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考研课堂(02)字体设计在交互设计快题手绘中如何表现?

迈希教育课程 2024-07-07 15:46:29

01文字设计的历史及演变

文字设计意为对文字按视觉设计规律加以整体的精心安排。文字设计是人类生产与实践的产物,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逐步成熟的。进行文字设计,必须对它的历史和演变有个大概的了解。

世界各国的历史尽管有长有短,文字的形式也不尽相同,但世界文字在历经悠久的历史长河之后,逐步形成代表当今世界文字体系的两大板块结构:代表华夏文化的汉字体系和象征西方文明的拉丁字母文字体系。汉字和拉丁字母文字都是起源于图形符号,各自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发展,最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字体系。

第一节文字的发展历史

文字,对于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来说都不会陌生;人们通过掌握文字获取知识而受益匪浅。既然文字如此重要,对它又知道多少呢?

首先,作为文字本身必须具备三种要素:形状、读音和意义。其次,文字是人类记录思想、交流思想的符号。同时,有了文字,人类才有书面的历史记录,称为“有史”时期,在此之前称为“史前”时期。

一、楔形文字的演变与发展

文字的历史几乎与人类史同步,其最早的存在方式是一种似画非画的符号,距今至少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文字最初形成的字体叫做象形文字。象形文字通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唯有中国汉字至今保留了象形、会意的特征。

一般认为,文字萌芽于10000年前农业化(畜牧和耕种)开始以后,在漫长的远古时代伴随着人类由野蛮向文明过渡的整个时期,文字也由萌芽状态逐渐成熟起来。人类在文字萌芽之前,普遍经历了用实物来标记和传递信息的阶段。古书中有“上古结绳而治”的传说,所谓“大事作大结、小事作小结”,就是用绳子作结来帮助记忆事情大小的一种方式。

从公元前8000年出现刻符和岩画,到公元前3500年前两河流域的钉头字成熟,这4500年是人类的“原始文字”时期即文字的萌芽时期。

距今约5500年前,居住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形文字,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字早期以图形符号为主,由于是使用硬笔在软泥版上压刻出来,笔画一头粗,一头细,好像楔子和钉子,故称楔形文字。约公元前 3500年以前,这种由苏美尔人所创造的最早的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文字,就以成熟的形态存在了,这比中国的甲骨文还早 2000年。

这些文字是由原始陶器上的符号和图画演变而来(如图4-1-4 所示)的。楔形文字在大约公元前2000年发展成熟(如图4-1-5所示),两河流域的人们把这种文字刻写在泥板上叫泥版书。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之一。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帝国灭掉了波斯帝国,楔形文字就此消亡。

二、拉丁字母的演变与发展

古埃及圣书字的创始可能略晚于楔形文字。在公元前3100年,它已经以发达的形式存在了。古埃及字有三种字体:圣书字(碑铭体)(如图 4-1-6所示)僧书字(草体)民书字(人民体)。古代埃及人把文字看作是神圣的,是上帝的文字,故为“神圣书体”。圣书字又可广义地包括三种字体,是埃及字的总称。

埃及的文字是以图形为中心的象形文字,由于有些观念过于抽象,难以画图形,象形文字的表达显得无能为力,因而图形文字逐渐发展成为表意文字。由于埃及后来被波斯帝国所征服,古埃及字体也就从此消失。

拉丁字母是由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部分表音字母经腓尼基人传入希腊后而形成的一套字母文字体系。圣书字也不适用,学读学写太麻烦,于是,在公元前1300年诞生了腓尼基字母(如图4-1-7所示),这是全新的创造,是腓尼基人的成果。他们模仿楔形文字和圣书字中的表音符号,将数千个不同的图像简化为简洁而方便的22个字母,任意地创造出了便于自己书写、自己查看的符号。这种新的书写体系,其优越性是旧文字不可同日而语的。

公元前1600年,当腓尼基人开始在埃及得到纸莎草书卷时,他们也得到了埃及注音字母,并通过商业活动,将字母传到了克里特岛。公元前1000年左右,希腊人并没有对尼基字母作简单的沿用,而是经过创造性的改革,形成一个独立的字母系统(如图4-1-8所示)。希腊人对字母的贡献最重要的是元音字母的创造,将字母增加到24个,并将字母自右向左的书写顺序,改为自左向右,这是符合人们用右手写字习惯的。富于美感而崇尚实用的希腊人,把字母的形体改为简单、醒目、匀称、优美的几何图形。这种更改,使字母形体完全摆脱早期的图形束缚,按照实用和艺术的要求来加工。古希腊人引进了这套字母系统后,在视觉上演变出美好和谐的形式,并极大地发展了字母的审美设计和使用功能。

公元前1世纪,罗马实行共和时,改变了直线形的希腊字体,采用了拉丁人的风格明快带夸张圆形的 23个字母(如图4-1-9所示)。最后,古罗马帝国为了控制欧洲,强化语言文字沟通形式趋势,也为了适应欧洲各民族的语言需要,由派生出了,由V派生出U和W,遂完成了 26个拉丁字母,形成了完整的拉丁文字系统。

罗马字母时代最重要的是公元1世纪~2世纪与古罗马建筑同时产生的在凯旋门、胜利柱和出土石碑上的严正典雅,匀称美观和完全成熟了的罗马大写体。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称赞它是理想的古典形式,并把它作为学习古典大写字母的范体。它的特征是字脚的形状与纪念柱的柱头相似,与柱身十分和谐,字母的宽窄比例适当美观,构成了罗马大写体完美的整体。

以罗马字体为代表的早期字体设计充满了优美的节奏感、空间感与整体感,它被广泛运用于建筑、书籍装帧、商标等各个领域中。

在早期的拉丁字母体系中并没有小写字母,公元4世纪~?世纪的安塞尔字体和小安塞尔字体是小写字母形成的过渡字体(如图4-1-10所示)。公元8世纪,法国卡罗琳王朝时期,为了适应流畅快速的书写需要,产生了卡罗琳小写字体(如图 4-1-11所示),传说它是查理一世委托英国学者凡·约克在法国进行文字改革整理出来的。它比过去的文字写得快又便于阅读,在当时的欧洲广为流传使用。它作为当时最美观实用的字体,对欧洲的文字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15世纪是欧洲文化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德国人古腾堡发明铅活字印刷术,对拉丁字母形体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原来一些连写的字母被印刷活字解开了,开创了拉丁字母的新风格。同时这一时期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技术与文化的发展、繁荣迅速推动了拉丁字母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流传下来的罗马大写字体和卡罗琳小写字体通过意大利等国家的修改设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卡罗琳小写字体经过不断的改进,这时得到了宽和圆的形体,它活泼的线条与罗马大写字体娴静的形体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完满的统一这一时期是字体风格创造最为繁盛的时期。

18世纪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新兴资产阶级提倡希腊古典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产生了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工整笔直的线条代替了圆弧形的字脚,法国的这种审美观点影响了整个欧洲。法国最著名的字体是迪多(Firmin Didot)的同名字体(如图4-1-12所示),更加强调粗细线条的强烈对比、朴素、冷严但又不失机灵可亲。迪多的这种艺术风格符合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是有现实意义的。在意大利,享有“印刷者之王”和“王之印刷者”称号的波多尼(Giambattista Bodoni)的同名字体(如图 4-1-13 所示)和迪多体同样有强烈的粗细线条对比,但在易读性与和谐上达到了更高的造诣,因此今天仍被各国重视和广泛应用着。它和加拉蒙、卡思龙都是属于拉丁字母中最著名的字体。

一套完整的字母体系中,数字和标点符号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阿拉伯数字是11世纪从印度经由阿拉伯传到欧洲的。在早期的希腊、罗马文件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中的句子用小点分开,直到15世纪,随着印刷业的发展,标点符号才具有专业化。在以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种不同风格的字体伴随着不同时代的文化、经济特征应运而生,如端庄典雅的安塞尔古典字体,繁缛华丽的卡罗琳,雄健有力的哥特字体,豪华、奔放和奇特的巴洛克字体……(如图 4-1-14、图 4-1-15、图 4-1-16、图 4-1-17、图 4-1-18、图 4-1-19 所示)等。与此同时,阿拉伯数字从印度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并与拉丁字母书写一致。

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极大发展,字体设计在商品销售、文化教育和传播科学技术方面发挥了空前的作用。印刷术的发展加速了字体的多样化,各种符合时代特征的流行字体大量产生。现代字体设计理论的确立,则得益于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产生的工艺美术运动和20.世纪初具有国际性的新美术运动,它们在艺术和设计领域的革命意义深远。现代建筑、工业设计、图形设计、超现实主义及抽象主义艺术都受到其基本观点和理论的影响。“装饰、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是其强调的设计基本原理。

三、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关于汉字的创始者,古籍的记载几乎都说是仓颉其人。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臣,他观察动物的行迹,创造了文字。《论衡·骨相》中更添加了神话色彩,说“仓颉四目”(如图 4-1-20所示),就是说:仓颉之所以能创造文字,是因为他有四只眼睛。

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般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如图 4-1-21所示)。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象形文字包括上古时代东、西方原始的图画文字(大约公元前 4000年)和进一步发展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商代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凶吉的卜辞文字,而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如图.4-1-22所示);这一时期的字体风格朴素、自然笔画结构带有任意性。

历史发展到周秦时代,文字的存在形式变成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如图 4-1-23 所示),它是大篆的代表,笔画粗犷有力,滞拙、古朴,字体的结构形款已开始趋于规范化。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如图4-1-24所示)。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莫定了方块字的基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如图4-1-25所示)。

对古文字进行了整理,废除了大量异体字,使中国汉字在历史上得以真正统一,并奠定了汉字方块化的基础,它对后世文字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影响。统一后的文字叫小篆。笔画结构以弧线为主,上紧下松,均圆齐整,给人以装饰美的享受。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如图4-1-26所示)。

康书的形成年代几乎与小篆的形成时期相同,早期的古隶也称秦隶,大约在公元前 200多年形成,到了汉代隶书进一步发展成熟,形成今隶,也叫汉隶或八分没。隶书主要是由篆体简化演变而来的,它把书圆转的笔画变为方折的笔画,并把汉字笔画的形象化,改变为笔画化,形成了汉字笔画横平竖直的主要特点,是古文字向今文字过渡的一种字体,在汉字字体演变上具有承上(篆)启下(楷)的历史意义,隶体的笔画以方线为主,方中带圆,左右撇捺舒展,其结构给人以端庄古雅的均衡感。

楷书又称“真书”、“正书”、“正楷”。楷是法式之意。楷书萌芽于西汉,魏普以后盛行。楷书是隶书的定型化,它把隶书的波势挑法变得平稳,把隶书的慢弯变成了硬公,把隶书的平直方正变成了长方形,成为直到现在都十分通行的字体。、自东汉到晋代,楷书在隶书的基础上渐趋成熟,南北朝时期的魏碑体,是楷书的重要发展。到了唐代,楷书进入了鼎盛时期,书法家群星灿烂,具有代表性的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李邕、颜真卿、柳公权六大书法家。

楷书)如图 4-1-27、图 4-1-28、图 4-1-29 所示)的字体端正,结构严谨,笔画工整,便于阅读,已成为现代汉字的标准字体。

草书(如图 4-1-30、图 4-1-31、图 4-1-32所示)是为了适应快速书写的要求而出现的。2分为在汉代出现的隶书草写体(即“章草”)和后来又从楷书发展而来的(今章”和“狂草”。草书作为一种字体而正式具有其名,还是东汉章帝时的事。草还保持有隶书的笔势,比隶书简易,有些点画有所省略。是汉隶的草书。

而草是楷书化的草书,它没有章草那种八分隶书的波折,却具有楷书的笔势,同时上下字牵连不断,一字内点画也多相连,一气呵成。

今草到了唐代发展为具有更大的随意性的狂草,世称“颠张狂素”。狂草的特点是诡奇和疾速,它只具有书法艺术的价值,而已失去汉字作为交际工具的实用意义了。草书在书法艺术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历史上著名的草书书法家,晋代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代有张旭和怀素,宋代有米芾。因为这种书体一般难以辨认,实用性差,所以在设计上多将它作为装饰图形来处理。

书兴起于东汉,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的书写速度比楷书快,但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识,兼有楷书字形易识、草书书写快捷之长,是在楷书的基础上适当加人草书的特点而形成的。后人常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作为行书(如图 4-1-33 所示)的典范。

从汉隶以来的现代文字,除草书只是在书写风格上有较大的不同外,在字形结构上并无大的差别,可以说认识楷书,一般也就能认识行书和隶书,隶、楷、行、草的不同,主要不是反映在结构上,而是表现在笔画的态势上。

新字体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书写工具的改进有很大的关系,如四刻的甲骨文和范铸的金文与毛笔书写的隶书、楷书就有很天的区别]同时那些难写费时的字体,如战国时期出现的起首肥而后渐细渐长的“蝌蚪书”,一些曲线作鸟形、作虫形的“鸟虫书”、“龙书”,都不能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全民性的通用字体,而只局限在部分范围,成为一种装饰性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一一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如图 4-1-34所示)。

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

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如图 4-1-35 所示)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独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果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一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02字体设计在手绘中的表达

1 标准字概述

2 标准字的笔画特征与结构规律

3 以标准字为基础的字体创作方法

4 手绘字体的创作方法

5 手绘字体的效果表达

6 手绘字体的设计原则

7 手绘字体与版式设计关系

8 迈希学员字体设计作业

1.标准字的概述

标准字分为两大类,有衬线体和无衬线体。有衬线体是指在字的笔画开始、结束的地方有额外的装饰,而且笔画的粗细会有所不同,如中文的宋体和英文的Times New Roman;无衬线体是指没有额外的装饰,并且笔画的粗细相似,如中文的黑体和英文的Helvetica.

宋体,中国明代木版印刷中出现的字体,始于明隆庆和万历年间:并广为流传。宋体字笔画有明显的粗细变化,横细竖粗,字体方正点如瓜子,撇如刀,捺如扫,起笔、收笔处有明显的装饰角。宋体字基本笔画概括为永字八法:点、横、竖、撇、捺、折、勾、挑。

黑体,源于德国包豪斯时期的无衬线体,字形端庄,笔画横平竖直,粗细一致,无明显装饰角。

2.标准字的笔画特征与结构规律

在开始设计字体之前,先要掌握标准字的笔画特征和间架结构这是学习字体设计的基础。

标准字的笔画特征: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点为侧,侧锋峻落,铺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笔落,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为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ti)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zhe),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标准字的结构规律:

A.横平竖直,四面顶格,靠边直笔往里让。

B.上紧下松,左紧右松,内紧外松。

C.字体的视觉中心略高于几何中心,中间竖划稍微靠向笔画少的一侧。

D.笔画多的要减细,笔画少的要加粗。

E.汉字与阿拉伯数字、拉丁字母排列时,汉字略高。

3.以标准字为基础的字体创作方法

标准字的临摹练习,打格、画骨骼、画轮廓、填黑;在充分掌握了标准字的笔画特征及间架结构的基础上,利用标准字进行字体的创作和设计,具体方法如下:

A.标准字的笔画共用:利用近义词或反义词,将汉字的局部笔画共用,形成字义上与形式上的对比和共存。

B.标准字的笔画错位:将笔画的大小、位置关系进行局部的变化与错位,以及做一些笔画的替换。

C.标准字的笔画替换:根据汉字的字义与字形,用某一形象替代字体的某个部分或某一笔画。这些形象或写实,或夸张,将文字的局部替换,使文字的内涵外露,在形象上和感官上都增加了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D.标准字的装饰填充:利用丰富的装饰方式,将标准字笔画内部装饰填充,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也可以适当地破出字形,做一些额外的装饰。

4.手绘字体的创作方法

A.像素字体:以无衬线体为原型,将所有笔画变成直线,摒弃弧形再做笔画像素点的部分删减。

(推荐设计师)广煜:字体设计师,1977年生于北京,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他是迄今为止大陆唯-一位在TOKYOTDC获奖的人,是平面设计界非常知名的人物。

B.折叠字体:以无衬线体为原型,将笔画的转折与相接,处理成折叠与叠加的效果。

C.透视字体:以无衬线体为原型,通过改变笔画的衔接方式,产生视觉上的透视与立体效果,增强字体的空间感。

D.符号化字体:将组合字体的统一笔画或局部笔画,进行符号化设计,整组文字图形化处理。

E.POP 字体:这是最常见的手绘字体之一,常用于各种广告海报与宣传中。

5.手绘字体的效果表达

做效果永远是视觉手绘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视觉效果出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设计的不足。所以我们在手绘字体时,需要掌握一些表现效果的创作方法,具体如下:

A.阴影与半立体效果

B.轮廓装饰

C.立体装饰

D.剪纸装饰

E.其他装饰

6.手绘字体的设计原则

在进行字体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几点原则:

识别性原则

有的同学经常在设计字体的过程中为了表现自己的设计意图,将字形进行过多的改变,使得字体丧失了原有的传播、说明与解释的功能。如果字体丧失了这些基本功能,那么字体设计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字体设计的识别性原则,包括对字体特征的保留,最终方便阅读者识别体验的考虑。如果说当字体变化后,古怪繁缛甚至多余的变形以及装饰手法扰乱了受众的眼球,却不能表达文字本身的意义和目的,那就背离了字体设计的根本,也是当前字体设计中经常看到的舍本求末的做法。

准确性原则

字体设计需要符合文字内涵,准确传达字义、词义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创意形式与文字传达内容的一致。

整体性原则

在进行设计时必须对字体作出统一的形态规范以形成统一整体,这是字体设计最重要的原则。文字在组合时,需要做到笔画统一、方向统一、空间统一。只有在字的形态上具有了鲜明的统一性,才能在视觉传达上保证字体的识别性和注目度,从而清晰准确地表达文字的含义。

独特性原则

字体设计除了要服从于整体的风格特征以外,还要形成独特的个性。一般来说,字体的独特性或者个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A.端庄秀丽:字体优美清新,格调高雅,华丽高贵。

B.坚固挺拔:字体造型富于力度,简洁爽朗,现代感强,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C.深沉厚重:字体造型规整,具有重量感,庄严雄伟,不可动摇。

D.欢快轻盈:字体生动活泼,跳跃明快,节奏感和韵律感都很强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

E.苍劲古朴:字体朴素无华,饱含古韵,能给人一种对逝去时光的回味体验。

F.新颖独特:字体造型奇妙,不同一般,个性突出,给人的印象独特而新颖。

艺术性原则字体的设计需要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字体设计具有艺术性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反应。反之,若使视觉上难以产生美感,这样的字体设计便难以传达作者想表现的意图和构想。

7.手绘字体与版式设计关系

在绘制快题的过程中,常常遇到字体排版的问题,比如在写标题的时候,或是写成段的设计说明的时候,甚至是在绘制海报中海报内字体的排列的时候。

字体种类

一般在一张手绘快题中,不要使用超过四种的字体,过多的字体会使画面很难掌控,徒增烦恼。标题的字体可以自己练习一些比较方便但又出效果的字体,或是多掌握几种 pop 装饰字体的表现方式。尽量不要和别人干篇一律,毕竟快题标题在整个画面中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的。

字体大小

重要信息用字号较大字体,说明性信息用字号较小的字体。同时要注意,字体颜色也会影响阅读的顺序。

行距字距

特别是对设计说明部分的书写,需要掌握一些文字排版常识。一般情况下,设计说明部分文字的行间距约为正文文字的 1/2 字高,字间距约为正文文字的 1/4 字宽。包括在一些 V1载体上的排版,也要注意此原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