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吐槽说自己儿子在家特别“横”,在家不仅跟自己顶嘴,还对爷爷奶奶呼来喝去,你说他一句,他那有十句等着你,甚至家里养的狗都怕他。
本以为儿子这种性格,去了幼儿园肯定不会受欺负。
可没想到,前几天他刚把儿子送去幼儿园,就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推了他不说,还抢了他心爱的玩具。
幼儿园老师告诉同事说,他家儿子被推的时候不仅不说话,甚至玩具被抢了还不知道去找自己求助,明显有些胆小、怕事。
同事一开始还不信,说从小调皮到大的孩子,怎么可能任人欺负?
后来陪孩子一起参加亲子运动会,她才发现儿子原来真的如幼儿园老师说的一样“窝里横、外面怂”。
其实,类似同事儿子这种“窝里横,外面怂”的孩子,生活中并不少见。
这类孩子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根源大多在父母的家庭教育上。
第一,父母规则不一致“慈母严父”是我国传承几千年的家庭教育模式。
意思是指一个家庭里父母教育孩子各有分工,一个扮 “黑脸” 立规矩,一个扮 “白脸” 给安全感。
时至今日,很多父母还在延用这种“一严一慈”的教育模式养育孩子。
我家邻居就是这样一对夫妻,爸爸平时工作忙,回到家后就承担起“黑脸”的角色,严格要求儿子的学习和生活。
妈妈是全职太太,日常就主要负责照顾儿子的吃喝拉撒,主打一个感情上的陪伴,对儿子不能说有求必应,但也是给足了安全感。
一开始,邻居觉得这种分工很合理,儿子既懂得了规矩,又感受得了爱。
然而,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问题就暴露了出来,夫妻俩发现只要爸爸在家,儿子就很守规矩,否则他就变得很随意甚至放纵,并且对妈妈很依赖,遇到问题也总是找妈妈解决。
为何同样是 “严慈相济”,有的家庭能教出优秀孩子,有的却不行?
关键在于:成功的 “严慈相济” 需要父母底层教育理念一致。
比如,爸爸批评管教孩子时,妈妈不公开站出来否定爸爸,而是私下里沟通,妈妈安抚孩子时,要认同爸爸的规则底线,避免孩子钻空子。
不然得话,“黑脸白脸”长期对峙,就会导致孩子对规则认知混乱,在家因规则模糊而高估自己的能力,认为哭闹可改变规则,因而“窝里横”;
在外因规则清晰而低估自己的能力,因为哭闹改变不了规则反而会被惩罚,因而“外面怂”。
写给家长的应对策略:其实要解决这个原因引起的“窝里横”很简单,那就是父母要统一底层的教育理念。
比如,孩子想看电视,爸爸说可以看30分钟,妈妈就不能因为心疼孩子而偷偷允许多看半小时,必须和爸爸保持一致。
即使自己不同意爸爸的观点,也不要当着爸爸的面反驳爸爸,而是等孩子不在场时,再和爸爸沟通协商,达成共识后统一口径。
第二,过度溺爱与保护按理说,在幼儿园里,两个孩子与一个孩子吵架,两个孩子的那组肯定更不怕事儿,胆子更大一些,毕竟就算双方打起来,两个人也能凭着人多力量大,打过对方。
不过,对妹妹家的俩儿子来说并非如此。
妹妹有俩双胞胎儿子,每次我去她家玩,听她婆婆抱怨的最多的就是俩小孙子“窝里横、外面怂”了。
比如,有一次她就说,自己带俩小孙子去游乐场玩秋千,结果俩兄弟玩了一会,来了一个小姑娘,小女孩有点霸道,不想排队,想独占秋千,就让俩小外甥去一边玩滑滑梯。
俩小外甥虽然不愿意,但谁也不敢反驳,最后蔫蔫的就去玩滑滑梯了。
奶奶见状,既对俩小孙子的“怂”劲失望,又心疼俩孩子,最后,只能亲自过去跟小姑娘的家长沟通,帮俩孙子争取回了玩秋千的机会。
听到这里,相信很多网友也看出来我俩小外甥为啥在外面这么“怂”了,因为他们有一个时时刻刻替心疼他们,看不得他们受一点委屈、吃一点苦的奶奶。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的“教养方式理论”指出:过度溺爱或保护孩子,会导致孩子规则模糊,进而阻碍孩子社会技能发展,导致其难以适应外界环境。
妹妹家的俩男孩,之所以面对一个女孩都那么怂,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奶奶对他们的过度关爱和保护。
使得俩孩子没有机会正视自己的情感,也没有机会锻炼自己的社交技能。
在家遇到不顺心的事儿,哭一阵闹一阵,奶奶就给解决了,在外遇到解决不了的事儿,躲到一边,奶奶也会出来帮忙摆平。
慢慢的俩孩子就习惯了用逃避和依赖应对问题,变得“窝里横,外面怂”。
写给家长的应对策略:对于这类家长养出来的“窝里横”的孩子,我的建议是尽量克制“替孩子出头”的本能,在非原则性的冲突中“适度放手”。
比如,当孩子看了半小时电视,想再看半小时与家长争执时;再比如,当孩子在外玩具被抢,或者与小朋友产生矛盾时,不要急于介入调和,可以先观察观察他的反应,如果孩子实在不知道如何处理,可以试着鼓励引导孩子,而不是直接帮助孩子把问题解决掉。
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练习社交技巧,同时,明确的告诉孩子,父母永远是他坚实的后盾,但有些事情需要自己去尝试解决。
你家有“窝里横、外面怂”的孩子吗?你认为导致孩子这种性格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是什么?
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言论,供其他有类似需求的家长参考讨论。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