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浒传》开篇治瘟疫,看小说的深意与时代映射
《水浒传》开篇以“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这一情节讲述治瘟疫的故事,看似与梁山好汉的侠义故事关联不大,实则匠心独运,蕴含着多重深意。
一、渲染神秘氛围,奠定奇幻基调
小说开篇描绘瘟疫肆虐,“目今京师瘟疫盛行,民不聊生,伤损军民多矣”,营造出一种末世的悲凉与恐慌。此时,宋仁宗召集群臣商议应对之策,引出洪太尉前往龙虎山请张天师祈禳瘟疫的情节。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对龙虎山的描写充满神秘色彩,“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仿佛是人间仙境,又暗藏玄机。洪太尉在山上的遭遇,如遇到吊睛白额锦毛大虫和雪花大蛇,增添了神秘与惊悚之感。而张天师化作道童,“骑一头黄牛,横吹着一管铁笛,转出山凹来”,更是为故事披上了一层奇幻的外衣。
这种神秘氛围的渲染,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还为后续“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情节埋下伏笔。当洪太尉不顾众人劝阻,执意打开伏魔之殿,放走殿内镇锁的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一百单八个魔君时,读者会觉得这一系列奇幻事件并非毫无来由,而是在开篇营造的神秘氛围下顺理成章地发生,为梁山好汉的出现赋予了一种神秘的宿命感,暗示他们的命运从一开始就被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所左右。
二、反映社会现实,揭示政治黑暗
开篇对瘟疫的描写,实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射。瘟疫在古代是一种难以控制的灾难,它的爆发往往会导致大量人口死亡,社会秩序混乱。书中提到“瘟疫盛行,民不聊生”,这生动地展现了底层人民在灾难面前的悲惨境遇。而面对瘟疫,朝廷的应对措施却显得十分无力。宋仁宗虽然召集大臣商议,但最终也只是寄希望于天师祈禳这种迷信手段,这反映出北宋朝廷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的无能和腐朽。
洪太尉作为朝廷的代表,在前往龙虎山的过程中,尽显官僚的骄横跋扈。他“头戴乌纱帽,身穿赭黄袍,腰系蓝田玉带,足穿飞凤乌靴”,一路上耀武扬威,对地方官员颐指气使。到达龙虎山后,他不听从真人的劝告,执意打开伏魔之殿,这一行为既表现出他的无知与鲁莽,也暗示了北宋统治阶层的盲目自大和对潜在危机的忽视。这种对朝廷官员的刻画,揭示了北宋末年政治的黑暗,为梁山好汉的起义提供了社会背景,暗示了正是由于朝廷的腐败和对民生的漠视,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抗。
三、暗示人物命运,体现因果轮回
从“治瘟疫”到“误走妖魔”的情节,蕴含着因果轮回的思想。瘟疫的肆虐可以看作是一种“因”,它引发了朝廷的一系列行动,最终导致洪太尉误走妖魔,这是“果”。而这一百零八妖魔,正是梁山好汉的前身。他们的出世,看似是洪太尉的失误,实则是一种命运的安排。这种因果关系暗示了梁山好汉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与社会的动荡和朝廷的腐败紧密相连。
同时,这种因果轮回也体现在人物的行为和结局上。洪太尉因为自己的傲慢和无知,放走了妖魔,为天下带来了潜在的祸端。而他后来在面对众人的指责时,“目瞪口呆,罔知所措,面色如土”,这便是他种下恶果后的报应。同样,梁山好汉们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抗争和奋斗后,最终也走向了不同的结局,这其中也蕴含着他们自身行为所带来的因果。例如,宋江一心招安,希望为兄弟们谋个好前程,但最终却导致了梁山的覆灭,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因果的体现。这种因果轮回的观念,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涵,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命运的无常和历史的沧桑。
四、引出故事主线,构建叙事框架
“治瘟疫”这一开篇情节,巧妙地引出了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故事主线。通过洪太尉的龙虎山之行,引出了天罡地煞星出世的故事,为梁山好汉的登场做了铺垫。从洪太尉误走妖魔开始,故事逐渐展开,引出了众多英雄人物的传奇经历,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林冲风雪山神庙等,这些情节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叙事网络。
同时,开篇的情节也为整个故事奠定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它从一场关乎天下苍生的瘟疫说起,展现了北宋末年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然后逐步聚焦到梁山好汉这一群体,讲述他们在乱世中的挣扎与反抗。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叙事方式,使小说具有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社会内涵,让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北宋末年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命运。
《水浒传》以治瘟疫开篇,绝非偶然。它通过渲染神秘氛围、反映社会现实、暗示人物命运和构建叙事框架等多方面的作用,为整部小说奠定了基调,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这一开篇情节,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水浒传》这座文学宝库的大门,引领读者走进那个波澜壮阔的英雄世界,感受其中的爱恨情仇与历史沧桑。
五、提出瘟疫谜团,历史与文学的交织
书中开篇描述了一场大规模的瘟疫。然而,并未明确指出这是何种瘟疫,不过,结合历史背景与症状描写,我们可对其进行推测。
一是从症状推测:疑似天花或流行性出血热
书中虽未详述病症,但从“军民涂炭,日夕不能聊生”“民不聊生,伤损军民多矣”可推测,这场瘟疫致死率高、传播迅速。从历史上常见且危害大的瘟疫来看,天花有高度传染性,通过飞沫、接触传播,感染后死亡率高,重型天花病死率达 25%以上,且发病初期高热、全身乏力、头痛等症状,与书中瘟疫迅速蔓延致人死亡相符。
流行性出血热也具高传染性,由鼠类携带病毒传播,症状为发热、出血、休克等,严重时危及生命,在卫生条件差、人口密集处易爆发,与北宋人口密集、卫生防控有限的状况契合。
二是结合历史背景:疫病流行的土壤
《水浒传》故事背景为北宋末年,当时城市发展,人口密集,汴京人口超百万。人口过度集中、卫生条件差,为疫病传播创造条件。据史料记载,北宋疫病频发,如至和元年开封府疫,嘉祐四年南方大疫。嘉祐三年这场瘟疫,或因气候变化、自然灾害致卫生环境恶化引发。同时,北宋时期商业贸易繁荣,人员流动频繁,加快了瘟疫传播速度,使其迅速从江南蔓延至两京。
三是文学中的疫病:隐喻与象征
在文学层面,这场瘟疫是社会黑暗腐朽的隐喻。它的肆虐如同北宋末年的社会危机,百姓在灾难中痛苦挣扎,而朝廷起初应对无力,反映出统治阶层的腐朽与无能。宋仁宗面对瘟疫,召集大臣商议,最终只能寄希望于张天师祈禳,这一情节暗示了朝廷在现实困境前的无奈与迷信,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
瘟疫也象征着社会秩序的崩塌。在疫病面前,正常社会秩序被打破,人们生活陷入混乱,这与梁山好汉所处的乱世相呼应。梁山好汉因各种社会不公走向反抗,如同这场瘟疫打破平静,他们打破现有不合理秩序,追求理想生活。
《水浒传》虽未点明瘟疫具体种类,但通过症状推测、历史背景分析及文学意义解读,我们能洞察这场瘟疫背后的复杂内涵。它不仅是历史上可能发生的疫病记录,更是作者对社会现实批判与思考的载体,为梁山好汉的故事营造出乱世背景,深刻反映北宋末年社会的动荡与黑暗。
(作者:陈鸿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