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他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孩子,也是汉朝的第七个皇上,人们尊称他为世宗。他16岁那年就当上了皇帝,一坐就是55年的龙椅,后来大家给他起了个谥号,叫汉武帝。
他一辈子都在开拓疆土、兴办实事,特别喜欢立下武功。他打败了匈奴,消灭了东瓯国,开发了南越地区,还驯服了朝鲜,真可以说是平定四方,威风凛凛传遍天下。在他的管理下,汉王朝达到了开国以来的最强盛时期。
这里面,开拓西域的那部分特别显眼,虽然有点被人说成是过度用兵的意思,但它确实给咱们华夏的土地定下了两千年来的大体样子,这事儿干得太好了。
【汉匈结怨、势不两立】
华夏儿女自扎根中原大地后,就老是被北方的骑马民族骚扰。到了公元前771年,周朝的太子宜臼遭遇了大难,逃回了他的母国申国。这时候,申国的国君申侯,他拉上缯国和犬戎,一块儿攻打镐京,最后成功抓住了周幽王,还把他给杀了。
西周时代终结后,周平王选择往东边迁移,这标志着东周长达五百年的岁月拉开序幕。说起来,犬戎其实就是生活在咱们西北那边的一个游牧部落。
打从那会儿起,北方的狄人和西方的戎族就成了中原华夏儿女心头挥之不去的隐痛,“朝着西北,征服强敌”也成了千百年来恒久不变的话题。
先秦时候,北方的那些小国家都开始建长城,主要是为了挡住草原上来的游牧民族,不让他们侵犯。时间一晃,到了秦汉那会儿,北方草原上的老大就换成了那个特别能打的匈奴,他们厉害得很,据说还能一边笑着聊天一边解渴喝酒。
秦朝末年汉朝初期,冒顿单于掌权的匈奴把草原给统一了。他们接着打败了在河西走廊的月氏,继续往西攻打楼兰等国家,然后又一路北上,占领了丁零那些地方,北方地区全都被他们掌控了。那时候,匈奴有三十多万兵马,统治的地盘有七百多万平方公里那么大。这对于刚建立不久的汉朝来说,简直就是个巨大的威胁。那时候汉朝的皇上,就是刘邦。
汉高祖在位的第六个年头,也就是公元前201年那会儿,冒顿单于带着大军往南打,闯进了咱们中原的地盘,把韩王信给围在了马邑。这个韩王信啊,可不是那个淮阴侯韩信。没过多久,韩王信就举手投降了。
第二年,刘邦亲自带着大军来打我们,可他没听刘敬的劝告,急匆匆就出发了。结果,在平城那边,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东北的白登山,被人家给包围了。这事儿挺有名的,就是历史上说的“白登之围”。
肯定的是,刘邦最后毫发无损地脱身了,要不然我们也不会听到那首震撼人心的《大风歌》。
打完这仗,刘邦心里有了数,匈奴的实力他算是看清了,同样,冒顿也明白过来,大汉这块骨头可不好啃。所以,两边都挺有默契,觉得和和气气才是正道,于是就互相派使者、联姻,都回去养精蓄锐了。
后来的汉朝继续沿用之前的规矩,推崇黄老思想,减轻百姓的赋税和劳役,让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经过文帝和景帝两代皇帝的治理,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为后来汉武帝攻打匈奴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支撑。
所有准备都已妥当,现在就等那个出兵北方的借口了。
年轻的刘彻刚坐上皇位,心里头有着大大的梦想,可好多想做的事儿都推不动,感觉就像被绑住了手脚。问题出在哪儿呢?就出在他那个没法撼动的老祖宗,窦太后身上。
为了摆脱祖母的掌控,他得想办法壮大自己的力量,而依靠妻子的家族成了个好主意。这就是为什么他选择让卫子夫成为第二个皇后,关键在于卫子夫的兄长是卫青,她的外甥则是霍去病。
多亏了那些年轻有为的将领们的大力支持,刘彻的决策和计划才得以有力执行,最终成就了他的辉煌战功。
汉武帝在位的建元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35年,窦太后离世了。这时候,二十二岁的刘彻终于能够自己当家做主。他心里那股子激动,早就憋不住了,急着想要大展拳脚。
他回忆起四十多年前的那封,冒顿单于写给吕后的尴尬情书。又想起了六十多年前,白登之围那次丢脸的事儿。现在,是时候把这些问题给解决了。
刘彻这家伙,四年前就悄悄开始忙活这件事了。匈奴那些在塞外的铁骑,一个个凶猛得很,硬碰硬是肯定不行的。他脑袋里转着春秋战国时候的老账,记得那时候有个招儿叫“远交近攻,联合这个对付那个”,这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妙招,哪能忘呢。
匈奴势力强大,周围那些小国家基本上都被匈奴欺负得不轻,特别是大月氏,受害最深。
大月氏那会儿大概就在现在新疆的伊犁附近。他们的国王被匈奴的头儿给杀了,更残忍的是,匈奴还把他的头盖骨拿来做了个喝酒的杯子,想以此显示他们的凶狠。刘彻皇帝就琢磨着,要是能跟大月氏联手,从两边一起攻打匈奴,那胜算就大多了。可难题来了,怎么跟大月氏通上气儿呢?
【张骞出塞、大幕开启】
封锁冰雪十三年,城乡山河无尽边,西域那地儿实在太远,汉朝可不比现在,打西安到伊犁,简直是天方夜谭。汉武帝那时候招募去西域的使者,消息一出,却像石头扔进了大海,没几个人响应。大伙儿一听要去那么远的地方,还得穿过匈奴的地盘,都吓得直摇头,没人敢去。
就在汉武帝感到非常为难,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时候,有个人刚好就在这时候出现了。
公元前139年,也就是建元二年的那会儿,二十四岁的张骞以郎官的身份,站到了刘彻面前。他长得帅气,说话也挺有水平。
汉武帝心里认定,张骞是出使西域的最佳人选。所以,他派张骞当使者,甘父做领路,两人踏上了长达十三年的开辟新路的征途。
十三年光阴匆匆流逝,转眼已是公元前126年。张骞再次踏上了未央宫前的土地,此时的他,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战场的硝烟和长途跋涉的艰辛,让他满头青丝变成了白发,但他的脊梁依旧挺拔,眼神中依然闪烁着不屈的光芒,风采不减当年。
汉武帝聚精会神地听着张骞讲述这几年在外面的经历,全都是以前从没听到过的新鲜事儿,真是长了不少见识。不过有点遗憾的是,没能实现他联合大月氏的想法。
刘彻一听张骞聊起大宛国,立马来了精神。大宛啊,就是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那块地方,那儿有种骏马,毛色红得像血,浑身油光锃亮。据说《史记》里记载,这种马比先前的天马还厉害,人们叫它“汗血宝马”。
汉武帝特别爱马,一听到这事儿,乐坏了。他还听说大宛国特别向往大汉的强盛,心里头更是美滋滋的。于是,他一高兴,就封张骞做了个中大夫博望侯。
后来,张骞又跟汉武帝聊了个新计划,说要跟乌孙国联姻,这样咱就能把匈奴的右手给绑住了。汉武帝刘彻一听,心里头的那股子豪情壮志立马就像插上了翅膀,能飞天了。接着,张骞他又跑了一趟西域,这次直接到了乌孙的地盘,而他的副手呢,则去了大宛国。
在张骞还没回到汉朝那会儿,汉匈两边就已经打起来了。那是在元光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29年,匈奴跑到了上古郡那边,也就是现在的张家口市怀来县捣乱。汉武帝一看,立马派了四万铁骑出去,分成四路去挡他们。结果呢,就卫青那一路特别猛,一路冲杀,直接打到了龙城。
这场仗虽然消灭的敌人数量有限,但却在朝廷和民间引起了巨大反响,给汉军士气注入了极大活力。从那以后,大汉王朝的军队连年出征,大多数时候都是凯旋而归,败仗很少。
过了两年,时间到了公元前127年,卫青带着军队,一下子就把河套地区给收复了,大汉因此多了朔方和五原这两个地方。再到公元前124年,他又把匈奴的右贤王打得大败,杀了一万五千多人,右贤王只带着几百人逃走了。
霍去病,卫青的外甥,也是个勇猛无比的战士。在公元前121年那会儿,他带着兵马从陇西出发,一口气走了千多里地,干掉了匈奴八九千人,还活捉了浑邪王的儿子。同年,他又跑到祁连山那儿,一口气杀了三万多的敌人。
这两场大战对匈奴来说简直是重创,到了那年秋天,浑邪王干掉了休屠王,带着手下四万多号人向汉朝投降。这样一来,酒泉、武威、张掖、敦煌这四个地方就开始在历史舞台上大放异彩了。
可能是为了配合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就在那一年,也就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下令让卫青和霍去病两员大将分兵两路,一块儿攻打漠北。他们大败单于和左贤王,一共杀了九万多敌人,战斗力强到剑指贝加尔湖。从那以后,匈奴势力就一落千丈,再也没缓过来。
那时候,张骞在西边的路子上走得挺坎坷。因为西域那些小国家,哪个也比不上汉朝和匈奴的强大,所以它们谁也不想在这两个大佬之间站队。就这样,到了元鼎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15年,张骞只好空手回来了。
【调整策略、稳步推进】
张骞第二次出使时,汉武帝心里明镜似的,明白光靠联姻拉拢乌孙这些国家不靠谱。得在那片地界上亮亮拳头,展示下咱们的真正实力才行。
要在河西走廊那块地界上,建个让周围国家都害怕的地方,咱们管它叫亭障。刘彻呢,他就动手打了楼兰那一仗。这事儿发生在元封三年,换算成公历,就是公元前108年。
其实,刘彻在三年前就已经心里有了盘算,他有了自己的长远打算。
那一年,他成功登上了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这种非凡的成就,在咱们中国这几千年历史里头,能做到的真是没几个。往前数,也就秦始皇干过这事儿;往后瞧,也就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还有宋真宗能跟他比肩。
这样一位威震四方的霸主,手里的权力还没能延伸到西域那片广袤的土地上,他怎会善罢甘休。
这样一来,之前提到的“亭障”战略构想,在刘彻心里头慢慢变得明确起来。
亭障呢,简单来说就是在边疆的重要地方建起堡垒,让军队驻扎在那里守卫。唐朝有位叫司马贞的人讲过:“那辽阔的边疆地带,到处都是亭障。”这话里头,他对亭障作为边疆防线的重要角色,可是给足了认可和赞扬。
刘彻心里头对自己的那套边境防御和进攻策略,那是相当有把握的。
结果证明,刘彻的主意没错,他的计划相当周全。西域的开发里,亭障的设置那可是功不可没。这些亭障一个接一个,相互支援,一点点往西边推进。它们既是交通要道,也是物资供应线。除此之外,还像宣传小组一样传播信息,又像播种的机器,传播文明。
到了元封三年那会儿,汉武帝下令让赵破奴带着好几万大军去攻打姑师,结果不光打赢了,还把楼兰王给抓回来了。赵破奴因为这大功,被封为了浞野侯。说起来,那个楼兰国啊,就在现在新疆罗布泊的西边。
《汉书》里头说了,汉朝打败楼兰和姑师以后啊,就借着这股子军威去震慑乌孙、大宛这些地方……这么一来,汉朝的哨所堡垒就一路建到了玉门那边。
确实,刘彻的策略正坚定地朝西推进,那些哨所已经从酒泉一步步移到了玉门。这时候的刘彻,根本感受不到千年之后唐朝人那种“春风难以吹到玉门关”的无奈,更不懂“不打败楼兰绝不归来”的决心。
他手头掌握着玉门和楼兰,这两个地方都归他所有。而长城呢,它从酒泉一直延伸到玉门,以前的人叫它“西塞”。
汉朝把长城一路往西建,这让他们的威风传到了西域那边,把西域那些国家都给震住了。
乌孙国在元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05年的时候,跟汉朝结了亲。这事儿不光是两家人联姻那么简单,它还意味着汉武帝对西域动手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了。不过啊,这只是喘口气儿,没过多久,刘彻就又带着大军去打大宛国了。
可能乌孙人觉得江都王刘达的女儿细君的身份不够显赫,在她和亲之后,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如愿以偿地看到他想要的结果。
西域各国并没有一股脑儿地站在汉朝那边。《张骞的故事》里说了,“大宛国往西的国家都觉得自己离汉朝远,还挺骄傲,不能光靠礼貌来让他们听话,得用些手段来管住他们。”所以,很快大家就开始商量着再次往西边用兵的事情了。
太初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04年那会儿,汉武帝让李广利当上了贰师将军,去攻打大宛国。有人说,这场仗是因为汉武帝想要大宛的“汗血宝马”,但人家大宛不给,汉武帝一气之下就打了过去。不过啊,这些都是后人瞎猜的,没个准儿。
这次出征,结果是明摆着的,士兵伤亡不少,啥也没捞到,白跑了一趟。
太初三年那会儿,刘彻又一次把大任务交给了李广利,让他带着兵去攻打大宛。这回啊,运气似乎站到了刘彻这边。
贰师将军第二次带兵出征,赢得了非常关键的胜利。李广利让大宛国投降,大宛王还被他们自己国家的人给杀了,以此来向汉朝表示歉意。西域那些小国家也都像突然开了窍一样,明白了过来。这个汉武帝刘彻,可绝对是个不能轻易招惹的主儿。
汉武帝派大军征讨大宛国后,他的势力范围继续向西扩张。刘彻的防御工事计划也没停下,前沿阵地已经从玉门关推进到了盐泽那片地方,就是如今的新疆罗布泊区域。
《史记》里头的《大宛列传》说了这么一件事:“敦煌、酒泉那边设了都尉,一路往西走到盐水那地界,一路上亭子可不少。”盐水啊,说的就是盐泽,其中有一段跟现在的孔雀河能对上号,离渠梨、轮台那片地方已经不远了。
汉武帝时期,西域各地纷纷建起了亭障。在大宛国投降之后,刘彻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往西边派使者,借之前攻打大宛国的声威,传达他的意图,让周边国家知道他的厉害。
汉朝的使臣不再仅仅前往大宛国以西的地方,到了太始年间,他们已经走到了莎车国,那地方现在叫新疆莎车县,就在塔里木河的上游。这说明汉武帝刘彻的影响力已经覆盖了整个新疆地区。
天汉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9年那会儿,贰师将军李广利接了个大任务,去打匈奴的右贤王。他带着三万骑兵上阵,结果打了个漂亮仗,大获全胜。据说,那一仗杀得匈奴将士一万多人丢了性命。
挺遗憾的事儿是,骑都尉李陵被匈奴给围了,他使出了老命抵抗,但实在是人累马乏,走投无路,最后只能向匈奴投降了。这事儿吧,还扯出了司马迁,他因此受了宫刑的侮辱。可谁也没想到,这反而让他写出了那本超牛的史书,就是那个被誉为“史学巅峰,不带韵的离骚”的作品。
征和三年,就是公元前90年的时候,贰师将军李广利又带兵去打仗了。但他万万没想到,这一走,就再也没能回来。
他因为跟丞相刘屈牦一起计划让昌邑王当上太子的事情被揭露,心里头怕受到连累,所以就急着想找敌人开打,想着要是能打赢,或许汉武帝能网开一面,饶他一命。
没想到最后关头还是失败了,部队孤军奋战到了深处,因为粮食和草料供应不上,没办法只能选择投降。从那以后,贰师将军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轮台罪己,偃革倒戈】
贰师将军的那次背叛,让汉武帝在是否对外用兵上犯了难。深入大漠一千多里的士兵们,衣服不够穿,粮食也快吃完了,未来的路根本看不清。
打了败仗的消息一到,刘彻就开始琢磨起来,这些年打仗把国库都掏空了,战场上死伤无数,老百姓也颠沛流离,说白了,就是一个将军的成功,建立在成千上万人的白骨之上。
征和四年,也就是公元前89年那会儿,刘彻皇帝颁布了一个挺有名的诏书,叫《轮台诏》。在这诏书出来前头,桑弘羊他们几个刚给皇上提议,说想在渠犁和轮台那边搞屯田。另外,他们还琢磨着,能不能把盐水亭障再往西边扩一扩,一直伸到乌孙那边去。
要是这个计划真的动起来,说不定没多久,大汉和罗马对决的场面就真能让大伙儿瞧见了,这肯定会是人类历史上超赞的一幕。
历史没法回头,六十七岁的汉武帝,在他即将退场的前两年,毅然决然地发布了自我责备的诏书,把那场可能爆发的战争给平息了。这背后,真的得需要很大的魄力才行。
有个皇上,就像刘彻那样的,一辈子都雷厉风行,觉得自己最牛。能在那种高高在上的位置,还冷静地做决定,真的是挺不容易的。
他明白,那场没完没了的战争,早已把文景盛世积累下来的财富挥霍一空,老百姓对打仗的看法,也从昔日的自豪转变成了眼下的害怕。
国内资源匮乏,四处动荡不安。国家得好好休养生息了,这时他做出了让步,向广大百姓让步,向世间万物让步。
但在他心底最深处,他仍旧觉得这一切都挺值的。
他真的做到了在泰山之巅发下的誓言,他的影响已经远播到了三万里外的远方。说实话,在他的管理下,那些曾经凶猛的匈奴已经变得虚弱无力,西域的许多国家也都心悦诚服地归顺了大汉。西域那片辽阔的土地上,一直都在持续地进行着各民族的大交汇和大融合。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刘彻这位威震四方的大帝离开了人世。之后的皇帝们,一个个都对管理边疆的西域地区特别感兴趣。
苏武在塞北漂泊了足足二十年之后,于公元前81年终于回到了长安。而到了公元前60年,汉宣帝下令建造了乌垒城,并且在那里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来管理大宛以东、乌孙以南的三十多个国家。
到这个时候,中国西部地区的大致管理范围就已经确定了下来。
早在公元前139年那会儿,汉武帝就派了张骞去出使西域,一直到了公元前60年,朝廷才正式在西域那边设立了都护府。
长达七十九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汉武帝、汉昭帝、还有汉宣帝这三位皇帝的不懈奋斗,新疆的大致模样这才慢慢定了下来。
尽管西域都护府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波折,华夏大地也经历了不少分裂与统一的循环,但人们心中那份深厚的归属感早已根深蒂固。
现在住在那儿的各族朋友们说着各种各样的语言,皮肤颜色也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