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地区及其下辖的县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其古称不仅反映了古代西域的地理、政治和文化格局,也见证了这一地区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与发展。以下是对喀什地区及其下辖县区的古称及历史信息的详细介绍,内容超过2000字。

喀什地区
古称:喀什噶尔、疏勒、任汝、疏附
历史信息:
喀什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古称喀什噶尔,意为“玉石集中之地”或“各色砖房”、“初创”等,其名称源于突厥语、古伊斯兰语、波斯语等多种语言的融合演变。喀什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年,那时的喀什已经是一个繁荣的农业文明。喀什的名字最早见于汉代的史书,当时被称为“莎车”,意为“美丽的城市”。
• 秦汉时期:喀什地区古称疏勒,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府,疏勒纳入西汉版图。东汉时期,名将班超再通西域,他派兵攻破疏勒国,另立亲汉政权,此后班超长期以疏勒作为大本营。
• 隋唐时期:喀什地区在隋唐时期被称为疏勒,是安西四镇之一,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战略地位。唐代以后,喀什地区逐渐成为唐朝政府的重要军事据点。
• 宋元时期:公元840年,疏勒被喀喇汗王朝吞并,改用喀什噶尔作为通名,并一度成为首都。此后,喀什噶尔在宋元时期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
• 明清时期:明代,喀什噶尔地区成为叶尔羌汗国的核心区域。清乾隆时期,清政府加强对西域的治理,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的驻地进一步彰显了清政府对该地区的重视。1884年,喀什噶尔道设立,管辖疏勒、莎车等府州。
• 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民国时期,喀什地区的行政区划多次调整。1949年后,喀什地区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经历了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发展的巨大转变。
下辖县区及古称
(一)喀什市
古称:疏勒
历史信息:
喀什市是喀什地区的首府城市,古称疏勒,历史上曾是声名显赫的“安西四镇”之一。它拥有超过两千年的深厚历史底蕴,自1952年建市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
• 古代地位:疏勒在古代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埠和军事重镇。张骞出使西域时曾至这里,班超也长期驻守于此。
• 历史沿革:西汉末年,疏勒成为匈奴、大月氏、莎车等势力争夺的战场。东汉时期,班超再通西域,疏勒重新归附汉朝。此后,疏勒在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 文化特色:喀什市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代建筑和遗址,如艾提尕尔清真寺、阿帕霍加墓等,这些都见证了喀什地区的辉煌历史。同时,喀什市还是维吾尔族民俗风情、文化艺术、建筑风格及传统经济的集中体现地。
(二)疏附县
古称:喀什噶尔阔纳协海尔(意为“喀什噶尔老城”)
历史信息:
疏附县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地处帕米尔高原东麓,塔里木盆地西缘的喀什噶尔绿洲上。
• 古代地位:疏附县原属疏勒直隶州,即附属之地。维吾尔语称“喀什噶尔阔纳协海尔”,意思是喀什噶尔老城。又名托克扎克,《西域图志》作托克库尔萨克,《西域同文志》释为“托克,饱也;库尔萨克,大腹也;地丰,于稼人能饱食,故名。”即能吃饱肚子的(地方),意指“地丰人富”。
• 历史沿革:疏附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西域时期,是喀什噶尔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演进和行政区划的调整,疏附县逐渐形成了现今的行政轮廓。
• 文化特色:疏附县生产的民族乐器有27大类、50个品种,几乎涵盖维吾尔传统乐器所有种类,民族乐器手工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三)疏勒县
古称:疏勒(与喀什市古称相同,但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同名)
历史信息:
疏勒县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喀什地区西北部。
• 古代地位:疏勒县名得自古国名,维吾尔语称疏勒为“英纳协海尔”,意为“新城”。疏勒县在古代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疏勒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埠和军事重镇。
• 历史沿革:疏勒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西域时期,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在隋唐时期,疏勒县是安西四镇之一,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战略地位。
• 文化特色:疏勒县主要景点有张骞公园景区、牙甫泉沙疗滑雪中心景区、疏勒县馕产业园等。疏勒县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维吾尔族民俗文化和手工艺品制作技艺。
(四)英吉沙县
古称:英吉沙(系维吾尔语,意为“新城”)
历史信息:
英吉沙县隶属新疆喀什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
• 古代地位:英吉沙县自古就是叶尔羌与喀什噶尔间的重镇,清代设军台于此。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后,定名英吉沙尔。英吉沙县是著名的“中国小刀之乡”、“中国色买提杏之乡”、“中国达瓦孜之乡”。
• 历史沿革:英吉沙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西域时期,是喀什噶尔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代,英吉沙县成为重要的军事和行政据点。
• 文化特色:英吉沙县以生产小刀而闻名于世,其小刀制作技艺精湛、造型美观、实用性强。此外,英吉沙县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维吾尔族民俗文化和手工艺品制作技艺。
(五)岳普湖县
古称:尧普日尕(意为“白色的营帐”或“白宫”)
历史信息:
岳普湖县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东邻巴楚县,南靠莎车县,西南与西部与疏勒县、英吉沙县毗邻,北部与伽师县相连。
• 古代地位:岳普湖县是喀什噶尔通往叶尔羌、和田的重要驿站。当时发生宗教冲突,喀什噶尔喀拉汗王朝大王阿尔斯郎特勒布哈拉汗率领军队在岳普湖驻守,并营造了一座大军营。因营帐为白色,所以维吾尔人按照自己的传统叫法,称此营帐为“尧柔克奥尔达”。意为白色的营帐或白宫。后来逐渐演绎为“尧普日尕”。汉语译为“岳普湖”,属于译音。
• 历史沿革:岳普湖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西域时期,是喀什噶尔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演进和行政区划的调整,岳普湖县逐渐形成了现今的行政轮廓。
• 文化特色:岳普湖县境内有距喀什市最近的国家“AAAA”级沙漠旅游景区——达瓦昆沙漠风景区。景区沙水相连、大漠浩瀚,形成集维吾尔历史文化、观光旅游、品尝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沙漠风光旅游产业。
(六)伽师县
古称:伽师(似“喀什”的同词异译,即突厥语“玉”之意)
历史信息:
伽师县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是“丝绸之路”南道久负盛名的重要商埠,也是著名的古代西域重镇之一。
• 古代地位:伽师县得名于伽师河,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要节点。在古代,伽师县是西域诸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 历史沿革:伽师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西域时期,是喀什噶尔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演进和行政区划的调整,伽师县逐渐形成了现今的行政轮廓。
• 文化特色:伽师县以盛产伽师瓜而闻名于世,其伽师瓜肉质细嫩、汁多味甜、含糖量高,深受人们喜爱。此外,伽师县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维吾尔族民俗文化和手工艺品制作技艺。
(七)莎车县
古称:叶尔羌(维吾尔语称作“叶尔羌”,得名于著名的叶尔羌河)
历史信息:
莎车县隶属新疆喀什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
• 古代地位:莎车县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有着“乐舞之都”美誉,是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故乡。莎车县在古代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莎车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埠和军事重镇。
• 历史沿革:莎车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西域时期,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