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问辞职理由,张汝京说父亲临终前说,应该回大陆建芯片厂

大毛聊天室 2025-04-28 18:51:43

前言

1997年,已经在美国工作了二十余年的张汝京突然向公司提出了辞职的请求,这一决定可谓是震惊了不少公司高层,因为张汝京任职期间,德州仪器就向蒲公英一样,全球开花,他们自然不愿意放走张汝京这颗摇钱树。

“为什么要离开德州仪器?”

“我父亲在去世前告诉我,应该回到大陆区建芯片厂!”

辞职之后的张汝京虽然回到了大陆,但彼时的大陆条件还有些落后,想要发展芯片产业,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无奈之下的他只能前往台湾,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台湾的创业之路,远比他想象的还要艰难。那张汝京是如何一步步突破困境的?他又是何时回到大陆的呢?

1948年,张汝京出生于江苏南京,他的父亲张锡纶是一位优秀的炼钢专家,但由于国民党的败退,他们全家也不得不前往台湾定居,但对于张锡纶来说,他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回到大陆。

而父亲的执念也在张汝京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直至去世前,父亲还对他说:“你以后一定要回到大陆建一个芯片厂!”

大学毕业之后,张汝京决定前往美国深造,由于学习成绩出色,他很快就拿到了纽约州立大学法罗分校的硕士学位以及南方卫理公会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张汝京便来到了德州仪器工作。

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内,他带领团队在不少国家都建立德州仪器的生产基地,但随着经验的累积,张汝京的回国的心也越来越迫切。

1997年,张汝京做出回国的决定,面临公司的挽留,张汝京还是毅然决然的拒绝了,因为他要实现自己和父亲共同的愿望。

回国之后,张汝京的第一目的地便是无锡,恰巧此时有一位台湾的爱国商人在无锡创办了“华晶上华”,得知张汝京回国后,这名商人便邀请他披挂上阵,并成立“世大”公司。

经过再三考虑,张汝京虽然同意了这一请求,但由于大陆的条件并不适合开办芯片厂,所以他只能将公司设立在台湾。

不得不说,张汝京的战略眼光还是非常长远的,在他的努力下,世大仅用了三年的时间,便一跃成为继台积电和联大之后的,第三位芯片大厂,为了打压“世大”这个后起之秀,台积电决定收购。

可让台积电没想到的是,张汝京却是个死脑筋,他坚决不同意台积电的收购请求,退而求其次的台积电决定绕过张汝京,直接和世大的其他股东谈判,就这样,张汝京不仅失去了“世大”,同时也和自己回到大陆建厂的梦想擦肩而过。

但“世大”的失败并没有打垮张汝京,相反,在三年之后,他重整旗鼓回到大陆,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上海,而接待他的人正是江上舟,在他的支持下,张汝京成功创办了“中芯国际”。

可中芯国际创办初期也是困难重重,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不仅缺少人才,同时还缺少设备,甚至就连美国也不断封锁中国的芯片业,可即便如此,张汝京也没有退缩。

相反,他凭借着自己的人脉招到了一大批工程师,同时他又通过拆分、转运等方式从荷兰、瑞典等国搞到了不少设备,就这样,中芯终于能运转了。

2003年,中芯的市值一度突破3.6亿美元,成为全球第四大芯片厂商,两年后,中芯国际成为全球前三大晶圆加工厂,而大陆的芯片也在这个时候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巨大突破,直接完成了从0.18微米到45纳米的技术飞跃,甚至一度赶上了台积电。

眼见着中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狗急跳墙的台积电直接将其告上了法庭,即便张汝京据理力争,可中芯最后还是败诉了,无奈的他只能选择和解,赔偿给台积电1.75亿美元,同时将技术托管给了第三方技术。

三年后,台积电继续向中芯发难,这一次双方打了三年的官司,可中芯还是败诉了,不仅如此,张汝京还在三年内被禁入半导体产业。

禁令到期后,张汝京选择攻克“硅”片,在他的带领下,上海新昇半导体正式成立,仅在三年的时间内,他就完成了300毫米大硅片从0到量产的突破。

2018年,美国以关税战为由,对中国的半导体展开限制,在这种情况下,70岁的张汝京再度披挂上阵,他直接创办了青岛芯恩半导体公司,该公司集芯片设计、制造以及封测三大环节于一体,直接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

如今的他,仍然活跃在半导体行业之中,继续在祖国的半导体行业中发光发热。

0 阅读:3

大毛聊天室

简介:戚子淳说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