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师被口诛笔伐时
前几日在抖音上刷到一个自称是曝光教师不端行为的视频——是一个老师站在桌前的一段讲话。作为近30年教龄的老师,我一眼看出那不是一间教室,那个讲话者站的地方也不是讲台,讲话者正前方当然也就没有学生,也就是这是为了引流的制造和摆拍。且不说讲话者让我愤怒不已,看下面的评论,清一色的是对教师的声讨。我一时无语了,然后是长时间的沉思和愤懑,这个社会究竟怎么了?!
近些年来,网络上只要爆出教师师德问题、生活作风问题、学术不端问题,总会掀起轩然大波,然后便是一边倒地对教师的声讨。而一些媒体也似乎对此特别感兴趣,凭着“灵敏的嗅觉”想尽各种手段收集这类素材,然后在第一时间曝光。也因此,一些自媒体作者开始无中生有地策划方案、杜撰文稿,发布之后,还通过一些水军的带动来涨粉,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跟着瞎起哄,宁可信其不去甄别事件真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网上出现了一批“仇师者”,认为老师做的什么事都是有利益关联的,所有的老师都是坏人。不可否认,教师行业是有败坏教师形象的个别教师存在,也有走上犯罪道路的,但那毕竟是极少数,不能因此而否定全体教师的默默奉献。再说哪一个行业没有一些“害群之马”呢?那些对教师有偏见或者“仇师者”有没有去调查过究竟哪个行业的犯罪率最低呢?就算一些不该进入教师岗位的“混”进了教师队伍,那也不是教师本人的原罪,应该是制度与机制出了问题——选拔标准不全面、教育监督不力,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与渗透。
一些网民认为教师就应该是“蜡烛”和“春蚕”,只能无私地付出,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清贫廉洁就应该是教师独有的标签。说来真是可笑,“蜡烛”时代早已过去,现在不仅有了亮堂堂的护眼灯,更有了各种先进的设备,你还让老师做蜡烛,那就是教师成了无用之人了!自己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却依然要求教师只能付出,不得索取,岂不荒唐?教师也是人,不是仙也不是神更不是圣,也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也有自己的需求,要赡养老人抚育孩子,要买房买车,也想到外面的世界看看。

一个社会如果一大批人贬低、敌视、仇视教师,那这个社会是危险的,国民病得不轻了,得治!网上的言论,虽说不能看作是评价教师的主流,但是也需要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不能让这种风气恣意蔓延下去,否则局面失控,无法收拾。教师是文化和文明的传播者,承担着培养一代又一代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理应得到尊重和关爱,国家和社会各界为学校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教师更好地“立德树人”营造良好的环境,而不是肆意诋毁、恶意中伤,甚至频繁地“碰瓷”学校和教师,否则教师又怎么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又从何谈起?
新时代的“新”应该是积极向上的,给予工作日益繁重、挑战日渐增强的教师以更多的理解与支持,现在的“熊孩子”本就让人头疼不已,家长就更应该与教师携起手来并肩作战。面对当下让人窒息的教育环境和紧张的师生及教师与家长关系,我更加怀念起工作前20年那种联系紧密、充满温暖的家校关系来。

工作最初那几年,百姓的生活条件普遍不太富裕,但却很让人觉得温馨。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都力求要家访到每个学生家庭,常常在吃过晚饭后或踱步或骑自行车到学生家里看看、与家长聊聊。那时的家长很客气,每到一家总是将家里最好吃的东西拿出来招待,作为最尊贵的客人来对待。有一次连续到了三个学生家里,结果在吃了晚饭的前提下,又接连吃了三碗甜酒煮的糖心蛋,吃得我只想吐,连路都不会走了。在家访回来的路上有几次被淋得全身湿透,或者鞋子陷在泥泞中。那时我走遍了整个岛上的角角落落,有的学生家里不止去过一次,虽然说家访这项工作很累,但我认为很值得。
由于我是从北方而来,住在学校的宿舍里,生活方面真的是白手起家,家长送来了灶头、液化气钢瓶,学生时不时地从家里给我带来大米、鸡蛋、蔬菜,学生争着邀请我上门家访,不管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学生,都会求着我去家访,我只好排出具体的家访日程,每天便骑着自行车稍后是摩托车奔波在家访的路上。每到一家,家长总会热情地挽留吃饭,有时也会与家长小酌一杯。家长对老师是绝对地信任,对老师的教育方式从未有过任何质疑,一切都是无条件地支持教师。所以那个时候,不管是师生关系还是家长与教师的关系,都是无比融洽的,即使孩子毕业多年后,还常常怀念着初中时光,我也与许多家长成为了朋友。

再回过头来看看当下教师、学生、家长的生态吧!学生厌学,不再那么刻苦与努力,顶撞老师也不是什么稀奇事;教师胆战心惊,不敢批评学生,更别提惩罚,对学生只是单向的爱,不被理解;家长对教师横挑鼻子竖挑眼,拒接老师的电话,不欢迎教师家访,动不动就举报教师。这种不和谐,甚至是对立的局面,又何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尊师重教是一体的,不尊师只重教,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话。一个不尊重教师的国家是悲哀的,一个恶意贬低教师的社会是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