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终于出手,储能“容量竞赛”乱象要终结了!

储能严 2025-04-21 09:25:12

当储能快速进入大电芯时代,这个万亿级赛道亟需一场标准变革。而这场变革能否顺利推进,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行业龙头。

©图源 / CATL

文 / 杨倩 编辑 / 严凯

来源 / 储能严究院

2025年,全球储能市场正迎来关键转折点。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激增,储能电站从百兆瓦级向吉瓦级跃迁,传统280Ah、314Ah电芯已难以满足规模化需求。

此背景下,储能电芯容量的大型化浪潮席卷行业。2023年以来,短短两年,314Ah电芯渗透率从不到3%迅速提升至50%左右,增长超过16倍。

不过,行业也因此陷入“容量竞赛”的乱象,多家企业正争先恐后推出500Ah以上产品。但行业标准尚未统一、规格混乱导致下游系统集成商适配成本激增,售后市场备件兼容性危机亦如影随形。

当储能快速进入大电芯时代,这个万亿级赛道亟需一场标准变革。而这场变革能否顺利推进,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行业龙头。

近日,宁德时代国内储能解决方案CTO林久标接受「储能严究院」专访时透露,宁德时代将是行业首批实现大规模量产和交付500+电芯的企业。

这款全球首款通过PPB级制造精度的储能专用电芯,不仅实现430Wh/L的能量密度突破,更注重“平衡之道”,不盲目追求大容量而忽视储能电芯安全和可靠性,通过“五维技术矩阵”重构大电芯价值体系。

宁德的上述新品有望成为新一代储能系统的标杆,它将以“技术领航+标准重塑”的双重突破,为行业穿透迷雾提供破局思路。

而其背后折射的正是中国储能产业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进化的深层逻辑变革。

01

“乱象”与“破壁”

作为储能电芯的行业领导者,宁德时代的举动无疑是行业的“风向标”。而面对行业出现的诸多乱象,行业也亟需龙头企业勇当“破壁者”。

在大电芯领域,宁德时代正在重塑行业标准。

作为首个定义“587Ah”容量规格的厂商,其全新研发的587Ah电芯构拥有“高安全、长寿命、高可靠、高能效、高集成”的“五高”技术体系。

在这一体系的加持下,宁德587Ah电芯率先突破大容量电芯在安全阈值与可靠性上的行业瓶颈,成为当前新一代储能系统降本增效、规模化应用的最优解决方案。

1.高安全:四维防护体系构筑行业天花板

安全是储能价值的根基。宁德时代通过“单体本征安全+模块智能安控+系统网状防控+站级数智管理”四维技术体系,将电芯热稳定性提升20%,从材料到系统全方位杜绝热失控风险。例如,本征安全技术通过优化电解液配方和极片设计,降低电芯内短路概率;站级安全管理则依托AI算法实时监控数万颗电芯状态,实现风险预警与主动隔离。

2.长寿命:仿生技术驱动全周期收益跃升

587Ah电芯引入仿生SEI膜技术,模拟生物细胞膜的自我修复机制,显著降低活性锂损耗。这一创新使电芯全寿命周期可吞吐电量较上一代提升48%,内部收益率(IRR)提高2%-3%,为业主带来更优的经济性。

3.高可靠:极限制造实现DPPB级失效率

凭借行业最大的电芯运行数据库和全维度可靠性模型,宁德时代将电芯失效率优化至DPPB级(十亿分之一),远超二线厂商的PPM级(百万分之一)。其超级产线采用AI视觉检测和5G智能调度,确保百万颗电芯的一致性,彻底解决并联适配的“木桶效应”难题。

4.高能效:全链路能效突破95%

通过新材料开发与成膜牺牲剂技术,587Ah电芯在化学与物理层面突破能量密度极限,能量密度达430Wh/L,全生命周期能效长时间维持在95%以上。叠加热管理技术优化,整站效率再提升1%~2%,单次充放电损耗降低,显著提升度电收益。

5.高集成:系统精简与成本双赢

587Ah电芯的推出使单个储能集装箱容量跃升至6.25MWh,较传统方案提升25%。超高能量密度和集成优化技术使整站电池数量减少20%,设备复杂度、占地面积和运维成本同步下降。例如,1GWh电站可大幅减少百万颗电芯的监控节点,大幅降低系统故障率。

凭借在材料选择、开发设计、极限制造及实证测试等方面的深厚积淀,宁德时代精心构建起了储能多级安全体系。

这家超级巨擘创新性提出的“587Ah”容量概念,正是源于全方位、高标准且高质量的调研与实证验证过程。

宁德时代的研发团队以典型的20尺集装箱规格为出发点,结合PCS电压匹配需求以及整站的实际需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拆解分析。

他们从对单簇层数、电箱串数等基础物理层面的考量,到电化学边界条件、材料体系要求,再到热管理、可靠性以及制造工艺等各个维度的需求分析,无一遗漏。

在宁德时代引领大电芯技术变革的同时,行业竞逐浪潮同步升温,形成以电池厂商与中车株洲所、阳光电源等系统集成商为代表的两大竞争阵营,围绕500Ah+大容量电芯的技术路线、产业联盟及场景适配展开多维博弈,推动行业格局加速分化。

当前,国内已有近20家电池企业披露500Ah+电芯研发计划:

亿纬锂能于2024年1月推出628Ah储能电芯“Mr.Big”,配套开发5MWh储能系统;远景动力700Ah电芯集成于8MWh系统,将能量密度提升至440Wh/L;比亚迪则另辟蹊径,依托刀片电芯CTP技术实现86%的系统集成效率。

各市场主体正通过技术分化策略抢占细分赛道,推动储能电芯从单一容量比拼转向材料体系、结构设计与系统集成的多元化竞争。

中车株洲所与阳光电源的入局,更是标志着系统集成商对产业链话语权的积极争夺。据了解,中车株洲所联合瑞浦兰钧、欣旺达等六家企业发布的688Ah联盟标准电芯,以435Wh/L能量密度和2025年交付计划,试图重构大电芯生态。

而阳光电源则基于系统集成经验,将625Ah叠片电芯判定为下一代最优解,推动电芯设计与系统效率深度耦合。

这种“反向定义”模式打破传统电池厂商主导的产业技术路径,催生出跨领域产业联盟的新竞争形态。

不过,宁德时代有着无可比拟的产业优势,其587Ah大电芯电芯拉线已经准备就位,投入真枪实弹,扩产几乎没有负担。

相比之下,目前大部分电芯厂家的大电芯量产仍处于设计初期阶段。

据行业观察人士看来,电芯规格不一使得集成商在选择时面临巨大挑战,不同尺寸影响研发系统与产线投入,系统配套不同难以更换。

售后及后市场问题同样突出,小众尺寸电芯在厂家退市后,电站只能整批更换,成本高、维护难,这显然与行业高质量发展背道而驰。

上述人士称,储能行业应借鉴光伏行业此前“尺寸乱象”的破局经验。2023年7月,隆基、晶科、天合等9家行业龙头联手签署矩形硅片组件的尺寸标准化,“尺寸之争”终于落下帷幕。

当前,储能行业正面临相似挑战,电芯规格的无序分化已对产业链协同造成阻碍,亟需通过头部企业引领、全行业参与的标准化进程实现破局。

02

标准之战:

从产品创新到生态重构

回溯储能电芯演化史,宁德时代已完成三次标准定义,形成了“宁德定义,全行业跟随”的格局,奠定了储能大电芯技术迭代的绝对主导者地位:

2020年,宁德时代率先推出“71173”尺寸的280Ah磷酸铁锂电芯,实现规模化量产,逐步取代了此前由商用车240Ah电池技术迁移迭代的271Ah电芯,成为行业通用规格。

此后的2023年,宁德时代又推出的314Ah电芯进一步提升了系统集成效率,推动储能系统进入单柜5MWh时代。

继上述两代以集装箱尺寸为标准的产品,2024年,宁德时代587Ah电芯的问世则开创了“整站驱动”的新范式,标志着储能系统能量密度和规模化应用迈上新台阶。

事实上,早在2023年12月底,宁德时代就开启了530Ah储能电芯新产线建设。该款电芯作为587Ah电芯的前身,在海外试水后已经取得了不错的销量。

林久标表示,宁德时代的大电芯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考虑储能电站的整体分区配置和安全规范,也兼顾集装箱空间利用和电芯的电化学及制造特性,确保产品在性能、安全和适用性上达到最佳平衡。

“目前国内储能电站多采用100MW、200MW,甚至200MW到400MW的规模配置。根据新标准51048的要求,每50MW设立一个分区,基于此,6.25MW的容量正好对应八个分区,这样的设计便于分区管理和安全控制。”他表示。

此外,集装箱空间的限制也是设计的重要考量。“我们的电池壳体设计基于20英尺标准集装箱进行模块化分解。结合主流的1500伏电压等级和PCS的功率段,能够合理规划电芯尺寸和布局,实现高效利用集装箱空间。”

最后,电池的电化学特性和制造能力也是综合考量的要素。

制造层面,宁德时代依托三座全球锂电行业“灯塔工厂”,通过AI缺陷检测、5G柔性产线等七大智能制造技术,实现了纳米级工艺控制和极致的一致性。

值得一提的是,宁德时代的储能电芯在单体失效率上达到了行业领先的PPB(十亿分之一)级别,远超其他厂商的PPM(百万分之一)水平,体现了其卓越的制造工艺和产品可靠性。

以宁德时代超级产线为例,每0.8秒产出一颗电芯,良率高达99.5%,为587Ah电芯的规模化量产提供了坚实保障。这种领先的制造能力使宁德时代在500Ah+电芯竞速中独树一帜,进一步巩固了其市场统治力。

作为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双冠军”,宁德时代自2021年起连续四年蝉联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TOP 1,技术领先与规模化量产能力形成双重壁垒。

2024年,宁德时代储能电芯全球市占率超过40%,连续多年在BNEF的可融资性评级榜单中位列第一,覆盖中美欧等主流市场,其中美国2024年市场份额约40%,并与DHL、Fluence、Wartsila等国际巨头建立战略合作,推动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落地。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宁德时代与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签订的40GWh供货协议,体现了其在全球储能产业链中的关键地位。

2025年1月,宁德时代更以19GWh储能系统拿下阿联酋RTC项目,刷新全球光储联合项目规模纪录。

东吴证券预计,2025年宁德时代储能出货量将突破100GWh,增速超行业平均水平。

在市场表现上,2024年宁德时代储能电池营收达到288.2亿元,毛利率28.87%,稳居行业首位。

宁德时代已通过全产业链布局,构建了从上游原材料、电芯制造到系统集成和回收利用的闭环生态。

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回收商,宁德时代以“电芯+回收”为核心,延伸至Pack、直流舱及交直流系统集成,形成了“技术+产品+服务”的完整闭环。

这种闭环不仅提升了成本控制和响应速度,也为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供了坚实的护城河。

在储能电芯规格的标准之争背后,宁德时代通过近乎每三年一次的技术飞跃,不仅塑造了产品的核心参数,更深刻重构了储能系统的价值评估体系。

随着136号文落地,储能行业交易属性深化,全生命周期成本考量将超越一次性购置成本。早期行业聚焦电芯容量竞争,如今宁德时代将竞争维度升级至全生命周期经济效益(IRR)优化、土地利用率精细管理及安全冗余系统集成,推动储能产品从单一硬件向“硬件+服务”整体解决方案进化。

这一转变促使产业竞争从单点技术比拼跃迁到生态系统整合,脱离低价竞标惯性路径,实现技术创新与系统思维的深度耦合,为其奠定全球储能领域的领军地位。

结语

以创新锚定未来

在储能行业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跃迁的关键节点,宁德时代以587Ah大电芯再度巩固全球领军地位——其竞争维度早已超越单一产品层面,正凭借硬核技术重构产业竞争范式:既非单纯追逐参数极值,而是构建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生态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谈及研发战略,宁德时代采用“量产一代、研发一代、规划一代”的滚动推进模式,林久标特别指出“尺寸能不动就不动”的底层逻辑,以标准化降低产业链协同成本。

这种“渐进式创新”策略,正通过技术迭代的连续性构建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

大电芯竞赛的本质,已晋级为技术积淀、制造能力与生态布局的全维度比拼。随着天恒系统在全球市场的规模化应用,宁德时代正引领行业向高安全、高收益的价值赛道升级。其持续的技术深耕与标准化战略,或将进一步拉大与追赶者的代差。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十年,储能产业的全球竞争格局,仍将是“宁王”领衔的技术领跑者与挑战者之间的长期角力。

0 阅读:0

储能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