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姐妹的手足亲情怎么就成了沉重的责任,甚至是无止境的消耗?
今天读到一篇文章,作者认为原生家庭成了自己的枷锁。
因为,他觉得兄弟姐妹之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一位,意味着责任更重。
作者说:当你成为家中学历最高,认知最清醒的人,才发现,亲情往往意味着沉重的责任,甚至是一场无止境的消耗。
因为你读书多,比兄弟姐妹更有出息,在外面混的好,挣钱多,你就应该帮衬他们。
你成了父母眼里的“唯一希望”,兄弟姐妹眼里的“提款机”
作者最后的观点是,不让亲情束缚自己,成为人生的桎梏。
意思是,自己可以远走高飞,与原生态家庭来一场彻彻底底的断、舍、离。
读了这篇文章,我也在想我自己的原生态家庭。
我小时候的家庭,有奶奶、父母、还有我们弟兄三人。
在我的印象中,家里很穷,但不缺爱。
一家老小,对奶奶最好,有什么好吃的,奶奶是头一份,这是母亲定的规矩。
奶奶也舍不得吃,趁母亲不在,偷着让我们孩子吃。
大哥二哥控制能力强,坚决不吃,我最小,嘴最馋,控制不住,会吃一点。
当然,不能让母亲看到,不然会挨训的。
其实奶奶也没吃上什么好东西,就是白面馍。我们吃的是高梁蛋,玉米面,还有红薯。
如果高粱蛋,玉米面能管饱也行,可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想吃饱肚子真的很难。
每年过完春节,青黄不接,家里缺粮,父母四处问亲戚朋友借粮食,真叫一个难!
吃饭难,上学就更难了!
家里没钱供三个孩子读书,父母决定牺牲大哥,让大哥提前停学,回家务农,帮父母撑起这个穷家。
记得大哥停学那天,抱着书包那叫一个哭,求妈妈让他上学,可妈妈流着泪就是没答应。
无奈,大哥开始学木匠,边与父母种地,边给人家盖房挣钱。
大哥辛苦挣的钱,自己舍不得花,都供二哥和我读书。
大哥说,我想读书不能读,一定把两个弟弟供出来。
二哥争气,读书读的好,上了大学,有了工作,再后来又去国外奋斗。
我读书差,脑子笨,虽然父母,大哥也想供我上大学,可自己考不上,所以至今都感觉对不起父母,有愧于大哥。
记得二哥考上大学,那可把父母,大哥高兴坏了,觉得在村里人面前都有光。
虽然那时候不富裕,但家里还是热热闹闹置办了几桌酒席,请了老师,请了亲戚朋友。
后来赶上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家里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大哥娶了大姐(嫂),两口子在外做生意,吃了不少苦,最后也赚了钱,帮着父母把一个穷家变成了十里八村人人羡慕的小康之家。
大哥大姐两口子,谁都没靠,靠的全是自己。
我是最没出息的一个,不仅没帮父母,也没扶大哥,反而是父母,大哥时常帮助我渡难关。
所以,当我读到这位作者写的文章,思前想后,总感觉那里不对劲。
兄弟姐妹的手足亲情怎么就成了沉重的责任,甚至是无止境的消耗!
作者没想一想,你的文化水平高,没有父母,没有兄弟姐妹的牺牲,你又能高到那里去?
把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当枷锁,是不是言重了。
改革开放有项政策叫,充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让先富的人再带动另一部分人富起来。
可结果是,有的先富起来的人移民国外了,撂下国家还没富起来的跑了。
跑到国外的那部分富人是不是与作者是同一种想法。
认为,兄弟姐妹的手足亲情是一种沉重的责任,甚至是一种消耗!
看来要实现共同富裕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这人,文化程度低的时候也许会念起手足之情,互帮互助。
怎么文化程度一高,本事一大,挣了点钱,就想着自己独自展翅高飞!
可你又能飞多高呢!
小心飞的越高摔的越重!
现在,不知有多少跑到国外的人哭着喊着想回国呢!
可出去容易,回家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