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又双叒叕给手机厂商添堵了。继此前要求手机制造商提供额外12个月维修和保养服务保修期的法案悬而未决之时,欧盟方面近期又拿出了一个新的法案。要求在当地销售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标注能效等级、耐用性和可维修性评级,以帮助用户选择使用寿命更长,并且更容易维修的设备。
具体来说,欧盟的这一“耐用性等级标签”,将围绕续航时间、耐用评级、可维修性、充电周期、防尘防水等级展开。借助该标签,消费者就可以轻松识别一款手机的平均续航时间、电池可进行多少次充电循环、维修难易度,以及防刮擦和防摔保护水平。
知晓这一系列数据,对于消费者购买手机时的决策有意义吗?答案自然是有的。如果说SoC与存储组合的性能,以及影像模组的规格是手机厂商当下着力宣传的卖点,那么耐用性和可维修性则是更关乎大家日常使用的细节。比如,iPhone 6电池门事件就是苹果方面选择降低性能,来维持电池的稳定性和延长其使用寿命。
更为致命的一点,是如今消费者的换机周期已经越来越长。根据市场调研机构Techlnsights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的换机率为23.8%,消费者的换机周期更是达到了51个月。由此也反映出智能手机市场的成熟,以及产品缺乏吸引消费者的现实。
更何况伴随全球经济环境不确定性的增高,越来越多消费者愈发倾向于持币观望,或是压缩在智能手机这种耐用消费品上的开支。如此一来,消费者在选择手机时自然就会更注重耐用性和可维修性,以确保购买的新机能够更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其实不仅仅是欧洲,即便在中国市场,最近一年也出现了诸如真我V70、OPPO A5、vivo Y200等主打耐用性的产品。更何况欧盟也不只是顺应了消费习惯的变化,他们此次力推的“耐用性等级标签”也契合环保主义思潮。毕竟欧洲是环保主义的发源地,当地消费者对于环保的接受程度也更高,有调查数据表明,77%的欧盟公民宁愿修理他们的手机、也不愿更换。
与USB Type-C将成为在欧盟销售的消费电子设备标准充电接口一样,欧盟方面此次强制要求手机厂商为旗下产品张贴“耐用性等级标签”,同样也宣称是为环保服务,旨在减少电子垃圾的产生。如今与消费电子相伴而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已经摆在了台面上,所以提升手机的耐用性和可维修性也是降低电子垃圾产生的重要方式之一。
环保主义与购买力的萎缩,从精神和物质上都让欧盟消费者换机的欲望持续走低,更倾向于延长手中相关设备的使用寿命。既然消费者有所求,欧盟方面自然就会响应,并且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在美国、韩国、中国手机厂商的冲击之下,当地的手机制造业凋零,欧洲更是成为了中、美、日、韩手机厂商大量销售产品的对象。
这也是为什么过去数年间,提升手机安全更新支持周期、统一采用USB Type-C接口等,一系列会影响整个手机行业的政策都是由欧盟发起。毕竟中、美、日、韩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还需要平衡消费者与企业的利益,而欧盟方面则只用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就行。
一旦欧盟的“耐用性等级标签”在今年6月20日正式生效,手机厂商在当地的打法就需要做出调整。从手机厂商的角度出发,如果消费者不选购新机、而是争当“钉子户”,那么他们的商业链条就无法转动。以往,以苹果为代表的手机厂商的商业策略是刻意提高维修门槛,让修手机失去性价比,可现在这条路已经被堵住。
那么问题就来了,欧盟逼着手机厂商标注手机的耐用性、可维修性、电池寿命等信息,让厂商不能使用“计划报废”让用户主动放弃自己手中的手机,厂商又要如何维持再生产呢?事到如今,手机厂商似乎只有抓住AI,让AI成为消费者换机的理由了。
根据摩根士丹利近期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半数的美国受访者表示愿意每月支付至少10美元以获得苹果Apple Intelligence的无限使用权限。调研机构CIRP的报告也显示,iPhone用户的换机周期在过去一个季度里罕见地出现了缩短的现象,他们将这一现象解读为Apple Intelligence的驱动。
在手机的性能、影像、网络,乃至外观设计都进入了瓶颈期之后,AI几乎就成为了唯一一个可以驱动消费者换机的理由。而欧盟的这一新规,更是助长了手机厂商押注AI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