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29日,由猪好多网、北京猪好多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2025集团猪企与规模猪场<成本-经营-管理>养猪产业峰会暨生猪产业<种猪&仔猪供需创享>购销对接会”在南昌隆重召开。
此次峰会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协会领导、养猪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等500余人。大会围绕生猪产业<成本-经营-管理>这一核心议题,分享降本增效的真知灼见。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副会长、禾丰股份常务副总裁高全利发表了题为《从养猪业结构变化趋势谈猪企运营管理模式走向》的主题报告;报告从养猪业结构变化趋势出发,探讨猪企运营管理模式的走向。

高全利总裁在分享中指出,受非洲猪瘟等重大疫情的影响,集团公司纷纷减少了在北方的养殖量,家庭农场更是在繁殖业务上撤退,形成了“北母南养”“南仔北育”的新局面,这种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除非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同时,疫情导致的母猪阶段性短缺,致使商品猪出栏量下降,催生了2024年二次育肥市场的持续火爆。在此背景下,猪企纷纷调整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以牧原为代表的集团企业率先推出仔猪预售的新模式,打破了原有经营方式。以质定价模式开启,不同品质的商品仔猪价格产生明显分化,优质仔猪成为了市场争抢的焦点,而劣质仔猪则面临着销售困境。这表明,育肥企业日益专业化,对品质的认知度显著提升,专业化高品质已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
从市场格局来看,养猪业正经历着从“小而散”到“大而专”的转变。散户和家庭农场快速退出和转型升级,集团企业、产业化放养公司、专业化大养殖场逐渐成为市场主导力量。这些行业结构性的变化,直接导致饲料厂和动保公司经营模式的变化,原有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失效,迫使企业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环境。在此过程中,企业不再以自我生产运营效率提高、成本下降为核心盈利模式,而是转向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关注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转变趋势。
在新的市场格局下,放养公司快速兴起,“公司+农户”及“公司+家庭农场”合作模式占据主流,并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大量有猪场的养户放弃自养,转而合作加盟放养公司,尤其是集团公司的下属放养公司,规避风险、享受资源优势,成为专业的育肥户。自繁自养的中小型家庭农场则转型为放养公司的育肥场或专业繁殖场,仅极少数因经营不善而破产退出。部分行业周期经验丰富、养殖水平高、资金能力较强的养户则转型为二育养猪场,成为养猪业的“弄潮儿”。
面对行业变局,一个普遍问题浮出水面:大多数散户和家庭农场是否真的退出了养猪业?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依然活跃在养猪业中,只是生存与发展方式发生了转变。一部分人成为集团公司和放养企业的“合作伙伴”,依托公司稳健生存;另一部分成长为专业繁殖场,部分以契约代养方式与集团合作;此外,还有一部分行业精英,对市场与行情有着专业级的认知与把握,是自养育肥或二次育肥方面的行家里手。然而,他们也将面临来自屠宰企业和大型养猪集团的竞争压力。

从成本为王到品质致胜,这一转变对养猪业而言,意味着什么呢?高全利总裁指出,在粗放运营时期,降本增效无疑是企业的首要任务。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升级,单纯依靠降低成本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增效降本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新方向。当生产成绩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时,增效降本的空间变得有限,此时,企业就必须提升维度,向提质增效迈进。
并且,养殖行业进入品质竞争一方面需要客户能精准地评价产品,在提质增效阶段,企业需要通过增加产业附加收益和市场竞争力来获取更多利益,而这一切都以客户的利益提升为导向;另一方面必须建立比较精准的评估体系,如今的养猪行业在规模化、数字化、平台化运营管理后,对仔猪与种猪的价值有了比较精准的评估与判断,能够清晰的测算出产品的性价比,因此“品质”取代“价格”成为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新的法宝。
最后,高全利总裁强调,当屠宰企业从大量杀白条逐步转向精分割,且分割品占据消费市场主导地位时,肥猪采购的定价方式也将由宰前定价转变为宰后定价,质量定价原则将主导市场。这一转变将促使大量小微型屠宰企业将退出市场,扭转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乱象,推动屠宰行业盈利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与此同时,屠宰企业采购方式也将从传统的依赖猪经纪人供应,逐步过渡到与养猪公司直接订购,甚至实现生猪的定制化生产。届时,良种猪市场占有率将迅速提高,仔猪销售品质标准得到提升,品种品系和健康安全成为核心要素。在此背景下,养猪企业的饲养和管理模式也将迎来重大调整,精准化饲料营养、标准化养殖设施以及精细化管理流程将成为行业标配,推动养猪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高全利总裁的主题报告紧扣当下养猪业的核心痛点与未来走向,从宏观的行业结构变迁到微观的企业运营策略,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剖析。他指出,在新的市场格局下,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猪企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