接新任院长廖汉生上任。这次活动标志着学院领导层的更替,体现了对刘伯承多年贡献的尊重和对廖汉生未来工作的期待。通过这一仪式,学院展示了其组织架构的连续性和对新任领导的信任,确保学院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保持其教育使命和军事培训的高标准。

在这次会议上,南京军事学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上将深情回忆了刘伯承创建南京军事学院的艰辛历程和卓越贡献,他表示:

钟期光充满感情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在场所有人。想到刘伯承元帅即将卸任院长职务,每个人都感到十分不舍。他的发言让在场人员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大家心中都充满了对这位老院长的留恋之情。

刘伯承在卸任南京军事学院院长职务时,内心充满了沉重的情绪。

1956年10月,刘伯承元帅的身体状况开始恶化。他时常感到体力不支,脑部和眼部也出现了健康问题。为了确保南京军事学院的工作不受影响,刘伯承向中央军委申请了病假,以便前往医院接受治疗。

刘伯承元帅在向中央军委申请休假时,提出了临时人事安排建议,提议由陈伯钧暂代院长职务,钟期光代理政委职责。

经中央军委同意,刘伯承元帅于11月6日从南京出发,前往上海进行住院治疗。

这段时光延续了很长时间。在1956年12月的一封信中,刘伯承元帅在末尾写道:“1956年12月26日,眼花手抖写下这些。”

陈伯钧和钟期光等人阅读刘伯承院长的亲笔信时,内心深受触动。字里行间,他们清晰地体会到刘伯承对南京军事学院的深厚情谊。这封信不仅展现了刘伯承的真诚,也让他们更加理解了学院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

面对不得不与这个“孩子”永别的现实,刘伯承元帅内心难以平静。但考虑到自身健康状况和“孩子”未来的发展,他最终下定决心,毅然决定放手。

刘伯承离职后,立即入院接受治疗。谈及当时的身体状况,他形容自己的身体如同一辆长期过度使用的旧车,经过多次维修仍无法彻底修复,最终变成了一辆容易出故障的破车。他经常感到左脑后部和太阳穴部位胀痛,眼睛流泪不止,甚至引发头部眩晕。

为缓解刘伯承元帅的身体不适,医生提议他进行户外疗养。正值秋季气候宜人,刘伯承在家属的陪同下,前往黄山进行游览。

站在黄山之巅,刘伯承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吸引。他望着那些高耸入云的奇特岩石,挺拔有力的松树,还有那若隐若现的云雾和潺潺流动的山泉,心中充满了激动和陶醉。

回忆起抗战时期,刘伯承元帅提笔写下这样的诗句:“当年抗日部队向北行进,人们期盼着久旱逢甘霖。黄山自古以来云雾缭绕,如今天空的雨水更加丰沛。”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也蕴含着对未来的期望。

1958年,正在外地休养的刘伯承元帅收到了军委的通知,要求他前往北京参加一次军委扩大会议,并在会上进行自我批评。

得知消息后,刘伯承元帅内心倍感沉重,思绪纷繁,整夜辗转反侧,左眼明显充血。

在开往北京的火车上,刘伯承元帅依旧没能好好睡一觉,眼睛里的血丝更多了。

抵达北京后,刘伯承元帅被诊断出青光眼,眼压达到73度,这一情况迫使他入住北京医院。在医院期间,他同时进行疾病治疗和准备相关的医疗检查资料。

得知刘伯承元帅健康状况不佳,毛泽东主席特别指示:"刘伯承同志需要安心休养,不必参加检讨会议,只需表明个人立场即可。"这一安排体现了领导人对下属的关心与体谅,既照顾了刘伯承的身体状况,又尊重了他的工作态度。

听说老战友刘伯承住院了,陈毅元帅立刻赶到医院探望。见到躺在病床上的刘伯承,陈毅心情沉重,直接说道:"你写什么检讨!真要写的话,我来帮你写,一百字就够了。"

在表达对陈毅元帅关心的谢意之后,尽管病痛缠身,刘伯承元帅依然坚持亲笔撰写了一份自我反省报告。

7月10日,刘伯承携亲手撰写的自我批评材料,前往中南海怀仁堂,出席军委扩大会议。

刘伯承元帅在他人搀扶下,步履艰难地登上主席台,台下观众立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目睹这一幕,不少人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刘伯承在台上公开宣读了自己的检讨,明确表示支持毛主席的决策,并对同志们的批评表达了感谢。

军委扩大会议结束后,刘伯承元帅返回南京。由于会议期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他的情绪非常低落。

1959年,刘伯承元帅根据之前写给毛泽东和彭德怀信件中的提议,决定前往北京担任军委委员,并参与实习机关工作。他结束了在南京军事学院长达六年的辛勤工作,正式离开南京,前往北京就任新职。

这就出现了之前所说的那个令人动容的场景。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