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美国再次被多家国际评级机构“盯上”,信用评级面临下调的风险。标普全球评级明确表示,如果未来美国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将可能把美国的信用评级从目前的AA+再下调一级。与此同时,欧洲评级机构Scope也警告称,若贸易战持续升级、美元地位动摇,甚至可能引发美国信用危机。这些警告不仅是对美国财政政策的“黄牌”,更折射出全球对美国经济稳定性的深层担忧。
一、从“AAA”到“AA+”:评级下调背后的沉疴
早在2011年,标普全球评级就曾将美国信用评级从顶级“AAA”下调至“AA+”,震惊全球。当时的理由是:美国国会就提高债务上限僵持不下,导致政府可能无法按时偿债,显示出美国政治体系在关键时刻的不稳定。
如今,十几年过去,美国的财政状况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持续恶化。截至目前,美国国债总额已超过36万亿美元,几乎是当年的两倍。其中,公众持有的部分已高达GDP的100%,远高于2011年的66%。如此巨额债务本身就意味着极高的偿债压力,更何况当前的利率水平正处于高位,进一步加剧了政府的负担。
标普指出,美国当前财政面临三大“硬伤”:
1. 债务飙升:长期赤字叠加利息成本上升,使得联邦政府财政处于危险边缘。
2. 会计“魔术”:部分国会议员推动使用“当前政策基线”这类会计方法来美化财政数据,掩盖减税导致的赤字扩张。
3. 政策不确定性:高政治极化导致财政政策难以达成共识,财政稳定缺乏明确方向。
这些担忧在标普最新的报告中被再次放大,意味着评级机构对未来美国政府处理财政问题的能力缺乏信心。
二、“特朗普效应”:贸易战与政策激进化的隐忧
除了财政层面的困局,评级机构还特别点名了特朗普阵营的激进政策可能对美国信用构成新的威胁。
一方面,如果特朗普再次执政并推动加征关税、扩大贸易战,可能会进一步推高商品价格,抑制消费与投资,甚至引发经济衰退。经济放缓意味着税收减少,而政府支出难降,这对财政赤字又是“雪上加霜”。
另一方面,Scope等欧洲评级机构还担心特朗普可能采取资本管制等极端措施,比如限制外国投资,或征收资本流出税。这些手段将严重破坏全球对美元的信任,一旦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动摇,美国的融资能力和资本流入都将受到沉重打击。
Scope指出,美国是当前贸易战中最易受冲击的国家之一,一旦对美元的信心崩塌,评级下调几乎不可避免。
三、美元跳水与资产抛售:市场已经在“用脚投票”
评级警告尚未落地,但市场已经开始反应。4月16日,美元指数盘中一度暴跌超0.8%,最低跌至99.35,逼近三年来低点。过去半个月,美元指数已累计下跌超过4%,创下自2022年以来最大月度跌幅。
与此同时,美股也出现调整,纳指期货一度下跌超1.7%,标普500指数期货跌幅超过1%。避险资金开始涌向黄金、日元和瑞士法郎等资产。
美国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前市场看空美元的情绪创下近19年来最高水平。高达61%的投资者认为美元将在未来一年继续贬值,而近七成投资者认为美元被严重高估。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国债也在遭遇持续抛售,4月上旬创下近20年来最大单周资金流出。这说明,在外资看来,美国的“避风港”地位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四、降息预期再起:美联储难再“高挂免战牌”
面对此情此景,美联储也正承受越来越大的政策压力。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年内启动降息周期,其中约四成投资者预测将降息两次以上。
降息的直接原因是经济下行风险上升,但其副作用也十分明显——更低的利率将进一步推高赤字水平,恶化财政状况,反过来又会刺激评级机构对美国信用的担忧。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赤字导致降级风险升高——市场避险情绪加剧——美元走弱与资本外流——加大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
五、写在最后:美国经济正站在十字路口
当评级机构、全球市场和投资者纷纷发出信号时,美国政府不能再“装聋作哑”。巨额债务、财政赤字、激进政策、政治极化……这些问题早已不是新鲜事,但若继续得过且过、玩弄会计游戏、挑动贸易战,只会加速外界对美国经济稳定性的怀疑。
信用评级不是万能的,但它是投资者信心的晴雨表。一旦美国失去“最后的信任”,将不仅是美元霸权的终结,更可能是美国金融体系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