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认同这样一句话:人与人最大的差距,不是地位、贫富、学历或者美丑,而是价值观的差距。
所谓“夏虫不可语冰”,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出发点不同的争论都是无效的。
因为价值观的背后,实际上代表了个人的阅历、学识、认知、阶层等综合性的因素,这些因素绝对不会因为三言两语或一场辩论、一篇文章、一个讲座而改变。
你吃猪蹄喜欢红烧,我喜欢清蒸,这是不同口味,不分高下,但你一定要说红烧就是比清蒸先进,谁清蒸谁就不是真的爱吃猪蹄,这就没法说了;你说这匹鹿不太像鹿,有点像马,这是不同观点,可以接受,但你一定要说这就不是鹿,它就是一匹马,这也是没法说了。
共同探讨需要两个基准:一是基本的逻辑推断;二是基本的常识认定,而大多数人是不具备这两点的,我们经常会碰到无法讲道理的人。
无论我告诉你什么道理,当你的心智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或接近的水平时或经历过一些事情的时候,你是不会理解这个道理的,或者你以为你知道这个道理,其实你不知道。
“价值观是我们的终极行为指南”。这种话听起来好像很抽象,但我们的价值观的确就是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度过每一个24小时而不是那样的根源。
或许你并未意识到,但我们终归都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行事的,它不仅仅是行为的准则,也是我们所有精力的来源。
如果你沒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就会被社会的价值观所取代,无论是职业、收入、车子、房子、打扮都是为了符合众人的期待,这时你就成了只是一个展示给别人看的橱窗人。
贰
人生意义的产生,是通过解决心理课题,而不是通过表面所谓的成功。本来,人生既非自带意义,也不是毫无意义,如何活着,决定了人生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
要想成长,必须区分开现实之苦与神经症式之苦,常见的是,明明是神经症式之苦,却有人把它当作现实之苦。
如今,很多人偷换了自己所陷之苦的原因,明明是自己心理有问题而痛苦不堪,却把它当作了现实之苦,偷换了痛苦的原因。
无法区分现实之苦与心灵之苦的人,把苦难当作对自己的惩罚, 自己现在不幸福,明明是因为自己的心灵扭曲了,却把它解释为现实苦难,因此无法解决不幸福的问题。
李笑来老师曾说过,大多数的痛苦都只是幻觉,那只是一时的感觉而已,并不是永久不变的真相。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