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4月22日,在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上,71岁的董明珠以全票通过第五次连任董事长,续写“铁娘子”的掌权传奇。
然而,这场本应聚焦管理层年轻化的会议,却因为董明珠的两大争议言论陷入舆论风暴。
在此之前,董明珠立下了“绝不用海归派”的用人标准,对此,她也是直言:“海归派里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只能保守选择国内高校人才。”
其次,董明珠声称的“小米汽车烧死人”以突显格力电车“零火灾”的技术实力,却因为消费死者、忽视格力自身产品问题遭到网友反噬。
很快,董明珠的“间谍论”迅速引发主流媒体抨击。
知名媒体更是率先发难,斥责董明珠“将海归污名化,暴露管理者思想僵化”,并指出“本土与海归人才本非对立,排斥海归的逻辑突破公众认知下限”。
甚至还有的媒体批评她言论“错误且危险”,强调“安全不能异化为排他,防范风险需靠制度而非群体标签”。
不过胡锡进的介入,再一次将争议推向了高潮……
他承认董明珠的管理能力,但直言董明珠的言论“严重越线”,从法律层面来说,一个企业公开排斥海归已经涉嫌违反《劳动法》里的“平等就业权”,构成身份歧视。
从社会层面来说,董明珠的“间谍论”以偏概全,污名化海归群体,损害国家人才政策严肃性,为此,胡锡进呼吁董明珠为“维护格力品牌形象和海归声誉”公开道歉。
支持者认为,董明珠的警惕性源于对企业安全的考量,格力作为空调行业龙头,核心技术屡遭觊觎。
而董明珠强调“甄别海归风险成本过高”,且格力本土人才培养体系已成熟。
此外,国际间谍活动频发、部分海归“镀金”学历含金量不足,也被视为其立场的现实背景。
不过也有反对者指出董明珠此话里的逻辑漏洞,表示:间谍风险存在于所有群体,以“海归”标签一刀切,无异于是在地域或性别歧视。
特别是从钱学森到当代科技领军者,海归人才在技术引进、国际视野上的贡献是不可替代。
与此同时,董明珠的言论与国家政策是相背离的。
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地方“孔雀计划”等政策,均在鼓励海归助力产业升级。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企业家角色的公共性讨论。
董明珠作为国企掌门人,她的言论被批“制造社会割裂”,甚至可能影响海外人才回流信心。
所以有部分媒体尖锐地指出:“当‘铁娘子’的暴论演变为价值观误导,企业家的边界感何在?”
可以说,董明珠的强硬姿态折射出了格力深层的管理焦虑。
尽管她“1万名研发人员均来自国内高校”的成绩被官方宣传,但过度依赖本土培养也可能导致创新瓶颈。
对比小米、华为等企业积极吸纳海归人才布局前沿领域,格力在AI、新能源等赛道的滞后已经显现出了端倪。
董明珠曾经力推的格力手机、汽车业务市场都表现平平,而“间谍论”恐进一步削弱人才吸引力。
可以说,此次风波为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敲响警钟:企业还是需要构建“制度纱窗”而非“闭门关窗”,通过背景审查、保密协议等技术手段平衡安全与开放。
参考信源:
“海归派里有间谍”!董明珠称绝不用一个海归派,胡锡进:这是身份歧视,哪个群体里都可能有间谍----2025-04-24----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