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见夕阳
“最美不过夕阳红”,这是许多人欣赏过后的感慨,特别是给无数文人墨客带来了灵感和不尽的创作素材。可是,我很久没有看到夕阳了,特别是最近天气持续晴好多日,想必那落日更加壮观,那夕阳映照下的景色定然美不胜收了。
每日早早地离开家,绝大多数人还处于香甜的梦乡中,小区里的清洁工人都没有开始工作,沿路驱车除了遇到红灯时做短暂的停留外,车辆基本上都难得见到一辆。到了学校之后,工作许久之后,学生才陆陆续续地姗姗来迟,直到快要上课时,学生方能到齐。
那些早到校的孩子,在大好的晨光里,也是一副心不在焉,用心去背书的学生很少,不是在发呆就是在偷偷地补家庭作业。新课程理念在这里是绝对行不通的,脑袋空空,何来自主;况且上学为何于他们而言心中尚不清晰,更别提什么主动探究了。因此,课堂上你就是有再多的互动愿望,即使你一再启发引导,最终发现只能自己一人“唱独角戏”,就是做笔记也要你大着嗓门提下好多次。

炎热的中午,劳累了半天的人是多么希望能小憩片刻啊!可是就在你刚刚有点睡意时,学生走进办公桌前了,是来订正默写了,不过这已经是让我十分欣慰的了。最气恼的是,你整个中午等着学生饭后来订正,可惜等到下午放学,也等不来一个,那是最让人气结的了。
没有主动求知的欲望,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没有向上向善的意识,没有讲述与聆听的态度,这就是当下农村学生的现实,教师再用心钻研教材与考纲,收效也是不大的,教师付出了很多,教得很苦、很累,但心里有苦说不出,哪里有什么幸福感和获得感。一个人长期付出艰辛的劳动,如果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缺少成就感的话,就会产生倦怠,进而心灰意冷,最终也可能会如学生就一些家长那样“躺平”,让那些学生自生自灭。

老师们到点后本可以收拾东西下班回家陪伴家人,但还得拖着疲惫的身躯、带着忧伤的心情走进教室进行课后延时服务,又是一个小时或者两个小时的被折磨。延时结束后,太阳公公已经要回家了。那些即使没有延时服务的老师,也依然在批阅作业或者备课,几乎很少有教师按时下班回家的。老师们身累,心更累,学生不听不学,家长不积极配合。常常听老师们讲,如果别的孩子们都像自己教的这些的话,中国早晚要灭亡,更别提“伟大复兴”了。
现在不需“跳出农门”,所以也就缺乏了刻苦与拼搏的精气神。常常想着早些年教过的那些学生,他们即使开始懵懂无知,但经过教师的教育引导,大多会醒悟过来,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为谁学习,很少有混日子与破罐子破摔的学生,不似如今那么一大片处于“沉睡”与“混沌”中。寒门再难出贵子,这早已成为无数人的共识。不知苦为何物,所以不愿吃苦只想享福,书能少背一定不多背一个字,作业能偷懒一定要偷懒,只想着眼前的“苟且”,哪管未来遥不可及的“诗与远方”。

路需要自己走,才明白坎坷与否;跟头要自己去摔,才知道疼不疼。即使教师再不忍看到学生那般堕落,但除了心急如焚,别无他法。这恐怕是作为承担塑造学生思想和灵魂的教师最为痛苦的了,那种挫败感与无力感每每折磨得你彻夜难眠。好多时候自我安慰:算了吧,时代在变化,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或许他们将来会有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未来。再细想想,其实每个时代总有一些执迷不悟的人,即使家人、老师再怎么苦口婆心地教育、劝说,即使被现实社会狠狠地扇耳光,可最终还是冥顽不化,眼睁睁地看其成为社会的“弃儿”,鲁迅那样的大师,发出了不断的“呐喊”,也只能对当时麻木的国民“爱其不幸,怒其不争”。
想着每日回到小区时,熟识的人总是问一句“才下班呀”,我做着相同的回应,他们感叹着说“做老师真辛苦啊”!为了教育良知,为了下一代的成长,教师辛苦是必然的,所以那些羡慕教师有比他人多的节假日,好好地观察一下你身边的教师吧!看着那些已经吃好晚饭,收拾好家务,出去散步或者跳舞的人们,真的是心生羡慕。现在,我连看个夕阳都成为奢望,或许只有自己也真正地成为“夕阳”之后,才能领略“夕阳无限好”吧!只是那些现在还“佛系”着的孩子,到了他们“夕阳”的时候,能否悠然地看着夕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