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善若水”大概是《道德经》里最广为流传、广泛引用的经典名句了。可今天学习了这一章才发现,这句千古名句是有争议的。

我们众所周知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出自于王弼注释的通行版,而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里却是“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一字之差,虽不至谬之千里,但却表达了不同层面的哲学思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说品德高尚的人如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以水的品格为处事准则,诠释了“不争”哲学。而“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则突出治理与自然规律的结合,水可以做到虽然让万物受益,但还能主动保持平静。治理应顺应水性,遵循天道和规律。学者们认为,帛书版更符合老子思想的本意。
古本典籍的流传全凭手工抄录,抄写过程中出现误读和错录在所难免,而且不同时代的抄录人还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当时的社会需要对原文作相应改动或添加注释,导致流传千年后与《老子》原本的差异越来越大。帛书版与传世版就存在约700处不同,其中许多地方一字之差就形成了哲学解释分歧。
真正的老子原本到底是什么样的不得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