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辜鸿铭:力推一夫多妻遭质疑,一句比喻噎得对方说不出话

鼎萧聊历史 2023-05-20 14:00:07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要说起晚清大学霸,国学大师辜鸿铭绝对榜上有名。他精通中、英、德、法、马来、意、俄、葡、希腊、拉丁语等十余种语言,并将《大学》、《中庸》、《论语》翻译成外文,传颂于世界。

并且,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辜鸿铭不遗余力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却没有盲目崇洋媚外,始终以身作则地捍卫东方文明。

可也正是这一点,让辜鸿铭遭到了世人的唾骂。时至今日,这样的骂声依然没有停止。

金发碧眼的母亲

和晚清时期那些开眼看世界的人相比,辜鸿铭显得开放又保守。

他于1857年生在马来西亚的一个华侨家庭。祖父辜龙池原是厦门同安人(一说泉州惠安),早年去马来经商,赚到了一笔不菲的资金,就在那里定居了下来。

辜鸿铭的父亲辜紫云,也是马来华人中的佼佼者,除了在当地经营种植园外,还和英国人做生意,并在一次贸易往来中,认识了英国富豪——博朗夫妇。

正是这对夫妇,改变辜紫云和他未来儿子的命运。

博朗夫妇在马来西亚拥有一个几百亩的橡胶园,当他们回国时,便将橡胶园托付给辜紫云看管。

时间久了,因为博朗夫妇总是麻烦辜紫云,他们也感觉不好意思。当看到辜紫云到了适婚年龄却还未成家时,便热心地为他介绍对象,而对方则是一位英国和葡萄牙混血的金发美女。

就这样,1856年辜紫云和混血美女结婚,1857年辜鸿铭出生。

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辜鸿铭很小就学会了中、马来、英、葡四门语言,还被无儿无女的博朗夫妇认作干儿子。

别看辜鸿铭从小在洋人堆里长大,但他身边的洋人都非常尊重中国人,并且母亲也好,义父义母也罢,反而都无时无刻不在告诉辜鸿铭一个道理。

据辜鸿铭回忆,他小的时候母亲和他沟通几乎都用外语,而且因为母亲也要忙于产业,基本也没怎么管过辜鸿铭。

但是自小母亲就告诉过他一件事:你要记住你是个中国人。

那时候辜鸿铭还不明白,就疑惑的问母亲:为啥你是英国人,却要让我记住我是中国人?

母亲则斩钉截铁地说:因为你是男人,你要像你爷爷和父亲那样有骨气!

除此之外,博朗夫妇对辜鸿铭的态度,也与大多数洋人不一样。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0月18号,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而远在马来的博朗夫妇不久后也知道了这件事,但他们并不支持这场战争,反而把年仅3岁的义子辜鸿铭叫过来,告诉他说:中国是你祖国,如今却任人宰割,你要明白落后会挨打,我们希望你能肩负起富国强国的重担。

不仅如此,等到辜鸿铭10岁那年,博朗夫妇因为业务拓展问题返回英国,还特意带上了干儿子,打算让他去欧洲深造。

辜家人虽然心中不舍,但也希望辜鸿铭在国外能学有所成,回来报效祖国。

临行之前,祖父辜龙池悄悄将辜鸿铭拉到祖先的牌位前,语重心长地告诉他:

以后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的是哪个国家的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也正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改变了辜鸿铭的一生,但也让他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扭曲的恶趣味

辜鸿铭这一走,就是整整13年。

从小就极具语言天赋的他,在英国又先后学会了德、法、希腊、拉丁、意、俄等多门语言,并于1877年获得爱丁堡大学硕士学位,那一年他才20岁。

后来,辜鸿铭来到德国莱比锡大学,一边任教,一边研究文学和工程学,顺带还获得了博士学位。并且那时候,辜鸿铭在莱比锡大学声名鹊起。

30年后,蔡元培来到莱比锡大学,见到校园内挂了好几张辜鸿铭的照片,随处都能听闻辜鸿铭的传说。

40年后,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辜鸿铭的文章已经被写进了教材中。可见当时辜鸿铭的影响力。

即便如此,辜鸿铭在德国仅仅呆了三年,1880年,在众多学生和老师的挽留下,他仍毅然决然地返回了祖籍福建。

然而,当家乡人看到这个从外国回来的留学生后,所有人都傻了眼。

要知道,留洋归来的人,基本都是穿西装打领带,戴着绅士帽的。但这个24岁的青年回来后,却依旧穿着已经被上流社会淘汰掉的老三样:布鞋,长袍马褂,顶着一头金钱鼠尾辫。看起来比村里私塾的教书先生还要老土。

这主要还是因为,辜鸿铭即便留学多年,却始终不忘当年父母的教育和爷爷的叮嘱。

回国后,辜鸿铭就一心朴实地研究起了中国传统文化。并在这期间,将《论语》《中庸》《大学》翻译成英文并流传于海外。

那个年代,凡是翻译的著作基本上都半生不熟。不是翻译者没有文化底蕴,无法翻译出其中的精妙;就是语言水平不过关,译文驴唇不对马嘴,可这俩问题在辜鸿铭身上根本不存在。

因为翻译著作的流传,也使得辜鸿铭国学大师的形象,在国际上渐渐深入人心。

但在国内,对辜鸿铭的评价却一直都不太友好。

首先,有人觉得,辜鸿铭这个人人品有问题。这主要还是他那令人诟病的婚姻。

一直以来,辜鸿铭都算得上是青年才俊,在国外留学时,家里人也希望他能娶回一个洋人媳妇。但直到24岁的辜鸿铭留洋归来时,他依然保持单身。

如果说他是嫌弃人家外国女子金发碧眼也就算了,但回国之后,辜鸿铭却依然不急着自己的终身大事。

皇上不急太监急,眼瞅着辜鸿铭时光一蹉跎就要迈入30大关,对当时十来岁就结婚的青年男女来说,辜鸿铭的家人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起初,家里人怀疑他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辜鸿铭听到这话后,终于表示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不喜欢洋人女孩,也不喜欢新式的时髦女郎,我喜欢大家闺秀,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精通琴棋书画的那种,最重要的是,要缠过脚。

这不就是活脱脱的旧社会女子?

那个时代,这事肯定不难办,没过多久,有朋友就告诉辜鸿铭,找到了一个非常符合他要求的人。这个女人叫淑姑。

淑姑,人如其名,是个娴静淡雅又淑女至极的姑娘。

她就像是为了辜鸿铭而生的一样:淑姑长得明眸皓齿,杨柳细腰,小脚,通琴棋书画,是封建社会的典型大家闺秀。

辜鸿铭见之,当即春心萌动,立马求媒人上门提亲。结婚之后,辜鸿铭的事业也更上一层楼,个人著作层出不穷。而究其原因,竟是因为淑姑那双“三寸小脚”。

民间有俗语说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即便淑姑的脚不像那么夸张,但闻起来的滋味,大致也说不上有多好。

可辜鸿铭却丝毫不在意那些,他最喜欢把玩妻子的那双小脚。并且,淑姑的小脚于辜鸿铭来说,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

辜鸿铭几乎每天都在写作,遇到文章不顺时,他就让淑姑脱下裹脚布,将脚放置在辜鸿铭的腿上。

而辜鸿铭则一边摩挲妻子的脚,一边创作,“红袖添香”,瞬间妙笔生花。

然而,即便辜鸿铭对淑姑如此满意,却也没有耽误他纳妾。

辜鸿铭的妾室是个日本人,名叫吉田贞子。

贞子的父母早年来中国经商,但和家里断了联系。于是贞子一个人来中国寻找父母。

可因为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再加上贞子样貌不错,竟然被拍花子拐进花楼卖了。

贞子性烈,宁愿被打死都不愿意接客,花楼的老鸨见其宁死不屈,就让她去做比妓女更低贱的事——去端茶送水伺候楼里其他姑娘。

而辜鸿铭不管婚前婚后,都有一个今天为人不齿的爱好:逛花楼。即便家有娇妻,但也死性不改。就这样,他和贞子相遇了。

辜鸿铭对于日语虽说不上精通,但也掌握一些。在得知贞子的遭遇后,便给贞子赎了身,带回家里给小脚妻当丫鬟。

彼时,辜鸿铭已经垂垂老矣,而贞子还是二八年华。淑姑哪里看不出来,丈夫将贞子带回家的真正意图?

淑姑自小熟读女四书,非但不反对丈夫纳妾,甚至还撮合丈夫和贞子。

就这样,辜鸿铭便过上了左拥右抱的生活。

贞子虽然不像淑姑那样有一双让丈夫怜爱的小脚,但她胜在年轻,如同一只解语花,温柔小意地伺候着辜鸿铭。

淑姑为辜鸿铭生下了两个女儿,而独生子辜守庸则是贞子为他所生,从情理上来看,辜鸿铭对贞子自然更加宠爱。

但婚后的第18年,年轻的贞子反倒因病率先去世了。

失去了贞子,辜鸿铭悲痛不已。他亲自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为爱妾选了一处墓地,贞子下葬之前,辜鸿铭更是用剪刀搁下了贞子的一缕头发,放入香囊中聊以慰藉。

他每晚只有枕着那个香囊,才能安然入睡。

但是,如果说这些爱好只是辜鸿铭个人,在婚姻上的恶趣味的话。那他身为公众认为,他的一些言语和行为,则更让人反感了。

男人为啥要娶三妻四妾?看看辜大师是怎么说的?

辜鸿铭自豪于自己中国人的身份,除了穿着打扮尽可能复古,生活中也同样如此。

比如他会按照封建传统举办祭祀仪式,并摆上香案,整齐地放置好果蔬酒品,宛如招待客人一般。曾有外国人见之嘲笑道:你们在祖先的牌位前摆放那些玩意儿,他们又吃不到,有什么用?

辜鸿铭却问道:

“那照你这么说,你们国家的人去墓地祭拜先人时,那鲜花是不是也能省了?反正他们也闻不到味。”

辛亥革命后,全国剪辫运动盛行,但辜鸿铭还留着长辫子,有洋人嘲笑他,辜鸿铭却笑着反问:

那你们欧洲人为什么要蓄大胡子?

对于这种争吵,辜鸿铭都习惯了,并且每次都应对自如,从来不发脾气。但有一事情,却让她大发雷霆。

那是一个外国人故意挑衅辜鸿铭:“中国男人为什么要求中国女人裹脚?”

没成想,一向温文尔雅的辜鸿铭突然暴跳如雷:

你们西方女人不也要束腰吗?

而辜鸿铭之所以这么生气,主要还是因为妻子淑姑就是小脚女。

但如果说不剪辫,喜欢小脚女,还只是他个人爱好的话,那么有件事,无论如何让很人都无法接受。

古人讲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古代有钱有势的男人,就需要更多的女人开枝散叶。而至于女人,尤其是小妾,只是一个没有感情的生育机器。

除此之外,古代女人讲求三从四德,既有父从父,无父从夫,无夫从子。但这种憋屈的生活,随着近代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也有所改变。最显著的就是有意识地推行一夫一妻制。

例如胡适等新文化领袖,都是一夫一妻制的坚决拥护者。但一代国学大师辜鸿铭,却偏偏与他们唱反调。

胡适

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拜,哪怕辜鸿铭在西方待过14年,但他依然坚定地认为,女人就该是男人的附庸,男人就该娶三妻四妾。并女人只有各司其职,才能将丈夫照顾好。

在他看来,女人最大的作用,不是为社会做贡献,而是生儿育女,当个贤惠的家庭主妇。

这样的观点一出,立刻遭到不少人的唾骂,但辜鸿铭的一番话,却又让质疑者哑口无言。

辜鸿铭表示:

“世间男人便犹如茶壶,而女人则犹如这配套的茶杯。你们说,一个茶壶配上几个茶杯,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对于这样的诡辩,反对者一时之间也语塞了。倒是有不少女性站出来反击:

“那为什么你不把女人比作茶壶,男人做茶杯呢?如果我们是茶壶,按照你这个论调,岂不是说明我们也能有好几个茶杯?”

但辜鸿铭却又不慌不忙地问:

“你平常出门,会坐车吧?但不管你是骑自行车还是坐黄包车,家里应该都只会为这辆车配上一只打气筒吧?”

辜鸿铭的意思是,不管是自行车还是黄包车,家里只要有一个打气筒,这车就能出行。一时间驳得众人也哑口无言。

其实这主要原因还是当时女性觉醒的不够充分,内心一定程度上还是屈从于男权社会。再加上知识面也没有打开,才造成这种尴尬的局面。

例如当时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其实就存在“一个茶杯配上几只茶壶”的情况。

而前文也说了,辜鸿铭本人也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一理想,一生中娶了一妻,纳了一妾。

并且,辜鸿铭的娇妻美妾和谐相处,他为此得意不已,恨不得将自己的本事昭告天下。

比如说,当年在北大教学时,辜鸿铭就不止一次地在同僚眼前吹嘘自己的御妻之道,不仅会鼓吹身边人向自己学习,还出言嘲讽那些奉行一夫一妻新型婚姻制度的男人。

比如,因“惧怕妻子而恪守一夫一妻制度”的胡适,就被辜鸿铭讽刺了不止一次。

1928年,辜鸿铭逝世,享年72岁。

即便他已经去世将近100年了,但至今对辜鸿铭的评价依然毁誉参半。《大公报》评价他为:

中国文化之代表,中国在世界唯一有力之宣传员。

哲学家张中行说他:

在举世都奔向权和利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喊:危险!危险!

但更多的人还是说他“遗老”、“侮辱女性”、“妄自尊大”……哪怕主流媒体评价他的性格及观念时,也都是用“怪杰”、“叛逆”这样温和的却带着贬义的词语。

的确,辜鸿铭对于传统的信仰,达到了盲目的程度,不管精华还是糟粕,他都一并推崇。这对于近代推翻封建礼教,促进女性觉醒等方面,都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但他因为从小的生活环境,使得自己极为了解西方文化,对于诸如“束腰”、“蓄胡子”等问题上,他都能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文化的弊端,给当时盲目崇洋的人以警醒和启发。

并且,也正是因为有一大批像他这样的文人,在西学涌入之时,死死捍卫住了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让文明命脉得以延续至今……

3 阅读:240
评论列表
  • 2023-07-13 00:59

    这种人就是封建遗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