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琴:中国第一把低音弓弦类乐器问世——再访大圣音乐平台创始人、制琴师、乐器匠人孙全武

中国乐手 2024-12-09 18:09:30

特约记者/满 源 4763

编者按:孙全武,著名制琴师、吉他维修师、贝斯手、乐器匠人、大圣音乐平台创始人。孙老师在吉他圈内非常有名,这不仅因为其维修乐器业务的高水准以及多年来混迹音乐圈的人脉资源,更是因为其为人的真诚本分,做事精益求精的态度。圈里人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孙。记者认识老孙已有十余年。如今,老孙已经是一位名满京城、手艺出众的制琴匠师。听说他最近痴迷于乐器发明,带着与老友叙旧及探寻其新动向的心态,作为多年未见的老友,作者近日走访了老孙的工作室,来了解更多乐器匠人的艺术世界!

记者:大圣音乐平台成立至今,经营情况如何?

孙全武:2017年,我在北京的五道口开启了自己的大圣音乐平台(吉他制琴及维修工作室),店里主要业务就是维修乐器,以吉他、提琴类为主。周边的学生,或者音乐界好友都会光顾,还有一些专业音乐院校、乐团等也会有业务往来,像民乐乐团、交响乐团等一些弓弦类乐器会定期送到店里维修。目前经营现状算是稳定,也在想办法拓展更多业务和渠道。

记者:除了乐器维修业务外,听说你还在从事一些乐器研发的工作?

孙全武:我这几年主要是做乐器的研发。我发明了一种新的低音乐器,是中国民乐团里没有的一个乐器类别。目前民乐团里负责低声部的用的都是国外的大提琴或大贝提,对于这个现象,我一直想通过自己的想法解决现状,我们民族乐团为什么非要用国外的乐器呢?在乐团里显得不伦不类。

于是,我用了大概6年的时间,潜心研发,不停改良,到目前,已经改到第八个版本了。这其中包括两个大的类别,一个是替代大提琴的,一个是替代Double Bass(大贝提)的。最大的特点是我发明的琴的琴体都非常小,目前也经过一些民乐团以及音乐人的试弹,得到了很大的认可。

大贝司与鼎琴体积对比

记者:你为什么要尝试发明新的乐器,一直做制琴师不也是可以维持你的生活吗?

孙全武:实话说,我这个行业(制琴/维修)人才太多了,虽然我有自己的天赋,也经营得不错,但是我觉得已经有很多人做制琴类的业务了,而且都做得很好。我想开辟另外一个赛道,而且我也有这个能力。尤其是我有这种民族音乐情怀或者说有一定的梦想,想把中国的低音乐器完善出来,让中国的民族乐团使用自己的低音乐器。这样的话,出国访问或者面对世界性的演奏,你不再是用低音大提琴在里头充数,而是让中国有自己的低音乐器,我自己也是玩低音乐器(贝斯)的,肯定是更愿意玩自己的低音乐器。

从无到有进化的各版本

记者:我听说你新发明的乐器叫鼎琴,为什么取这个名字?给我们具体介绍下这件乐器吧。

孙全武:当时起了很多名字,在想乐器的外形的时候,其实想了好几个月,因为这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首先想到的是乐器长什么样,然后出什么样的声音和什么样的演奏法。大概有这三大板块,首先就是从外形上去定义。我翻阅了大量乐器的发展史,最终定了一个水滴形的琴体,像中国的琵琶和柳琴等都是水滴形的,包括中国的其他少数民族乐器,大部分也都有这种形状。我后来就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水滴”琴体,包括指板上的记号(水滴的头部),加之琴身就完整构成一个水滴。当时就想把这个琴叫做水滴琴,但是总觉得欠了一些文化底蕴。后来总在叫它低音琴,把“低音”连读拼起来就是一个“鼎”字的音,而且我想到鼎又是中国青铜文化的鼎盛的象征,既有民族文化底蕴,又是国之重器,再结合拼音,我就拍板儿定下了鼎琴的名字!

设计之初,我做的就是三根弦的鼎琴,正符合三足鼎立的寓意。后来更新的版本也有四根弦的,咱们的鼎也有四足的,所以也并不冲突。我愈发觉得“鼎”字特别符合我对这件乐器特征的定义。

鼎琴琴头logo

记者:我国上下五千年来确实罕有低音乐器的出现,但似乎从音乐体系构架来说,中国民乐就一直不太重视低音声部,孙老师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研发这样的低音乐器?

孙全武:自从中国的文化史或者音乐史有记载以来,就没有像样的低音乐器,尤其是弓弦类的低音乐器。管乐倒是有,但是仅限几个音,比如西藏的法号很长,低音也很厚,但是它就那么几个音。整个发展史和我们的音乐理念就没有低音乐器。随着咱们与世界接轨,现代音乐得以飞速发展,我发现我们的民族音乐着实需要有低音乐器。后来也一直在做制琴师的工作,所以就有这么个想法,想做一件代表我国民族的低音乐器。

其实,真正开始做这个乐器也是一个机缘巧合的过程。我的店开在五道口,离清华大学比较近,清华的一个音乐教授和我成为了好友,他说你既然是制琴师,可以考虑一下,中国没有民族低音乐器,你要是有这个想法或者有这个能力,可以考虑做一做试试。这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我就开始一点点摸索尝试。开始发现很难,前几年一直没有研发成功,后期就大量的改,大量的技术进化迭代,才把这个乐器慢慢做到今天这个地步。

鼎琴8.4版本

记者:我知道从新中国建国后,民乐经历过若干次改革,特别是乐团里也逐步意识到低音声部的重要性,曾经有人研发过低音胡琴、低音大阮,但最终都没能替代西方的大提琴,这是为什么?

孙全武:确实如你所说。我也查过中国近代史,建国后国家也发起过三次低音乐器的改良,研发了一个叫拉阮,就把中阮继续放大变成大阮,然后再变成能走弓弦的乐器。清华大学把这种乐器拿来找我修过,我发现它的问题非常多,体积笨重,演奏音色单一等诸多问题,都没有让它成为能进入制式的乐器。它就是属于一个半成品或者说是研发过度品。当年国家这层面集结了优秀的制琴师、理论家、演奏家等都没有研发成功,可想而知这类乐器有多难研发。你再把这类乐器放眼到全世界,除了欧洲提琴体系的大提琴和大贝提,你会发现其他国家也没有什么像样的低音乐器。这是全世界难以攻克的难题。最主要原因,其一是做低音乐器就务必要让它得到更大的箱体共振,其二就是它一定会占很大的体积,不方便携带。这两点相互悖论,所以一直不好突破。我在研发鼎琴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技术难点,一个是你没有成型的资料可查,包括材料,我完全是要从零探索。

23年鼎琴项目在北京市重点项目中路演

记者:就制琴这个过程,你觉得最有挑战的是什么?

孙全武:是自己!做琴前我给自己立了个门槛。首先乐器不能大,你要把它做大了,其实低音是很容易做出来的,但是携带方便这个事儿就别想了。比如西乐里的大贝提这种低音乐器,你要想搬运只能用货拉拉等较大的汽车才能拉走,出门携带很难。我首要考虑的就是想做一个跟吉他大小差不多的,比大提琴还小的乐器来演奏低音部。门槛立好,做琴的难度也是指数性的提升了。

这里头还面临着各种学术问题,比如说力学、声学等,只有你这个技术储备都达到以后,各种实验也做到了,你才能开始制作。我几万次的实验是有了,确实是经历了各种版本迭代,整个有六年的时间全在做这一件事儿。

我找了各种各样的配件去解决各种制作问题。我混合了很多理念在里头,有吉他制作的理念,大提琴的制作理念,还有混合了自己发明的一些专利,这里头总共大概有14项研发专利,目前也都申请了专利保护。

此外,就是要把它做成电声琴。这是我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考虑到的。因为我看见国内的民族乐器,还有国外的一些传统乐器都没有考虑过电声扩音的问题。电声是现代的东西,所以我在设计之初,就已经考虑过怎么去走线组装,前期安装、后期安装都要考虑到。包括后期维修,你要不考虑到这些东西,很难做成电声乐器,也很难日后维修。电声化能让扩声更干净,使你的音色能更加独立突出。

这个乐器不光是为民族音乐服务,它在现代音乐中,包括流行音乐、摇滚乐、爵士乐都可以使用。鼎琴可以拉奏也可以弹奏,单独扩声一个乐器就能在乐团中独当一面。作为一个低音乐器,弹拨的或者作为一个弓弦乐器的拉奏都可以,所以扩声是一个很重要的设计点。

海南卫视纪录片《有多远走多远》录音棚拍摄场景

记者:鼎琴的材质又是怎样的呢?

孙全武:我其实也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光面板就试过四种,像红松、西提卡云衫、欧洲云杉,还有英格曼云杉,后来又改成中国的泡桐。经测试发现泡桐的音色非常好,在做中国这个乐器时有独特的味道,泡桐的材料非常轻,它适合面板振动刚性,但还不够,我们可以通过别的去弥补它的刚性。背板材料是用了吉他的主要材料,比如说洪都拉斯玫瑰木、黑木等材料去搭配。我还做过面板、背板都是泡桐的。而内部音梁结构就尝试得太多了。

另外,鼎琴的有效把位会比大提琴长一些,高八度音的演奏非常方便,不用变化手型就能够着八度音了,方便演奏。还有就是一些琴头的设计理念跟大提琴不太一样,走了一些偏中国传统的设计理念,包括手感上体现也都不太一样,做了一些微调。

鼎琴与大提琴体积对比

记者:我看到鼎琴内构骨架也是有自己独特的设计是吗?

孙全武:对,那是我一个专利性设计。非常有用,它解决了这个琴体的强度问题以及面板的力量传递问题。这里头有一个矛盾点,就是你想把面板做薄,你的面板强度就不够,我为了要保证它的强度,就在琴体内加了一个横梁,我把面板的压力传导在这个横梁上,面板的压力就分担掉了,这样就可以把面板做得很薄了,又能保证它的强度,这是一个创新的发明专利。

记者:在制作过程中还遇到什么技术瓶颈吗?你又是如何突破的?

孙全武:目前琴体正面两侧有缺角,最初是没有的,如果没有,弦码就要继续增高,这是个相当伤脑筋的问题。如果这个琴做成收腰效果的样式就又是大提琴的变种了,所以不能完全做收腰,那怎么办?要么就增加你的弦码高度,当你的弦码高度越高,对面板的压力越大,所以说这上面就形成一个障碍,我只能在琴的面板里头挖了个缺角,然后用皮子去蒙住这个地方,皮子上又做了镂空雕刻,这样还使得声音能外扩一些。再有就是这样的设计没有给演奏形成障碍,看起来也足够美观。

记者:目前,鼎琴有否参与到实际的演出或录音?大家的反馈如何?

孙全武:目前跟清华大学民乐团有过合作,清华有50人的民乐大编,当时就用了我的倍低音版鼎琴,和低音版鼎琴,在50个人的乐队中,鼎琴的低音声部依然能支撑住,当然越多越好了,正常标配是四把或者八把的那种大贝提或大提琴,纯原声的话你可以多配几把鼎琴,这样声部就足够用了。

在清华大学民族乐团使用场景

流行音乐方面,目前跟窦唯·朝简已经有过合作,他新的专辑《西湖介自》低音声部使用的乐器就是鼎琴,2024年11月底发行。因为这个乐器还在继续研发升级中,所以还没有做大规模的对外试验,不过反响还是蛮不错的。

搜狐视频纪录片场景

我们在推广上面也没有着重做,主要还是资金的欠缺,希望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资金介入与重视。如果资方进来以后,若能纳入标准制式乐器,进入民族乐团里的标配用琴,对于推广和普及将会更有保障。毕竟我个人的力量还是很有限的,我也在期盼有更多相关部门、机构或资方能够看中这个项目,投入进来,我们共赢合作,为民乐音乐的发展做一点微薄之力。

法国独立纪录片拍摄场景

后记:

通常到了老孙这个年纪以及他这样的事业能力,彷佛已该步入人生赢家的态势。老孙本可以轻轻松松打理和管理好自己的店铺,利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或三五知己每日畅饮畅谈。但老孙从未想要这样的生活。他的精力继续奉献给了自己毕生所爱的制琴事业!在他现阶段的年岁,除了制琴业务的愈发精湛以外,他更多了一份民族情怀与担当。在他手里被视为珍宝的鼎琴这项新发明的乐器,就已然将老孙这种心意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记者采访他的过程中,老孙并没有大书特书民族大义的那种空话,而是多次表示自己也只是希望选择另一种赛道做更多尝试;在提到后续发展时,也是真诚地抛出橄榄枝,希望更多人能够重视到他的发明,把鼎琴运用在更加广域和更加适宜的空间。记者想,正是这样的诚挚与本分,才促成了孙全武老师目前所拥有的成绩。无论怎样,老孙依然在不断潜心探索,精彩地绽放着自己。相信不久后,他终将得到各界更多的赞誉与认可!记者亦希望他的鼎琴及研发事业能够继续长虹,得以长足发展,为民族乐器的革新迈向全新的篇章!老孙,加油!

0 阅读:2

中国乐手

简介:介绍优秀的乐手,展示乐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