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债与报恩
有人说,子女来到这个人世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来跟父母讨债的,一种是来向父母报恩的。细细想来,确实很有道理。
有的孩子在娘胎里的时候就折腾自己的母亲,生下来之后也不消停,啼哭不止、吵闹不已,不让父母和亲人睡个安稳觉,搞得全家人每天“黑眼圈”精疲力竭,直感叹“养而不易”却又无可奈何。待到稍微有了自主意识之后,那就是每天疯跑、四处闯祸,搞得左邻右舍、楼上楼下“鸡犬不宁”,气得父母牙根痒痒,只好板起面孔来教育,和风细雨是无济于事的,这样的孩子真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父母摇头叹息,熟悉的人也深表同情。

这样的孩子,本想着上了小学之后会在老师的教育下会有所收敛、有所改观,殊不知此时的孩子贪玩的心更重了。不是调皮捣蛋、搞恶作剧,就是跟同伴吵闹打架,一心只想着玩,心思从来不放在学习上,誓要“将疯狂进行到底”。老师耐心和细心的教诲、帮扶、矫正,效果微乎其微,挫败感滋生,渐渐地也失去了耐心。这样的孩子因为太不安分,又经常寻衅滋事,大祸小祸不断闯,弄得鸡飞狗跳,偷了东家的鸡,打了西家的狗,惹得父母经常赔礼赔钱,即使后悔生下来,可还是得管着孩子吃穿用度,该向别人低头还得低头,该赔钱一分也不少。
如果说,因为年幼而调皮无知,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也应该慢慢服从管教、听从意见、理解体贴父母了,可是这些孩子上了中学之后愈加堕落,因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小学时没有打好坚实的基础,到了中学又不肯努力,越学难度越大,越学越没有兴趣,干脆“破罐子破摔”了,上课睡觉,作业基本不做,每天到校就是点个卯,然后看风景、侃大山、玩游戏,于他们而言学校不是学堂而是乐园或者说温床。而且此时的孩子处于懵懂向成熟过渡之际,自主、叛逆、反抗的意识彻底觉醒了,时不时地与父母争吵一次,开始觉得自己被压制,带着挑剔的目光审视自己的父母,觉得自己生错了家庭,想着法子折腾父母。

走上社会,找不到工作,抱怨父母窝囊;收入不高,指责父母无能。自己小家庭过得不容易,也是与父母有莫大的关系,要求父母接济,瞅着父母口袋里的养老钱。父母生病了,不去用心服侍,满脸情绪,骂骂咧咧,甚至诅咒拖累自己的父母早点死去,自己早点解脱,全然忘记了“你养我小,我养你老”的义务和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
这样的子女就是父母的债主和仇人,可能是做父母的前世和自己的孩子是冤家,这一世生下来并耗尽一生的心血来养育孩子,是为自己前世的孽缘还债,所以才会有人们经常说的那句口头禅“前世作孽”。
耗尽一生心血养育子女的父母是痛苦的,便常常羡慕起“别人家的孩子”来。那“别人家的孩子”从小样样都比自家的孩子出色、优秀,这些孩子就该是来“报恩”的。

“别人家的孩子”有这样一些特质:听话、懂事、孝顺、自觉,理解、体贴父母,懂得父母培养自己的不易,从小便能帮助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不仅不用家长操心自己的学习,而且还能够与人为善、处处维护着父母在自己心中的地位。不管是上学、工作、成家,也不管是在身边还是远在他乡,经常对父母嘘寒问暖,心中永远想着、挂记着自己的父母,在他们的心目中父母是最伟大的,“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希望父母能够幸福安康。一旦父母有个头疼脑热,便会心急如焚,紧张地张罗着为父母求医问药。即使知道父母手头宽裕,但从来不会向父母开口要钱,而是时不时地瞒着爱人给父母偷偷塞钱,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尽力地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父母之恩大于天!愿每个做子女的都能理解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父母,不管父母是贫穷抑或是富裕,也不管父母是身居高位还是置身田野,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并让你健康成长,那就是你的幸运,那就是你的福报,不要责怪父母,更不要向父母“讨债”,在自己有生的岁月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能力去“报恩”,不要届时悲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