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优秀的父母。作为“中国家教第一人”,梁启超先生的9个孩子都成长为优秀人才,在各自的领域闪闪发光。
“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
从梁启超先生身上,我们看到了为人父母最本质的样子。
——心智教育体系创始人包丰源老师
百年前,梁启超先生以一封封家书,在战火纷飞中为子女筑起精神港湾;
百年后,他“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栋梁”的传奇仍被称颂。
“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
梁启超先生的孩子如此优秀,离不开他智慧的家教理念。从他和孩子之间的400余封家书中,我们不难窥见到其智慧之一二。
这位“中国家教第一人”用行动诠释了:真正的教育,不是塑造完美的模板,而是唤醒生命内核的成长基因。
01
轻推而非强压“量力而行”的力量
3月9日,贵州省悦享家园教育咨询公司开展了一场主题为“如何点燃孩子的学习引擎”的讲座。
通过深入探讨孩子失去学习动力的原因,许多家长们发现:过去因为孩子的学习而发火时,自己的不当态度给孩子带去了许多负面的感受。
包丰源老师说过:“孩子遇到好的感受就会继续,遇到不好的感受就会拒绝。”
孩子的学习动力如何,取决于父母一瞬间的态度。
梁启超先生曾对孩子们说过:“凡做事,把眼光放远些,脚步放稳些。”
1925年,次女梁思庄因考试失利哭泣,梁启超先生却提笔写道:“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
这封家书没有苛责,只有温柔的接纳。
他深知:教育如同育苗,狂风骤雨只会摧折嫩芽,和风细雨方能滋养根系。
3月28日,东莞开展的一场以“AI时代,如何开启为人父母智慧”为主题的茶话会中,大家探讨了“‘卷’知识失去意义的时候,我们该‘卷’什么?”的问题。
现场导师通过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用人招聘标准,倒推出现代亲子教育中最关键的一点——未来人才真正稀缺的是“持续成长力”。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尽自己能力去做。”
他从不以分数丈量孩子的价值,而是用包容的态度,在子女心中种下“向上”的种子——学习与美好体验相连时,自驱力便会悄然生长。
02
尊重个性锋芒
让兴趣点亮人生
九个子女,九种人生,每个人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面对子女截然不同的志趣,梁启超先生始终奉行“以兴趣为师”的信条。
他曾在给长子梁思成的信中写道:“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
这句话道破了教育本质:真正的学习密码不在书山题海,而在于对世界永葆好奇。
3月7日,广西心康达读书会带领大家一同思考了“学习兴趣与学习”的关系。
有位朋友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她小时候对舞蹈的爱好得到家人的充分支持后,最终在舞蹈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这次获奖意义非凡,不仅让她在舞蹈领域充满自信,也让她在学习方面无往不利,因为她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攻克难题,学好新知识。
这份信念支撑着她在成长路上不断前行。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而是守护每一个灵魂独特的闪光。
03
重“言传”,更要重“身教”
梁启超先生的女儿梁思顺曾提及这样一个故事。
在她小的时候,父亲曾拿出一本《论语》让她阅读背诵。
面对晦涩的《论语》,梁思顺连连退缩,父亲并未说教,而是兀自捧书静读。
不过片刻,她便模仿父亲的模样翻开书页——这一刻,梁启超先生内心大为触动:原来只需自己做好榜样,孩子便会跟着模仿。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
从每日晨读的习惯到治学严谨的态度,梁启超先生始终将“身教”视为最高级的教育。
当我们焦虑于孩子的“问题”时,或许更需要反思——我们是否活出了期待孩子成为的模样?
4月2日,佛山心康达举办的主题为“启动孩子内在引擎”的亲子工作坊上,黄惠仪老师通过引导带大家洞察到:父母的自身经历会如何影响自己对孩子“状况”的接纳。
包丰源老师的心智教育体系指出,当下情绪是早年“情绪种子”的投影,是过往情绪的累积爆发。
孩子的“状况”是在唤醒我们,帮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提升的地方,在亲子关系和自我成长上实现蜕变。
我们需要不断拓宽自身的思维边界,洞察自我行为与思维的运作模式,实现自我内在的提升与进步。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
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父母修行的深度决定了孩子成长的高度。
04
教育的本质
是生命的彼此照亮
父母是因,孩子是果。
梁启超先生留下的400余封家书,字字未见“成功学”,却处处流淌着智慧:真正的自驱力,源于被爱浸润的底气、被兴趣点燃的热烈,以及被榜样照亮的灵魂。
“父母的言行就是子女最好的教材,一流的父母造就一流的孩子。”
正如诗人纪伯伦所言:“父母是生命之弓,孩子是待发的箭。”
唯有弯弓者沉稳笃定,利箭方能乘风破浪,直抵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