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抢VIVO股权,反噬莫迪野心!中企撤离潮起

墨香科技数码 2025-04-14 18:27:19

近些年,印度对中国手机企业的政策逐渐从“合作”转向“打压”,而VIVO的股权争夺战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从塔塔集团试图鲸吞VIVO股权,到避税指控、高管逮捕,再到大批跨国公司撤离,印度的这一系列操作不仅让莫迪政府的“制造业崛起”计划陷入困境,也让其营商环境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1. 塔塔集团的“鲸吞计划”:从合作到掠夺

2024年6月,印度塔塔集团提出以9.28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VIVO印度子公司51%的股权,并计划全面接管其管理层、销售和生产环节。这一方案表面上是商业合作,实则是对VIVO在印度经营权的全面接管。

不过,VIVO并未接受这一条件。双方因价格分歧未能达成一致,塔塔集团的计划最终失败。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事件并非孤立,而是印度近年来对中国企业采取强硬政策的延续。

2. 避税指控与“杀鸡取卵”的罚款逻辑

印度对中国企业的打压并非始于塔塔集团的股权争夺。早在2022年,印度就冻结了VIVO印度子公司的119个银行账户,涉及金额高达5900万美元。2023年10月,印度以“洗钱案”为由逮捕了4名VIVO高管,并指控其通过“专利费”避税6247亿卢比。

这种指控并非空穴来风。跨国公司通过“专利费”“内部转移定价”等方式避税,是全球通行的做法。然而,印度却选择将其视为“非法行为”,并以此为由对企业进行高额罚款。以小米为例,2023年印度指控其避税555亿卢比,并罚款5.6亿人民币。这种“杀鸡取卵”的罚款逻辑,短期内或许能为印度带来经济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却适得其反。

3. 印度的制造业之梦:从合作到掠夺

印度的真正意图是通过“劫掠式合作”快速建立自己的手机产业链。塔塔集团试图通过收购VIVO股权,获取其技术、市场和供应链资源。然而,这种掠夺式的策略注定难以长久。

近年来,中国企业如VIVO、小米、OPPO等在印度市场投入了大量资源,建立工厂、完善供应链,并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然而,随着中印关系的紧张和印度政策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撤离。VIVO计划将600亿人民币的资产撤离印度,华为荣耀、富士康、福特等企业也纷纷削减在印业务。

4. 莫迪的困境:制裁大棒下的经济代价

印度的制裁大棒短期内或许能带来经济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却是一场“竭泽而渔”的冒险。莫迪政府希望通过打压外资企业来扶持本土产业,但这种策略不仅未能实现制造业崛起,反而让印度的营商环境恶化,跨国公司信任度下降。

印度的制造业之梦,本可以通过吸引外资、完善产业链逐步实现,但如今却因政策短视而步履维艰。如果印度继续沿用这种“杀鸡取卵”的策略,最终可能人财两空。

写在最后

印度对中国手机企业的打压,表面上是经济利益的争夺,实则是其制造业崛起战略的短视表现。从塔塔集团的股权争夺到跨国公司的撤离,这一系列事件揭示了印度营商环境的脆弱性。莫迪政府若想真正实现制造业崛起,或许需要反思其政策逻辑,改善营商环境,而非一味依赖制裁大棒。否则,印度的“制造业之梦”可能永远停留在幻想中。

0 阅读:5

墨香科技数码

简介:探索科技的边界,与你一起见证科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