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老年朋友跟华子说,自己清晨的血压偏高,想把降压药改在睡前吃,是不是对清晨血压控制得好一些,但是夜间血压过低,会不会有风险呢?
华子告诉他,“晨峰血压”是种常见的情况,选择长效降压药,并且改在睡前服用,对清晨血压有较好的控制。但是在更改用药时间之前建议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查明自己的血压波动规律,才能安全用药。
人体血压在一天之内存在“两峰一谷”的波动节律,表现为上午的6-10点和下午的4-8点,这两个时间段血压值较高,而在夜间睡觉时,血压会自然下降,比白天降低10%-20%左右,出现一次血压低谷。
这是因为人体适应地球自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白天的时候,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激素的分泌都会增加,血压自然会升高,以支持白天的活动。如果把正常的血压波动节律画出来,就如同一把勺子,所以也称为“杓型血压”。
大多数人的血压波动节律正常,适合在清晨睡醒后服药,经过一段时间的吸收后,正好在上午血压高峰时达到最高血药浓度,使白天血压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而在夜间血压下降时,药效减弱,可以减少夜间血压过低产生的风险。
而且早晨服药,与早晨吃饭、喝水等日常生活习惯可以结合在一起,形成固定的规律,不容易出现漏服药物的情况。对于利尿剂类降压药(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等),也需要在白天服药,以避免夜间排尿过多影响睡眠。
有部分人的血压波动节律并不正常,有可能出现夜间或清晨血压升高的“非杓型血压”或是“反杓型血压”。这种血压类型,比白天升高的血压类型有更高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就需要使用长效降压药物(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控释片、奥美沙坦、赖诺普利等),在睡前吃药,可以更好地控制夜间血压升高与清晨高血压。
如果使用唑嗪类降压药(如哌唑嗪、特拉唑嗪等),由于扩张血管作用较强,服药后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也建议在睡前服药。
需要注意的是,夜间血压偏低的人,如果在睡前用药,有可能使血压过度降低,影响心、脑、肾等器官的供血。但是在评估血压波动节律时,普通血压计有局限性,达不到足够的测量频率,也无法连续监测,只能辅助观察节律趋势。
想准确查明自己的血压波动节律,使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才是“金标准”。有高血压的人,在开始用药前,或是进行药物调整、评估用药效果时,都建议进行动态血压测量,才能获得自己血压的准确情况。
总结一下,降压药在早上吃或是晚上吃,主要区别是对血压不同高峰时段的控制,需要根据血压波动节律来选择服药时间。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才能确定自己的血压波动节律类型。
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用药有疑惑,请咨询医生或药师。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