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节问路中国电影:与当下产生链接、与国民情绪进行共振

娱乐独角兽 2025-04-26 16:40:00

作者| 李寻欢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里写的这句话用来形容现在的国产电影,真是再适合不过了。

向好看,《哪吒2》国内票房来到152.7亿,全球票房157亿,影史票房top5,上映两月有余仍旧霸占单日票房冠军(有补录),官宣延期上映至5月31日,让业内见识到了国产电影的上限。

向坏看,工作日单日大盘连续多日在2000万以下,以全国7.9万的银幕数来算,银幕单日产出降到202元,单日34万+的总场次,却只有40万到45万不等的的出票数,场均人次低至1.2。

清明节后,电影院冷清了半个月,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下一个单日出票数破200万的小高潮无疑要等到五一档。

但短短五天的五一档,目前已经挤进了十余部影片。《水饺皇后》《大风杀》《人生开门红》《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猎金·游戏》《独一无二》等剧情片,涵盖喜剧、悬疑、犯罪、家庭等类型,动画片也有国产IP和宫崎骏的经典老片《幽灵公主》。如此之多的影片供应,对影院来说其实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不健康的市场环境。

在如此背景下,国产电影如何高质量发展?提质减量?修炼内功?还是科学化管理档期,拒绝内卷?

在北影节于日前举办的一系列官方论坛上,黄建新、王晓辉、刘伟强、薛晓路、颜丙燕、尹鸿等电影人进行了鞭辟入里的交流。

国产电影到极限了吗?

《哪吒2》之后的这两个多月,市场上票房能破亿的影片寥寥无几,也有人问过黄建新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他的回答是比起音乐、美术等绵延了上千年的艺术形式,刚刚一百出头的电影还很年轻,“还是一个小孩”,有的是体力去闯、去折腾。

而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天花板有多高”这一问题,其实最大的参照物是美国市场。

上世纪七十年代,科波拉、卢卡斯、斯皮尔伯格、马丁·斯科塞斯等“电影小子”的脱颖而出,让好莱坞进入了黄金年代,《星球大战》出现的1977年,好莱坞全年票房比前一年增长了290%。

之后几年,电影市场有涨有跌,随着CG技术发展、全球电影人涌入,北美市场在1986年到2004年间均保持增长状态,并稳定在90亿美元上下。2009年,北美市场全年票房首次突破100亿美元,之后十余年一直保持在上下10%的波动,直到疫情来临,北美市场腰斩,时至今日也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

2023年、2024年,北美市场票房均在90亿美元之下,大盘还比不上2002年,但却比2005年要高,这能说明北美市场倒退20年吗?10亿美元左右的差值,只是一两部爆款电影便可以补足。

比如今年,《美国队长4》等大片不及预期,但《我的世界大电影》全球票房逼近8亿美元,绝对是意外之喜。随着《侏罗纪世界4》《疯狂动物城2》《阿凡达3》等大片的上映,北美市场年度票房很有可能再次突破100亿美元。

国产电影市场的许多状况,都能与北美市场一一对应。比如千禧年后到2019年,高速发展了十余年,比如疫情后至今尚未恢复,比如严重依赖超级爆款。但黄建新表示,年度票房在一定幅度内的波动都是正常的,只要电影总量还在,年度大盘还在,电影人还是要有信心。

那么国产电影要面临的问题是什么?黄建新一言以蔽之,如何让观众觉得值。

据灯塔数据显示,近几年来,一二线城市票仓占年度票房的60%左右,而在十年前,这一数据普遍在70%上下,这既意味着三四线城市票仓崛起,也意味着一二线城市人群的观影兴趣减弱。

算上通勤,看一场电影普遍需要三小时左右的时间,看到烂片浪费时间、浪费钱不说,还严重影响心情,影响观众对电影这一娱乐形式的看重程度,而游戏、短视频等都是电影的竞争对手。

除去时间、心情等方面的成本,金钱的硬性成本更为重要,黄建新在春节期间带着家人去看《哪吒2》并吃饭,花了一千多元。在三四线小城市,即使这一价格略低,也至少需要500元左右,对比当地平均工资来说,绝对不算便宜,“花了钱却不开心”,还有比这更恶心人的事吗?

外部对手虎视眈眈,自身质量又不突出,每年豆瓣上7分的电影都只有几十部,同时满足高口碑和高票房的电影,更是寥寥无几。正应了杜琪峰那句“现在的电影是差了,全球的电影都差”,所以电影需要重新找到自身的竞争力,给观众一个必须去影院观影的理由。

比如《流浪地球2》是硬核科幻,《哪吒2》是神话盛宴,《好东西》是女性力量,《奥本海默》是导演号召力,未来的《阿凡达3》《疯狂动物城2》《流浪地球3》《镖人》等要么是顶尖大片,要么是合家欢+CP,都是在家观影所不能取代的。

国产电影要往哪走

在外部娱乐形式冲击、自身竞争力不强的大背景下,国产电影的确处在一个暂时低谷期,但刘伟强认为,其实没有那么“影视寒冬”。

二十余年前,香港电影差的时候,一部电影只能卖几千上万,年产量也不到巅峰期的一半,但二十余年后,香港电影依旧发展不错,每年都有几部几亿票房的影片,还出现了在香港市场便破亿的影片。

刘伟强表示,自己从前没有念过电影学院,只是在片场学习,在影院学习,也学会了拍电影,现在的年轻导演所面临的环境,可以接触的资源,比他那时好很多,国产电影还是大有可为。

他的一个观察是,电影要与当下产生链接,与国民情绪进行共振,创作者要有一定的魄力,尝试创新,在讲故事的手法上要新颖。

比如《水饺皇后》这部电影,就是他从华人影业争取来的。在行业和许多观众眼里,刘伟强是一个港片导演,或者说是动作片导演,但他也在尝试新的东西,尝试女性题材。

有类似想法的导演很多,比如张艺谋、郭帆、陈思诚,永远在推翻过去的自己,永远在尝试新鲜的类型,其中自然有不少波折,但最终取得的结果往往相当成功。

IMAXChina首席执行官孟丹青表示,他去年看过一个第三方报告,是在不同国家随即抽取观众是否愿意去影院,欧洲国家和美国普遍在32%到38%,而中国观众最高,意愿达到78%。看到这一报告的2024年,中国年度票房是425亿,圣诞档等档期成为近十年最差,市场正处于冰点,孟丹青对这一报告的真实程度存疑。

但到大年初一,《哪吒2》就闪亮登场,此后几天票房不停攀升,证明国内观众看电影的欲望是存在的,而电影人要做的,就是不停创作出优质电影,持续吸引观众在影院观影,提高他们的观影频次。

清华新传教授、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表示,“电影将来整体会减量,但头部一定会提质”。

2024年,光是在北京市立项的电影便有775部,放眼全国,更是有3000余部,早年间的数据差不多也是如此。

但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过去几年在猫眼有票房数据的影片均在300部左右,有近九成的电影在立项后根本没有拍摄,或者拍摄后没有上映,上映后的票房只有几千、几万,根本不足以被大数据统计。

同样是2024年,票房在1000万以上的,有180部左右,1亿以上的,有78部,但5亿以上的,便只有17部,而在2018年,票房破5亿的电影是30+。

这些电影对于动辄票房三四十亿的年度冠亚军、档期冠军来说,自然只是腰部,但以电影产量而言,则是绝对的头部,这些电影能否跟其它介质找到差异性、共鸣性,至关重要。

近期的国产电影,何以吸引观众观影?北影节在项目推介上,简单推介了十部影片。比如管虎、费振翔执导,朱一龙、吴磊、倪妮主演的《东极岛》,章迪莎执导,黄渤、吴磊主演的《群星闪耀时》,饶晓志执导,陈建斌、刘德华、王俊凯主演的《无名之辈2&3》。

从导演过往成绩,演员等主创在观众那的知名度、美誉度而言,这些电影都具备一定的爆款潜质,是年度大盘的有力支撑者。

交流最后,黄建新提到《哪吒2》国内票房破152亿,站上影史票房第五,说明中国创作者的想象力、表达能力跟他们故事的普遍性都可以达到全世界最高的位置,而电影人也需要这种信仰。

但从实证的角度出发,这种信仰其实因人而异,一部爆款固然可以带动大盘,却左右不了整个市场。正如狄更斯所说,“这是信仰的时代,这是怀疑的时代”,国产电影高质量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0 阅读:1

娱乐独角兽

简介:聚焦于泛娱乐领域创业报道,挖掘下一个“娱乐独角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