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凯来设备对行业影响

全产业 2025-04-05 09:31:19

这两天神秘且很牛的设备企业新凯来是太火了,新凯来在Semicon上发布了一堆设备,简单列举一下:

(1)薄膜产品PVD(普陀山)、CVD(长白山)、ALD(阿里山);

(2)扩散装备RTP(三清山)、EPI(峨眉山);

(3)刻蚀产品ETCH(武夷山);

(4)光学检测产品岳麗山BFI、丹霞山DFI、蓬莱山PC、莫干山MBI;

(5)光学量测产品天门山IBO、天门山DBO;PX量测产品沂蒙山AFM、赤壁山-XP XPS、赤壁山-XD XRD、赤壁山-XF XRF;

(6)功率检测产品RATE-CP、RATE-KGD、RATE-FT。

有一个小感慨,各行各业现在都得重视流量管理,流量搞的好的企业,无论是社会影响的正面塑造还是资本市场融资都事半功倍…这是要颠覆现有半导体设备格局的架势,加上神秘的菊厂背景,新凯来成了展会最火的企业。

但市场真正关心的是“光刻机的传言”。其实对于EUV明年量产什么的,根本没必要讨论,新凯来发布的设备里也跟光刻一毛钱关系没有。我之前文章里写过国内正式开始EUV的产业化研发就在2021年,依据就是这个神秘企业的成立节点,但想要工业化量产,看不到时间表。

现在如果讲设备的工程设计到批量制造、交付的流程,说EUV看不到影子肯定陷入到无意义的争论里,那么换个角度也许就很清晰了。

假如EUV明年(或者过两年)就量产了,意味着现在(早)已经搞出样机了,考虑3个问题:

1,最受益的是谁?

很明显:中芯国际。

中芯国际因为受到美国的制裁,先进制程的扩张一直受限。如果不是因为持续的工艺改良,在制裁前已经有的7nm线上进行雕花,那么后面的N+2、N+3都无从谈起。之所以持续练手艺,也是没有EUV的无奈选项。

但是现在的高端芯片,想在PPA(性能、功耗、面积)上达到标准的5nm,其实无法做到。因为制程原因,想达到足够好的性能,就需要更多的晶体管,比如B200 GPU用的台积电的N4P制程工艺(这是上一代Hopper H100的N4工艺的改进版),晶体管数量达到了2080亿个,是上一代H系列的800亿个晶体管2倍多。

那么如果制程无法本质的突破,那么想塞下这么多个晶体管就要更大的面积,良率就会降低,功耗也会变大。采取更积极的优化设计用以降低功耗的话,那么又会牺牲性能。总之,我们可以通过多重曝光的方式,在性能、功耗、面积上尽可能的靠向5nm,但是必然会在1-2个指标上妥协。

通过工艺来弥补设备的不足确实可行,到这意味着良率始终无法接近台积电的水准。别忘了,台积电的5nm今年将开始完成折旧(2020年量产),同时台积电也在优化自己的5nm和4nm工艺,比如N5P和N4P,后面还有N4P的优化版本N4C在今年量产(成本优化)。总之,台积电也在持续的提升手艺,工艺优化这是台积电的核心能力之一。

也就是说,中芯国际现在最缺的就是EUV,有了EUV,那么才能真正跨过5nm的门槛。如果真的有了质的突破,那么中芯国际将会脱胎换骨,港股市值直接翻倍达到5x PB很随意了吧?

2,只有这个条件下,现有国产设备企业会受损还是受益?

答案也很明显:受益。

因为现有国产设备企业已经具备量产能力,尤其是某些环节的企业,将充分受益于先进制程的产能扩张。

现在中芯国际的7nm产能太少,在现在先进制程需求爆炸的当下,扩产迫在眉睫。那么一旦网传的光刻机真的有了苗头,现有设备企业必然直接受益,也会直接体现在股价上。

这里有朋友会说,新凯来会让现有国产设备份额下降。在现在这是一臆想,真的发生必须3点齐备:

1,现有企业研发落后;2,全新的晶圆代工生产流程,需要新型设备;3,新凯来准备好了设备批量交付的所有工作。

晶圆代工产业的建立和磨合是困难的,有些巨大的成本压力。这是为什么应用材料和Lam都是几乎全品类设备企业,但会有各自更加擅长的领域,比如应用材料沉积设备能有近40%份额,Lam的刻蚀能达到50%份额。

设备企业从研发向量产过渡,需要晶圆厂大力配合,还需要现有设备企业犯错,这一行是典型的先发优势。如果不是中美这样的局面,国内厂商真的很难有机会,美系设备格局会非常稳定(现在也还是需要大量美系设备,依然占主流)因为谁也不会拿动辄几十亿美金的资本开支做试验。

晶圆代工是超级重资产产业,在产线上用新设备开始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旦出现大问题,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冲击。

所以,在传言的光刻设备即将量产的假设下,对于国产设备厂商来说是明显的大利好,因为可以充分受益于新一轮的先进制程扩张。

而新凯来让现有国产设备领导者份额下降的说法,必须在上面1+2+3同时齐备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当然,从情绪上说,确实存在这样的可能,加上目前设备企业估值都不算低(北方华创估值合理),股价被冲击也合理。

总结一下:业绩没什么影响,估值压力也并不是因为新凯来,而恰恰是因为期待的设备没突破,造成了“投资者心理”上的内卷。

0 阅读:27

全产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