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青春期的娃,就像揣着个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给你整点新状况。
这不,这学期我家少年哥哥突然对原本超期待的升旗仪式变得极度排斥。
以前,用点小零食、周末出游的承诺,就能轻松哄他听话,现在这些方法全都不管用了。
起初,我问他为啥不想去,他给出的理由一听就是敷衍我。
以我对少年哥哥多年的了解,他所说的理由根本不足以让他这么排斥去升旗。
又一个周一早上,少年又一次说自己不想去升旗。
我看着他,认真地对他说:“说一说你不想去的真实原因,不要糊弄我,妈妈只想听真话。”
这一说,瞬间把少年的委屈都勾了出来。
他眼泪汪汪,眼神里满是委屈,哽咽道:“老师叫我不要去了。”
我心里“咯噔”一下,赶紧追问:“是只对你一个人说的吗?”
他边哭边摇头说:“老师对我们所有人一起说的,叫我们别去丢人现眼了。”
我的心瞬间揪了起来。
试图安慰他:“老师对全部人这么说,那这是老师的激将法,是希望你们能把正步踢得更漂亮,而不是真的觉得你们不行。”
哪晓得少年气鼓鼓地回怼:“他都叫我们别去了,反正也走不好,那就不去了,这不正好合他的心意吗?我干嘛还要去丢丑!”
我能理解孩子心里的委屈,也能感受到他此刻的心情。
但我也明白,青春期的孩子,内心敏感又脆弱,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他们心中的“巨石”。
我地引导他换个思路,正确面对老师的批评,不能因为老师一句不好听的话,就放弃努力、自暴自弃。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看,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飞速发展,对他人评价极为敏感。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专家李教授指出,这一阶段孩子的大脑前额叶尚未发育成熟,情绪管理能力较弱,老师的负面评价很容易让他们陷入自我怀疑,产生逃避心理。
面对这种情况,我当时简单安慰的做法,显然没能真正解决孩子内心的症结。
意识到问题后,我只要一有机会,就跟他讲,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勇敢面对困难,不能轻易逃避。
然而,今天又是周一,距离他第一次提出不要升旗,已经过去几个月了。
早上一起床,我便提醒他:“今天有升旗仪式,要穿军装。”
可少年却抗拒得更厉害:“这个星期我不去,下个星期再去。”
我疑惑地反问:“上周你不就没去吗?上周不是说这周去吗?怎么这周又不去了?”
少年却理直气壮地解释:“上周一下雨,没有升旗仪式,所以就这周不去。”
我赶忙问:“老师叫你不用去哪里吗?”
他摇头,嘟囔着说叫他们一半的人不要去了。
我不想他就这么逃避,又苦口婆心劝道:“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一遇到问题就想着逃避呀?正步走不好,咱就多练习几次,下次让老师刮目相看。”
可少年依旧斩钉截铁:“今天不想去升旗。”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建议,当孩子出现逃避行为时,家长应避免一味说教,而是要引导孩子主动思考解决方案。
但我当时没控制好情绪,见软的不行,一时着急,威胁道:“今天不去,那这一个月你都自己走路上学,我不送了。”
没想到,少年脖子一梗,说道:“自己走就自己走,反正今天我不去升旗。”
我陷入了思索,这少年咋这样的呢?
难道是老师的话对他影响太深?
其实,对我来说,孩子去不去升旗本身倒不重要,我最担心的是,他因为老师的否定就直接摆烂。
要是以后课堂上,老师不经意间批评他,他是不是也会选择摆烂呢?
少年说不要穿军装去升旗的几次,他爸爸都是支持他,都说不去就不去,他就特别开心。
今天又说,他爸爸仍旧支持:“不想去就不去,没什么关系。”
我故意说道:“这点挫折就逃避,要是课堂上老师不哄着他,批评他几句,他是不是连学也就不上了?”
少年说道:“学习上被老师批评了的话,我肯定不会逃避,学习我肯定是要学的。”
唉,当妈路漫漫,当妈真难,一路当妈,一路踩坑,一路学习着当妈。
我琢磨着,或许是我这几个月对少年的引导方法不对,不适合他;又或许少年到了青春期,越来越有主见,也变得更叛逆了。
看着他满心抗拒,只想逃避的样子,我也只能先顺着他,以后再慢慢找机会引导。
相信不少家长都遭遇过类似难题,孩子因为老师的某句话,就产生心理负担,甚至抵触某些活动。
我现在真是束手无策了,你们都是怎么处理的呢?
快来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说不定你的一条建议,就能改变一个孩子的想法,帮一位家长走出困境!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别忘了点赞和转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