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我叫王明贵,今年67岁,退休前是个工厂的车间主任。
人这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我这一生最后悔的,就是太过相信血浓于水这句话。
我和老伴结婚四十年,生了一儿一女。儿子王强今年39岁,在市里一家外企做经理;女儿王丽37岁,是个中学老师。在外人看来,我这个当父亲的,是多么有面子啊。
可谁知道,日子过得再风光,也有难熬的时候。
三年前,我老伴突发疾病,抢救无效走了。那时候,我整个人都懵了,像是被人抽走了半条命。
守完七七,儿女们都回了自己家。我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白天还好,到了晚上,总觉得床那边少了个人,怎么也睡不着。
熬了半年,我实在受不了这种孤独,想着投奔儿女过日子。
02
先是去了儿子家。
王强结婚十年,住在市中心一套120平的大房子里,有个8岁的儿子。刚开始,他们对我还不错,让我住了间朝南的次卧。
我知道年轻人有自己的生活,就主动承担起了做饭、接送孙子的活儿。每天早上五点半起来,先做好早饭,再把孙子收拾利索了送去学校。
可好景不长。
儿媳妇慢慢开始嫌我做的饭不合她胃口,嫌我把厨房弄得油烟大。有一次,她朋友来家里做客,我不小心打翻了茶杯,她当着客人的面就训我:"您这么大个人了,做事能不能当心点?"
那声音,跟训小孩似的。
儿子在一旁,连个场都不帮我解。
到后来,孙子也学着他妈妈的样子,对我爱搭不理。有一次我给他买了个玩具,他头也不抬地说了句:"爷爷,这个我早就不玩了,你真土。"
一个八岁的娃,哪来这么大的心气?
03
住了三个月,实在呆不下去了,我只好去了女儿家。
王丽的条件没儿子那么好,住的是个90平的老小区,但胜在女儿从小贴心,我以为会好些。
刚去的那阵子,确实还行。女婿对我也客客气气的,外孙女更是喜欢缠着我讲故事。
可好日子没过几天,问题就来了。
女儿家的老房子没电梯,我住在六楼,每天上下楼都累得气喘。有天我提议是不是能换个低楼层的房子,女儿当场变了脸:"爸,您知道市区房价多贵啊?我们夫妻俩攒了十年才买下这套,哪有钱再换?"
我心里一阵难受,忙说:"我不是那意思,就是……"
我说不出来了,我也知道是我的要求过分了。
之后我们都没再提这件事,可从那以后,家里的气氛就变了。女婿回家越来越晚,女儿脸色也越来越差。
有一次我无意中听到他们在卧室争吵,女婿说:"你爸住我家也快半年了,啥时是个头啊?我妈还等着来呢!"
那晚,我一夜未眠。
04
就这样,我在儿子家住了三个月,在女儿家又住了五个月,总算明白了一个道理:
子女的家,永远不会是我的家。
我主动提出搬走,女儿表面上挽留,但我看得出她眼里的如释重负。
拿着以前攒的养老钱,我在城郊租了间小屋子,重新开始了独居的生活。
那段日子,说实话,挺难的。
我这辈子没干过几天闲活,突然一个人无所事事,浑身不自在。每天除了买菜做饭,就是在小区里转悠,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直到有一天,隔壁搬来一位老太太,也是独居。她叫张淑惠,比我小三岁,退休前是个小学老师。
我们偶然在楼下遛弯时碰见,聊了几句,才发现她的经历和我有几分相似——也是丧偶,也是被子女嫌弃。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忘年交。
05
淑惠比我想得开。
她说:"孩子大了,有自己的生活,我们老人家就别添乱了。自己过自己的,活得精彩才是真的。"
在她的鼓励下,我开始参加社区的老年活动,学了太极拳,还加入了个模特队,居然在区里的比赛中拿了奖。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我和淑惠的关系也渐渐亲密起来。
有天吃完晚饭,她突然问我:"明贵,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俩搭伙过日子?"
我愣住了,半天才反应过来她是什么意思。
"这……不太好吧?"我犹豫着,"孩子们会怎么想?"
淑惠笑了:"你都这把年纪了,还管他们怎么想?他们管你死活吗?"
这话虽然难听,但句句是实。子女们除了过年过节,几乎不联系我,更别提来看我。
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试一试。
06
我们没有正式结婚,就只是搬到一起住。
两个老人互相有个照应,生活也方便许多。我做饭,她洗碗;我拖地,她擦桌子。晚上下盘棋,看看电视,日子过得挺惬意。
我感觉自己像是重获了新生。
直到去年春节前,我把这事告诉了儿女们,风暴才来了。
儿子在电话里直接吼我:"爸!您怎么能这样?妈才走三年,您就找了个女人?您还要脸吗?"
女儿更绝,直接发微信说:"您要是真跟那女人过,就别认我这个女儿了。"
我没想到他们反应这么激烈,一时间手足无措。
淑惠看我愁眉不展,劝我:"要不,我们还是分开住吧。别因为我,伤了你跟子女的情分。"
我握着她的手,第一次这么坚定:"不,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凭什么干涉我的选择?我不会放弃你的。"
07
春节那天,儿女们谁也没来看我。
电话都没一个,更别提以往象征性的拜年了。
淑惠看我闷闷不乐,特意做了一桌子菜,还买了瓶好酒:"来,咱俩过咱俩的年。"
我眼眶一下子就湿了。
我被儿女伤透的心,被淑惠给抚慰了。
我决定,不再为儿女的想法而活。
接下来的日子,我和淑惠越过越舒心。我们一起去了趟云南,看了那些年轻时想看而没机会看的风景;我们加入了社区的旅游团,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甚至学会了用智能手机,在抖音上发我们跳舞的视频。
生活前所未有的充实。
去年底,我病倒了。这人啊,上了年纪,大毛病小问题都出来了,还好,医生说,及时治疗问题不大。
淑惠陪我去医院做检查、住院、治疗,从未离开过半步。那段最艰难的日子,是她一勺一勺喂我吃饭,一口一口喂我吃药。
而我的亲生儿女,直到我住院第三周,才从别人那听说了这事。
08
儿子和女儿是一起来的,淑惠识趣地退了出去,把空间留给我们一家人。
可他们开口就责怪我:“爸,你病了怎么不告诉我们,这不是让别人说我们不孝吗?”
我苦笑,心里满是悲凉。好好的时候也没见你们孝顺,现在我病了,倒是想用我给自己立孝顺名声了。
儿子拉着我的手说:"爸,出院后搬去我家住吧,我亲自照顾您。"
女儿也说:"爸,您的病必须好好调养,我可以请长假陪您。"
我笑了笑,轻声说:"谢谢你们,但我哪也不去。我和淑惠,挺好的。"
他们愣住了,似乎没想到我会拒绝。
"可是爸……"儿子还想说什么。
我打断他:"我知道你们是好意。但这几年,是淑惠陪我走过最难的日子。我们老了,只想找个依靠,找个懂自己的人,安静地过完余生。你们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我不想再成为你们的负担。"
09
出院那天,儿女们都来了,还带着孙子外孙女。
我坐在轮椅上,看着这一大家子人围着我忙前忙后,心里暖暖的。我现在不计较儿女的孝顺是真心与否了,至少现在我真的觉得很幸福。
淑惠站在一旁,脸上带着温柔的笑。
回家路上,儿子开车,女儿坐副驾,我和淑惠坐在后排。
儿子通过后视镜看了我一眼,犹豫地开口:"爸,我和妹妹商量过了。您和张阿姨……如果想领证的话,我们都支持。"
听到这话,我握紧了淑惠的手。
女儿接着说:"是啊,爸。我们也想明白了,只要您开心,什么都好。"
我望向窗外,眼泪悄悄流下。
不是所有的裂痕都无法愈合,有些伤口,只需要时间和理解。
如今的我,虽然身体不如从前,但心里踏实了许多。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活一世,最重要的不是子女满堂,而是有人懂你、陪你,不离不弃。
我和淑惠商量好了,等我病好些,就去领个证。
不为别的,就为了给对方一个名分,一份保障。
余生还长,我们要好好珍惜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