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与陈达邦:妻子投身革命后牺牲,20年后才得知妻子真实身份

年轻阿西 2025-04-12 10:48:24

1936年8月份,抗日大英雄赵一曼和日军干仗时,被敌人抓住了。在被抓之后,她给儿子宁儿写了一封充满深情和期盼的信,然后就英勇牺牲了。

她在给儿子的信里头,主要说了两件事儿:第一件是,作为妈妈,没能陪在你身边教育你,心里头真是挺遗憾的。第二件呢,就是盼着你能快快长大,心里头得一直记着,妈妈是为了国家才没办法陪你的。

赵一曼是个革命战士,她为了国家牺牲了自己,从没后悔过。可要是说起当妈这事儿,她心里头真是有说不完的亏欠和没办法。

但是,从那时候开始,好长一段时间赵一曼的真实身份都没被人发现,就连她最亲近的家人也不清楚她已经牺牲的事实,他们还在到处打听她的消息。

这背后藏着啥不为人知的事儿?赵一曼真正参与过的抗日故事是怎样的?没了妈之后,宁儿的日子又变成了啥样?

【远赴苏联,因病归国】

1905年那会儿,赵一曼在四川宜宾的一个老地主家里出生了。那时候还是清朝末年,到处都在打仗,老百姓过得非常苦。但赵一曼因为是地主家的孩子,所以衣食无忧,小日子还算滋润。

赵一曼对这种混日子的生活可不买账,打小她心里就装着大事,总惦记着国家和老百姓,眼睛一直盯着中国往哪儿发展。

赵一曼14岁的时候,接触到了“五四”运动的思想,这让她下定了决心,踏上了革命的征途。

1926年那会儿,赵一曼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光荣的党员。到了第二年,党组织就安排赵一曼和其他四十多名年轻的共产党员,一起到苏联的大学去深造。

为了学习交流更顺畅,他们就各自聚一块儿成了小组,还选了小组长,赵一曼他们组选的是陈达邦当组长。

陈达邦,是个湖南长沙的小伙子,比赵一曼年长五岁。他是因为妹夫任弼时的引导,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一头扎进了革命事业里,特别卖力。

陈达邦头一回瞧见赵一曼时,心里头就对这姑娘上了心。她个子虽小,但眼神里那股子坚定劲儿,真叫人忘不了。可惜啊,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时机,能跟她好好聊聊。

在辽阔无垠的大洋之上,赵一曼站在船甲板那儿,眼睛直勾勾地看着远处出神。她左手撑着脸颊,带着点儿盐味的海风轻轻吹拂着她的头发,同时也撩动了陈邦达心里头的一层层波澜。

这时候的赵一曼压根没想到,她背后有双充满热情且真挚的目光正紧紧盯着她。

赵一曼是在四川内地长大的孩子,从没见过大海。当她头一回坐上那艘海轮,海上的波涛汹涌和船只的摇晃,让她觉得天旋地转,吐个不停。

陈达邦看到赵一曼那样,心里头真不是滋味,就主动站出来说要照顾她。他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又是喂水又是给药,就连赵一曼吐的东西,他也一点不嫌弃,全都给收拾得干干净净。

赵一曼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心里头默默记下,她从心底由衷地感谢陈邦达。

关键是,经过这几天的相处,她意外地觉得陈邦达跟自己的观念特别合得来,互相都能明白对方心里怎么想,感觉就像是早就该认识一样。

很快,因为有着相同的志向,这两个年轻人便走到了一块儿,并且确定了彼此的关系。

1928年春天4月份的时候,陈邦达和赵一曼在外国举行了朴素的小婚礼,两个人正式成为了夫妻。

莫斯科那刺骨的寒风,让早年患过肺病的赵一曼备受煎熬。特别是怀上孩子后,她的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整天整夜地咳个不停,根本没法躺下歇会儿,学习和养胎更是成了奢望。

后来,赵一曼得到了党组织的点头,打算先一步回到祖国。

陈达邦心里挂念着怀孕的妻子,担心她没人照顾,于是提议和赵一曼一起回国。但赵一曼一听,立刻坚决地不同意他的想法。

赵一曼拉着老公的手,认真地对他说:“邦达,你可别这么想,咱俩暂时分开是小事,你的学业才是大事啊。”

陈邦达心里明白,他老婆是那种党性坚定、讲原则的人,所以也没再多说什么。他只好答应让老婆先回国,自己则保证一学完立马回去,跟老婆团圆。

赵一曼回到祖国后,陈邦达则选择留在苏联深造,从那以后,他们俩就再也没碰过面。

【积极抗日,壮烈牺牲】

赵一曼一回国,立马就在宜昌忙开了,她投入到党的地下工作中,连口气都没喘。

赵一曼的肚子逐渐鼓了起来,行动起来也越来越费劲,但她还是硬着头皮去完成组织给她的任务。尽管身体不便,她依旧没有放弃,努力把事情做好。

不过,赵一曼作为一个单身且即将生产的孕妇,这让她的房东太太心里直犯嘀咕,硬是要赵一曼在孩子出生前搬出她的屋子。

不管赵一曼如何哀求,那位满脑子封建观念的房东大妈就是铁石心肠,她面无表情地讲:“你连孩子爹是谁都搞不清,还想在我们这儿生孩子,真是太不懂事了,我可不想我家沾上这种倒霉事。”

说完,她直接把赵一曼的行李丢在了大门口,走之前还不忘送上一个白眼。

赵一曼身体很弱,刚迈出几步,就在大街上失去了意识,倒了下去。

还好,之前认识的一个工人碰巧发现了虚弱的赵一曼,他立刻决定把赵一曼接到家里,让她安心养胎。他和老婆一起,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赵一曼。

清晨时分,赵一曼生下了一个儿子,给他起了个小名叫“宁儿”,意思就是希望他能平平安安,没啥事儿。

宁儿刚出生没多久,湖北宜昌那边的地下党组织就让人给发现了。敌人开始到处找赵一曼的麻烦,没办法,她只能先跑到上海躲一躲。

后来,赵一曼又被调遣到了江西。江西那边的组织出了状况后,她领着宁儿,克服重重困难,再次回到了上海,在中央机关继续她的工作。

1930年那会儿,陈琮英跑到了上海,跟赵一曼和她女儿宁儿碰了头。说起来,陈琮英不光是任弼时的媳妇儿,还是陈达邦的亲妹子呢。

陈琮英瞧着赵一曼干活累得不行,就琢磨着把宁儿送到陈达邦他堂兄陈岳云那边去带着。这样既能帮赵一曼分担点,又能保证宁儿平平安安的。再说了,陈岳云家里挺有钱,宁儿去了也不会吃苦受罪。

赵一曼点头答应了,但她心里琢磨着,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重逢。因此,她特意拉着宁儿去了附近的一个照相地方,照了他们俩唯一的合照。之后,她还拜托了在中学时的老同学,把这张照片捎给家里的二姐。

之后,赵一曼的亲人就是靠着那张相片,把赵一曼给认出来了。

1931年那会儿,日本军队突然大举进攻咱们中国东北。赵一曼一听这消息,立马日夜不停地往东北赶,要去参加抗日。那时候的东北,那可是抗日的最前线,赵一曼这一去,工作就更凶险了。

赵一曼一点儿也不害怕,在抗战那会儿,她总是打头阵。身为黄埔军校第六期的佼佼者,赵一曼肯定有着既专业又全面的打仗本事。

赵一曼在满洲总工会里,先后挑起了秘书和组织部长这些重担,带着大家搞工农运动,跟日军干到底。

赵一曼不光参与武装斗争,她还常动手写些文艺小作品发表出来,用来给工人和妇女们开开窍,特别重视让大家的思想得到自由。

1935年秋天的时候,赵一曼成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二团的政委。有一回打仗,第二团打光了子弹,粮食也没了,结果被日军给包围了起来。

赵一曼她们那个队伍,跟敌人连着打了好几天仗,硬生生地把敌人6波冲锋都给顶回去了。

赵一曼没答应团长让她先冲出去的想法,她坚定地回答:“团长,你得对大伙儿负责,你先领着队伍走,我后面跟上。”

团长拧不过赵一曼的坚持,只能先带着队伍冲出去,留下赵一曼在后面挡着敌人。但因为敌人的火力实在太猛,赵一曼不幸受了重伤。

接着,她被转移到了珠和县的一户农民家里养病。可不幸的是,日军还是找到了她。在又一次的战斗中,她受了新伤,最后因为昏迷而被日军抓住了。

日军一听说抓到的是赵一曼,立马乐开了花,觉得这可是个抓住革命党人的大好时机。他们二话不说,立马就开始对赵一曼动粗,想让她招供,说出其他同志的下落,好一次性把他们全给端了。

赵一曼的坚决不低头,把日军的美梦给彻底击碎了,所以他们只能更变本加厉地对赵一曼用刑。

日军对待赵一曼极其残忍,他们竟然用尖锐的钢针狠狠扎进她的手指和脚趾,还拿来烧得通红的烙铁,无情地烙在她的皮肤上。更过分的是,日军还在她的伤口上撒盐,让疼痛加剧,接着更是残忍地一点一点往里拧。

赵一曼疼得实在受不了,好几次都疼晕了过去。日军见状,就往她头上浇凉水,想让她醒过来,好继续对她用刑。

除了上述手段,日军还经常对赵一曼使用皮鞭抽、拔牙、电棍电击和电刑等残忍刑罚。但他们绝对想不到,这位看似弱不禁风的女子,硬是一句话也没向他们吐露。

日军感到绝望,气得暴跳如雷,对着伤痕累累的赵一曼疯狂咆哮。他们想尽办法,用了许多残忍的手段折磨她,但最后仍旧什么也没得到。

1936年8月份的一天,也就是8月2号,赵一曼在日军手里头受尽了快一年的苦头,他们用尽各种狠招折磨她,但赵一曼始终没屈服。最后,日军在珠河这个地方,狠心地杀害了她,那时候她才31岁,真叫人心痛。

在牺牲之前,她心里挂念着那个还不到8岁的儿子,于是拿起笔,给儿子留了一封告别信。之后,她大声唱起了《红旗歌》,并高声呼喊:“日本帝国主义必败!中国共产党永远伟大!”

现在,陈达邦远在海外,对妻子已经离世的事儿一无所知,更没想到她其实是东北抗日联军里大名鼎鼎的女英雄赵一曼。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隐姓埋名,不为人知】

赵一曼其实原本不叫赵一曼,她的真名叫李坤泰。等她回到国内,为了更顺利地开展秘密工作,就改用了赵一曼这个名字。

陈达邦和李坤泰从相识到步入婚姻殿堂,一直管她叫李坤泰,压根不知道她还有个名字叫赵一曼,这事他之前压根没听说过。

1942年那会儿,陈达邦好不容易从法国折腾着回了国。一到家,他立马就忙开了,找遍了所有老朋友,求他们帮忙找找他老婆李坤泰。

费了好大一番功夫,陈达邦终于先一步找到了他的堂兄陈岳云,并且在堂兄家里头,他见到了自己的儿子宁儿,这时候宁儿已经有了新名字,叫做陈掖闲。

赵一曼只给儿子起了个小名,原本打算等陈达邦从国外回来,两人再一起好好琢磨个大名。可谁能想到,他们这一别,竟然成了永别,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

十四载光阴匆匆,陈掖闲已出落成个小伙子了。虽然这是他们父子头一回碰面,刚开始时有点不自在,不过血脉相连,没多久两人就熟络了起来。

陈达邦轻轻地摸着陈掖闲的头,心里既难过又高兴,眼泪不由自主地掉了下来。

陈达邦找了许久,都没能打听到妻子李坤泰的任何音讯。他心里头不由得为妻子的安全揪起了一把劲,但在没有确凿消息传来之前,他还是忍不住在心底默默期盼着,或许会有个意想不到的转机呢。

离开家乡好多年,他一回国心里头最惦记的就是老婆,可这一找,又是好几年过去了。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那些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了一部名为《赵一曼》的影片,并在全国范围内放映。赵一曼这位女英雄的传奇故事,迅速传遍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佳话。

赵一曼的名字已经传遍了全中国,但她家里的亲人还在日夜焦急,为了找到她,连吃饭睡觉都不踏实。

陈达邦之外,赵一曼的姐姐李坤杰也一直在努力,想要找到自己的亲妹妹,从未停歇。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坤杰成功找到了以前和赵一曼一起共事的伙伴何成湘。

何成湘讲起往事,李坤杰一下子就认出赵一曼其实就是自己的妹妹李坤泰。但从心里头讲,李坤杰真不愿相信这事儿,因为这代表妹妹已经不在了。

接着,她从箱子里翻出了赵一曼当年通过别人交给她保管的那张照片,专门去找了何成湘,想让他帮忙确认一下。虽说心里早就有数了,但当何成湘点头确认后,李坤节还是觉得心里像被刀子捅了一样疼。

后来,陈达邦终于明白,赵一曼其实就是他的妻子李坤泰。其实在苏联的时候,他就已经听说了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壮烈牺牲的事,那时候他心里满是敬佩,但压根儿没想过这事儿会跟自己的妻子扯上关系。

尽管心里已隐隐感到妻子情况不妙,但当确切的消息传来,陈达邦还是难掩悲痛,眼眶一沉,连续好几天都心情沉重,闷闷不乐。

跟赵一曼分开后,陈掖闲,他们俩唯一的娃,在武汉把小学念完了。接着,他就跟着养母回了湖南的老家。

养母家里书堆得满满当当,陈掖闲整天就泡在这些书里,像条鱼儿在知识的汪洋里畅游。后来,他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成绩还特别好。

1955年的时候,陈掖闲完成了大学学业,接着就被安排到了北京市工业学校,当起了教政治的老师。他一心爱国,工作也特别上心,在学校里一直低调地教书,不张扬。

知道自个儿的妈是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后,陈掖闲心里五味杂陈,各种感觉一下子全冒出来了。

他还没满三岁就离开了妈妈,那时候他正是个离不开妈妈照顾,整天哭着要吃东西的小家伙。如今,他已经长大成人,却突然得知妈妈已经不在了。

陈掖闲早已忘却了妈妈的长相,但一听到那消息,妈妈那份深沉的爱国情怀就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心里头。

总结:到这里,咱们的话题就聊得差不多了。说白了,就是希望大家能从咱们之前聊的内容里,找到点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别管是学到了新知识,还是有了新想法,都算是没白忙活一场。生活嘛,总是在不断学习和进步中变得更美好。所以,咱们还是得继续加油,往前看,争取让自己每天都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好了,就说这么多,咱们下回再见!

抗日女豪杰赵一曼,为了咱们祖国和人民,豁出了自己的性命。但遗憾的是,这么多年来,她的真实故事一直被深埋,很少有人知晓。

这主要是那个时代太特殊了,得隐藏身份,不用真名,再加上她个人有着很强的革命信念,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得失。

但作为一位妈妈,赵一曼心里肯定是充满遗憾和自责的,她没能把妈妈的职责履行好,也没能亲眼见证宁儿一点点长大。

革命先辈们舍弃了自己的小家庭,为我们大伙儿打拼出了现在的安稳日子,他们的壮举真是让人敬佩不已,值得永远铭记。

为了国家大义,我甘愿面对生死考验,绝不会因为个人的祸福而选择逃避或追求私利。

0 阅读:4

年轻阿西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