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来阅读这篇文章。
在此,友情地向您作出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国人多数都有午睡的习惯,尤其是上了年龄的人,更是喜欢在无所事事的时间里不自觉的小眯一会。但这个看似养生的习惯,其实并不是随便睡睡那么简单,睡错了甚至可能诱发心力衰竭!

在繁忙的一天,片刻的小睡不仅可以缓解一上午的疲倦,还可以使持续工作的身体器官获得能量恢复的机会。
很多的国内外研究证实,适当的午间休息可以让下午的思维更敏捷,办事效率也更高。
并可以保护视力、促进皮肤代谢,抗老化,增强免疫力,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等)、代谢综合症(如糖尿病、肥胖等)、痴呆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可以说,对于全身的器官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可谓好处多多。
但就是这个超一半国人都拥有的“养生”习惯,却被证实在某些情况下它与突发性的心力衰竭有很大的关系。

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上的一项研究,研究者在“Rush记忆与衰老项目”数据库中挑选了超一千多名,年龄在73.3岁至88.1岁之间的没有心力衰竭(HF)的老年群体,进行超过十四年的动态随访调查。发现最终约有八十六名参与者,因不健康的午睡习惯,在平均约五年半的时间里,患上了突发性的心力衰竭。
研究者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上午9:00到晚上19:00之间,与每天小睡时间中位数低于45min的参与者相比,超过45min的参与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了约173%;而与该时间段内休息一次的参与者相比,休息多次(≥2次)的参与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了约220%。
也就是说明,在老年群体中,频繁的在日间休息,或是午休的时间过长都会增加心力衰竭发生的风险。

中午的适度休息其实本质上来说,就是机体短暂的自我修复过程。
尤其是一些晚上就没怎么睡好的人来说,简单的睡几分钟,或是半个小时以内,就可以让大脑进入放松的状态。心肌的耗氧量也会下降,心跳变慢,心脏负担也会减轻,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也会进行相应的修复。
但如果睡眠时间太长,身体就会误认为进入了夜间的深度睡眠,身体各项机能都会被调节为夜间模式。生物钟的昼夜节律就会被打乱,机体开始分泌大量褪黑素使人更不容易觉醒。这样越睡越久,清醒后反而会觉得依然很困。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由于中间清醒的时间间隔的短,反而睡不着,影响夜间的睡眠质量。
午睡时间太久,皮质醇的分泌也会相应的增加,这就会让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不仅如此,这种昼夜紊乱的状态,还会从多个方面进一步加速心力衰竭的发生。
若睡得时间太长(≥30min),负责调控心脏收缩的钙离子通道也会受到影响。当钙离子转运出现问题,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就会变得不稳定,长期下去就会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患者可能出现心跳不规律、心慌、胸闷的症状,严重的就会发生心力衰竭。
而且,在人体进入深度睡眠的时候,血液的流速相对会变得缓慢,血小板的聚集度也会相应的提高,而机体的溶血栓系统的活性则在下降,这就会大大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同时,睡得时间太长(≥60min),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R、AT2R等)活性也会相应的增强,血清中的炎性因子(如IL - 6、TNF - α等)水平也会显著提升。
这些又会使血管内皮细胞出现损伤,长期慢性炎症的存在加速了粥样动脉斑块的发生,并使后者变得不稳定,更容易诱发血管栓塞。还会增加心脏纤维化的发生,使心肌变得坚硬无比,影响正常心脏的泵血能力,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当睡眠时间超过30min,代谢综合症发病风险相较于无午睡习惯的人群,增加了约五分之二。肌肉组织对于胰岛素的反应就会开始降低,糖分无法有效进入到细胞中,就会加重胰腺β细胞的负担,使胰腺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
随着胰岛素分泌的增加,RAAS系统就可能会被激活,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血管收缩、血流对管壁压力增加,水钠潴留等增加心脏负担的一系列效应。
使心功能变弱,还会加重心肌纤维化,同样会诱发心力衰竭。
尤其是对于老年群体来说,受年龄因素,以及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基础性疾病的影响,血管的状态及自我调节能力本身就相对脆弱,更加经受不起这样的波动。也更应该在午睡的时候,关注自身情况,防止心力衰竭的发生。

1、注意是否出现呼吸困难
老年人在午睡的时候,尤其应该留意自己的呼吸状态。
如果出现躺下后呼吸困难坐起来感觉症状轻一点,或是常常在睡觉的时候被憋醒,那就要警惕是不是出现了心力衰竭。
在躺下的时候,由于体位的改变,腹部以下的静脉回心脏的血流量会增加,对于心血管功能本身就不怎么好的老年人来说,这就像是给心脏增加的额外负担。
躺着的时候膈肌也会上移,胸腔内的容积就会减少,肺部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交换能力就会下降,血液更容易淤积在肺部,使肺部血流不畅。

当坐起来的时候,血液又会重新分布,心脏的负荷就会减轻,憋气、呼吸困难等肺部症状也会减轻。临床上约有五分之四的心力衰竭患者,在早期都会出现此类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咳血色痰。
当然,除此之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心悸、面色苍白,急性发作时还会伴全身冷汗直冒,心前区疼痛难忍等。
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还可以通过一些小的自测来进行初步排查,比如找个椅子坐直,双上肢前倾去抓着脚背,如果半分钟内出现了呼吸气促、血脉膨胀的感觉,就应该及时就医查看心脏状态。

2、注意做好保暖
同时,为了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老年人在中午休息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保暖。
上了年纪的人对于体温的调节不如年轻人,长期处于温度比较低的环境中,为了维持正常的体温,皮肤的毛细血管就会收缩,外周血管的阻力也会增加,以此来快速开启保温的模式,减少热量的散失,但这样却在无形中增加了心血管系统的负担。
而在寒冷的刺激下,机体还会代偿性的释放一些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以及多巴胺等)帮助身体快速产生热量,但是这些激素却会增加心肌细胞收缩力、耗氧量,心脏也跳的更快了。

同时,长时间受凉,冠状动脉还可能出现一过性的痉挛,使血管出现不完全性或完全性堵塞。这对于心脏储备功能和血管自我调节能力,都在走下坡路的老年人来说,无论是血压的骤升,还是心肌受损、血管堵塞,最终只会增加严重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猝死等)的发病风险。
在午睡的时候最好是将室温控制在24°左右,可以适当的加盖被子;休息位置远离进风口(如门边,窗户下等),尤其是避免肩颈部、腰部、膝关节等部位受风。

3、注意入睡时间
老年人在睡觉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入睡的时间,尤其是一些退休后相对时间比较宽松,生活不是很规律的人群。
建议入睡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下午的15:00,而且不要一吃完饭立刻就开始睡。
睡的太晚就很容易干扰到晚上的入睡时间,增加夜间入睡困难、早醒、频繁惊醒等睡眠问题发生的可能性。而这些问题持续存在就会干扰正常昼夜节律,使自主神经出现紊乱,增加高血压、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甚至是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而吃完饭立刻就睡觉,食物还没来得及充分消化,体位的变化不仅会让这些食物排空的速度变慢,出现胃食管反流、腹胀、腹痛等肠胃道不适症状。
还会因为腹压升高,挤压肺部正常气体交换空间,影响正常的肺通气功能,增加心肌出现短暂缺氧的可能性。
同时,为了更好的消化食物,副交感神经会兴奋起来,但对于心脏来说就会使心率降低,心肌的收缩力也会减弱,可供心脏的血流量减少。
对于年轻人来说很快可能就会调整过来,但对于老年人,尤其是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来说,冠状动脉的收缩、僵硬,极易诱发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吃完就睡,本身也更容易使脂肪堆积,增加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代谢综合征,而这些又都是心力衰竭较为主要的风险诱因。
所以,老年人在午餐后最好是在食物基本消化掉,血糖恢复稳定之后再开始睡觉,时间最好是在13:00点至15:00之间,时常不要超过半个小时。

4、注意睡醒后不要着急起床
老年人在睡醒后,还要注意不要着急起床进行活动。
由睡转醒,这个时候身体各项机能还处于刚苏醒状态,如果着急起床,交感神经就会瞬间变得兴奋来应对这突来的状况。此时心率、血压都会出现剧烈的波动,对于血管、心脏都会造成短暂的冲击。
对于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抵抗冲击的能力有限,就可能直接变为心肌梗死、脑梗死或是心源性猝死等严重疾病。

同时,由躺着立刻转换为坐姿、站姿,全身血液猛然都向腹部以下区域聚集,上半身尤其是大脑,就很容易出现短暂性的缺血。
老年人自主神经调节能力变弱,血管也比较脆,没什么弹性,就很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甚至是出现急性脑出血,猝死等疾病。
所以,老年人在午睡醒来之后先不要着急起床,可以先做几个深呼吸,让身体逐渐变得清醒,并适应。再慢慢用上肢撑起身体坐起来,活动一下手部,头部;再缓慢站起来。

总而言之:对于老年人来说每天午睡的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就可以,每周午睡两三次就刚刚好。睡觉的时候如果出现呼吸困难、憋醒等情况,就要警惕心力衰竭的发生。
在睡觉的时候也要做好保暖;不要饭后直接就睡,最好是在15:00之前入睡;醒来后,让身体彻底清醒了之后,再缓慢起床。
不过,对于夜间睡眠质量不好的人群,以及刚做了心肌梗死手术,或是血液粘稠度高的老人来说,也可以不睡午觉,以免加重病情。
参考文献:[1] 佚名.一周午睡两次最护心[J].家庭科技, 2020(2):5-5.
[2] 曹雅旻,李丹,李奎宝,等.午睡与血压相关性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 2016, 96(21):3.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6.21.018.
[3杨英博.习惯性午睡与躯体和精神健康的关联性研究[D].新乡医学院,2024.
[4]郑棒,陈铮鸣,李立明,等.中国成年人睡眠时长、午睡与失眠症状的分布及关联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7, 38(4):5.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7.0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