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出事,真就只能怪司机“手贱”?
2024年1月,一辆开启了特斯拉Autopilot的“聪明车”在美国加州撞了个稀巴烂,多人挂彩,保险公司一句“驾驶员没尽到注意义务”就想把锅甩干净,这事儿搁谁身上能咽下这口气?
难道科技进步的最终结果,就是让司机变成背锅侠?
这年头,智驾汽车简直成了车企们的新“摇钱树”,恨不得把“自动驾驶”四个大字贴脑门上。
但咱老百姓也不是傻子,真金白银砸下去,买回来的往往是“辅助驾驶”的半吊子水平。
蔚来汽车的NOP+,听着高大上,用过的车主却吐槽连连,不是识别不了车道线,就是动不动急刹车,让人提心吊胆。
这哪是解放双手,分明是花钱买惊吓!
更可怕的是,有些车企为了销量,愣是把辅助驾驶吹成了“全自动”,恨不得让消费者直接躺平。
这不就是赤裸裸的欺骗吗?
出了事儿,一句“免责声明”就想撇清关系,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
《广告法》和《刑法》可不是吃素的,真要较真起来,车企也得吃不了兜着走。
话说回来,就算车企没忽悠,这智驾技术本身也让人捏一把汗。
现在市面上跑的“智能车”,大部分还是L2级别,说白了就是个高级版的“老司机辅助系统”。
驾驶员稍不留神,就可能被“聪明”的汽车给坑了。
更别提那些在网上偷偷摸摸卖“智驾神器”的,简直就是马路杀手的帮凶!
前段时间,网上还流传着“喝酒之后让智驾开车”的骚操作,简直是把法律当儿戏!
真要出了事,醉驾的跑不了,指使的也得进去蹲号子。
这哪是“智能驾驶”,分明是“自作孽不可活”!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整了个《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测试规程(试行)》,听着挺唬人,但仔细一看,漏洞百出。
“人为接管”的标准含糊不清,测试结果根本没法让人信服。
这就像考试作弊一样,标准都没定好,考出来的成绩能说明啥?
上海嘉定给滴滴自动驾驶发了“免死金牌”,允许他们在特定区域测试L4级别的无人车,这步子迈得有点大。
万一出了事故,责任算谁的?
地方政府为了发展高科技,也不能拿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开玩笑啊!
更让人头疼的是,智驾事故的理赔问题。
保险公司也不是慈善机构,出了事儿肯定想方设法推卸责任。
但消费者也不是冤大头,凭啥为车企的技术缺陷买单?
保险公司应该和车企、科技公司好好谈谈,开发出靠谱的智驾保险产品,别让消费者成了无辜的牺牲品。
智驾汽车只是个工具,再“聪明”也离不开人的掌控。
消费者在选购智驾汽车时,千万别被那些花里胡哨的宣传给忽悠了,要擦亮眼睛,理性看待。
买了“智能车”,更要时刻保持警惕,别把自己的生命安全交给一台机器。
智驾,说白了就是“辅助”,安全,还得靠自己。想偷懒?小心乐极生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