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非遗星火相传 特色教育再谱新篇——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与洛阳华洋学校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侧记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卢新松 武天天
在 2025 年 4 月 10 日这个美好的日子里,古都洛阳春意正浓,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诗意画卷。就在这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时节,一场文化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盛事悄然拉开了帷幕。

在洛阳市伊滨区玉泉街 3 号华洋学校内,庄重而热烈的气氛如同跳动的音符,奏响着合作的序曲。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李少华与华洋学校常务副校长权春静,面带微笑,神情专注而笃定。他们的手中,笔锋流转,共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周围的人们纷纷投来期待与赞许的目光,恰似璀璨的星辰,见证着这一重要时刻。签约结束后,双方代表亲切地站在一起合影留念,他们的笑容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满是对此次合作的美好期许。紧接着,协会授予该校“非遗传承实践基地”牌匾,这一举措宛如明亮的灯塔,标志着非遗保护与校园教育的创新结合迈入了崭新的阶段,也为华洋学校特色教育品牌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其在教育的海洋中熠熠生辉。

强强联合:共筑非遗传承新平台
上午 11 时,签约仪式在庄重而热烈的氛围中正式拉开帷幕。洛阳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李少华在致辞中深情表示,此次合作旨在通过“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洛大鼓、活字印刷技艺、宫灯制作技艺、毛笔制作技艺等本土非遗项目一一融入学校教育体系。他希望这些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在校园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让传统文化的薪火在新一代的手中得以传承。华洋教育集团理事长熊现乐强调,学校将依托“非遗传承实践基地”,精心构建“课堂 + 社团 + 研学”三位一体的传承模式。这一模式就像一座坚固的桥梁,助力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现代文明的创新者”,在文化的长河中乘风破浪,驶向未来。

华洋底蕴:十五年深耕特色育英才
作为豫西地区基础教育领域的标杆,洛阳华洋学校自2010年创办以来,始终如一地秉承“大爱无言,润物无声”的办学理念。学校以占地 300 余亩、建筑面积 27 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园林式校园为载体,宛如一座知识的殿堂,打造了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十五年一贯制教育体系。学校现有学生 5000 余名,教职员工近 600 人。其中,正高级教师 8 人,他们犹如教育界的巨匠,用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引领着学生前行;高级教师 10 人,他们似明亮的灯塔,照亮学生求知的道路;省级骨干教师 12 人,市级骨干教师 20 人,他们是教育的中坚力量,用智慧和爱心培育着每一棵幼苗;75 名教师拥有研究生学历,他们如璀璨的星辰,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教师共同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他们在教育的舞台上翩翩起舞,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在“立德树人、文化立校、质量立本、特色强校”的战略指引下,搭建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发展的三大平台。这三大平台如同坚固的基石,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锻造管理、教学、学生、家长四支卓越团队,这四支团队似四驾马车,齐头并进,推动着学校不断向前发展;实现“培养合格 + 特长的学生、创办规范 + 特色的名校”双目标,这双目标如同一座明亮的灯塔,指引着学校前进的方向。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河南省优秀民办学校”、“河南省教育名片示范校”、“洛阳市全面特色学校”等称号,这些荣誉如同璀璨的勋章,闪耀着学校的辉煌成就。2024 年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中考考生杨依樽更以 718 分的优异成绩位列全市第四名,彰显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育人实力,让华洋学校在教育的天空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走进华洋艺术馆,仿佛踏入了一个艺术的宝库,这里简直是琳琅满目。书画家的墨宝比比皆是,每一幅作品都像是一首无声的诗,一幅立体的画,或飘逸洒脱,或刚劲有力,展现着书画家们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高考生的美术作品令人叹为观止,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色彩斑斓的风景、形态各异的静物,无不凝聚着学生们的心血和汗水,展现着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皮影非遗课堂上,小学生们正在研学皮影,他们稚嫩的脸上满是好奇和专注,小手小心翼翼地操控着皮影,仿佛在与古老的艺术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会嘉宾观摩后一个个啧啧称奇,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为华洋学校浓厚的艺术氛围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所折服。
校园内,有两座桥宛如灵动的长虹横跨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一座叫筑梦桥,它承载着莘莘学子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仿佛是一条通往梦想彼岸的神奇通道;一座叫圆梦桥,它见证着学生们经过努力后梦想成真的喜悦,是成功与希望的象征。两座桥中间是玉泉湖,湖水清澈见底,波光潋滟,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点点银光,宛如一颗镶嵌在校园中的璀璨明珠。湖边还有挺拔的竹子,它们修长的身姿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校园里的故事。校园环境优美得令人流连忘返,仿佛置身于一个如诗如画的仙境之中。
名家云集:文化名家助阵非遗传承
仪式现场群贤毕至,文化界名家齐聚,宛如一场星光熠熠的盛会。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著名作家赵克红先生作为特邀嘉宾,发表了《让非遗在校园土壤中焕发新生》的主题演讲。他结合自身丰富的创作经历,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阐释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共生关系。他的话语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每一位听众的心田,启迪着大家的智慧。他寄语华洋学子“以文化自信铸魂,以工匠精神追梦”,希望学子们能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用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追逐自己的梦想。
活动的高潮出现在非遗展演环节。洛阳市豫剧院原院长、河洛大鼓代表性传承人白治民先生,携手河洛大鼓第五代传承人,洛阳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肖金红女士,联袂演绎经典曲目《牡丹之歌》。铿锵的鼓点如同激昂的战鼓,奏响着传统文化的雄浑乐章;悠扬的唱腔宛如婉转的鸟鸣,诉说着河洛大地的千年故事;诗化的洛阳风物描绘相得益彰,仿佛将大家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洛阳梦境。在场人员沉浸于河洛文化的独特魅力之中,如痴如醉,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而繁华的年代。两位艺术家的表演不仅展现了非遗技艺的精妙,更通过现场教学互动,点燃了青少年对传统曲艺的研习热情。他们手把手地教学生们击鼓、演唱,让学生们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仿佛在学生们心中种下了一颗非遗的种子,等待着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未来图景:产教融合赋能文化振兴
根据协议,双方将联合开展“非遗传承工作室”、“非遗校本课程开发”、“非遗研学之旅”等项目。华洋学校将依托职业教育部艺术类专业的师资与场地优势,开设河洛大鼓、洛阳宫灯制作等选修课程,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非遗世界的大门。并组建学生非遗艺术团,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非遗协会则定期组织传承人驻校指导,他们就像技艺精湛的工匠,将自己的独门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同时,推动“非遗 + 文创”、“非遗 + 数字媒体”“非遗+教育”“非遗+科技”等跨界实践,让非遗文化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如同古老的凤凰涅槃重生。
熊现乐理事长表示,未来,华洋将以基地为载体,探索“非遗传承—文创开发—产业孵化”链条,培育兼具文化底蕴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将如同璀璨的星辰,在文化的天空中闪耀光芒,为洛阳建设“东亚文化之都”贡献教育智慧,让洛阳这座古老的城市在文化的滋养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结语
当天的华洋校园,非遗的千年回响与现代教育的蓬勃生机交织共鸣,宛如一首激昂的交响乐,奏响着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时代旋律。这场签约不仅是一次资源的整合,更是一次文明的对话。在文化强国与教育强国双重战略指引下,洛阳华洋学校正以敢为人先的魄力,书写着“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时代新篇,在教育的征程中不断砥砺前行,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