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份,张治中被邀请去勤政殿参加国府的和谈代表晚宴。他一进屋,眼尖地瞧见了个熟人,不由得诧异地说:“哟,熊兄,你也站到起义这边来啦?”
三大战斗打完后,国共两边的实力暗暗有了变动。那位大人物站了起来,放眼望去:只要过了长江这条大河,成功就近在咫尺了......
以往多次交锋中,“谈判求和”成了蒋介石惯用的一招。这回,他又打算拿“谈判求和”当幌子,妄图实现“隔江分割统治”的打算,好让他能趁机歇口气,之后再东山再起。
1949年年初1月份,蒋介石公开说自己“不干了”,把所有事情都交给了李宗仁来管。过了大约三个月,张治中就带着团队去了北平,和我们党进行商量和谈判。
这时候,明眼人都能瞧出来,蒋介石也好,李宗仁也罢,对和平那都不是真心的。因此,咱们军队一边还得应付着他们,另一边也没闲着,继续准备着渡江打仗的事儿。
没想到,十多天的谈判过去后,对方还是没有在和平协议上签字,和谈就这样告吹了。没办法,我们只能按照原计划,发起了渡江战役。
战斗一开始,我军就如猛虎下山,南京的防线被我们迅速撕开,紧接着,芜湖的敌人被团团围住。经过一番激战,上海也被我们成功拿下,这样一来,蒋氏在长江的防线算是彻底完蛋了。
这时候,张治中代表团的成员们接到了一个十万火急的通知,让他们马不停蹄地赶回南京。一读完这消息,代表团里的人都急了,手忙脚乱地开始打包行李,打算往南赶。张治中瞅瞅他们,心里五味杂陈。要是这时候回去,蒋介石那人多疑,肯定会起疑心;可不回去的话,自己又拿什么理由留下呢?
面对这进退维谷的处境,张治中陷入了深深的纠结,迟迟做不了决定。
有人早就把代表团的情况告诉了周公,于是周公就去了他们住的六国饭店,和张治中进行了单独的聊天。
周公很认真地跟张治中讲:
现在看看蒋氏集团这境况,你心里应该有数。要是你就这么直接走了,好多事儿恐怕就讲不明白了,特务要对你下手也是易如反掌。西安那档子事一出,我们已经对不住姓张的那位朋友了,今天,我们绝对不能再让你受委屈。
周公的话语深深触动了张治中的内心,他心里头一热,当即就决定不走了。
随后,李宗仁接到了一份电报,说“代表团没回来”。
六月里,天气慢慢变热。蒋氏军队里,胡宗南和宋希濂这两大主力还在硬撑。上头下了死命令,说啥也不能让他们跑了,得把他们全歼在大陆上。因此,咱们的部队往大西南那边挺进,打算绕个大圈子,来个全面包围,一举消灭掉这两个难缠的家伙。
胡和宋两人一听到消息,立马约定在汉中碰头,私下商量对策。他们琢磨来琢磨去,最后决定不跟咱们军队硬碰硬,打算放弃四川,从西昌开始,一路退到中缅边境那边。打算靠着澜沧江、怒江和高黎贡山这些险地继续跟咱们周旋。要是真到了没法子的地步,那就直接翻山越岭跑到缅甸去。
这确实是个高明之举,也是蒋氏集团唯一能保住自己实力的招数。
要是中了敌人的圈套,我军想开打,敌人却避而不战,你往前冲他们就撤退,你停下他们就不动弹,这简直能把人憋疯。
针对这事儿,周公出了个主意,他就摆了一桌酒席,结果难题就这么轻轻松松地给解决了。
1949年11月6号那天,周公专门安排了一场饭局,就在勤政殿,专门请张治中他们和谈代表团来吃饭。中午12点整,张治中带着和谈的各位代表一个个来了。等大家都坐好了,这时候有个人出现了,他就是胡宗南身边的“贴身助手”熊向晖。
这绝对是个特别的聚会,熊向晖的儿子熊钢,长大后经常回想起:他老爸的身份曝光,那可真是不一般啊!
为啥周公要亲自上阵呢?勤政殿咋就成了酒宴的地点?为啥特邀嘉宾的身份要公开,还偏偏是张治中等和谈的大人物?陪同的人为啥选了跟这些人没啥直接关系的熊向晖?
熊钢心里装满了好奇,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老爸。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熊向晖才终于开口,亲自讲述了那段过去的事情。
张治中他们一伙人在勤政殿的宴会上落了座,忽然瞅见一个身影走进来,感觉特别面熟。他猛地一惊,当下就“哎”了一声,表达了自己的惊讶。
那个我们都很眼熟的人就是熊向晖。
熊向晖一进门,找了个位子坐下,张治中就直勾勾地盯着他,半晌没吭声。这时候,周公开玩笑说:
你们难道没见过面吗?
张治中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点不太对劲,于是赶紧换上笑容说:
“那肯定是知道的。”
然后他转眼看向熊向晖,脸上露出诡异的笑容,说:
“熊兄弟,你也开始反抗了,是吧?”
熊向晖还没来得及说话,周公就已经接过了话题,他认真地对张治中说:
他并非发起反抗,而是回到了原本的队伍中。
大家一下子都瞪大了眼睛,周公见状,赶紧抓住机会,跟大家讲了讲熊向晖多年来隐蔽工作的故事。
酒宴一散场,当天晚上,张治中就急着给蒋介石写了封信,把他好一顿数落。信里大概说的是:
以前我就觉得,打仗你不是别人的对手,现在我更确信,搞情报你也远不如人家。虽然特务工作你挺看重,但你瞧瞧你用的都是啥人啊?像熊向晖那样的厉害角色都是人家的,胡宗南他能不输得一塌糊涂吗?你还能不失了天下吗......
这一番倾诉,绝对是真心话大冒险,也为胡宗南和宋希濂后来的垮台埋下了伏笔。
咱们军队往大西南进军时,蒋介石肯定不会乖乖“下台”,他背地里忙活着调动兵马呢。就在这时,胡宗南和宋希濂的作战计划送到了他面前,他们俩的意思是“别守大西南了,退到滇缅边界那边去”。
蒋介石瞧了一眼,立马摇了摇头,觉得不行,他觉得要是丢了大西南,那就等于把大陆也给拱手让人了。让他放弃整个大陆?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于是他在回复的电报里,态度坚决地表明:
大西南这块地方绝对不能丢,以后还得靠它作为跳板,再把大陆夺回来。要是真拱手让人了,咱们还怎么立足?
简单来说,他坚决反对胡、宋两人撤退到滇缅地区。
蒋介石不点头,这对咱们部队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咱们的策略就是让胡、宋两人在大西南待着,这样方便咱们收拾他们。不过,谁也不能打包票说他们会不会哪天就脚底抹油开溜。所以,咱们得找个人来盯着他们,最合适的人选,那肯定是蒋介石莫属了。
让蒋介石来协助咱们,这不是天方夜谭吗?但周公偏偏就这么布局了,他仅凭一手妙招就稳住了整个局势,而这妙招就是重用熊向晖。
过了十多天,蒋介石接到了张治中的来信,看完后他火冒三丈,气得那一宿都没睡着。张治中在信里头说的话确实让人恼火,但仔细想想,也不是全无道理,他确实是戳中了蒋介石的心病。
他在心里琢磨着:
这一整年,简单来说,胡宗南打的那些仗,像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这些地方,全都是输的一塌糊涂。他那十万大军,就这么没了,这可是他自己一手带出来的最亲信的队伍啊。
按了按疼得厉害的牙龈,老蒋心里头七上八下的:
就算打了不少败仗,士兵和装备损失惨重,我还是继续给你补充兵力、资金,还配上美式装备,让你镇守大西南。可你倒好,心里只琢磨着逃跑,甚至还找了个叫熊向晖的人来当机要秘书......
蒋介石心里越来越窝火:你打算退到滇缅那边去?我偏偏不让你如愿,你得给我好好守住大西南这块地儿。
琢磨了整整一个晚上,蒋介石最终拿定了主意。
死心眼儿,一条道走到黑的情况越来越明显,那位大人物的整体规划眼看就要成真了。
在1949年12月4号到16号的这段时间里,胡宗南给蒋介石打了四次电话,他每次都跟蒋介石说,咱们不如撤出四川,从西昌那边进入滇缅地区。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蒋介石每次都特别坚决,一点商量余地都没有,直接拒绝了他的提议。
胡、宋两大队伍被困在大西南,急得团团转,就像被困在热锅里的虫子,一直等到所有逃跑的出路都被封死。
就在我们军队即将取得最终胜利的那天,蒋介石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他抬头望着墙上的作战图,这时才对胡宗南要求撤退的请求明白过来。他后悔不已,拍了拍胸脯,跺了跺脚,最终答应了胡宗南第五次放弃四川的请求。但可惜的是,这时候已经太晚了。
胡宗南手下的弟兄们一看情况不妙,心里头的战意全没了,还没等到我军靠近,他们就自个儿先把旗子收了,战斗也停了。
宋希濂的部队仍在做最后的挣扎,不过他们的士气已经大不如前,最终在大渡河畔被彻底击溃,无一幸免。
听说蒋氏集团在昆明、雅安等地的部门都造反了,胡宗南带的手下部门也一个接一个地起来反抗了。
没过几天,蒋介石在大西南的所有军队就像散了架一样,全垮了。没办法,他只能含着眼泪,离开大陆,跑到台湾去了。
哎,说真的,那饭局简直是太闹腾了!
周公真的很聪明,智慧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