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深夜,安徽铜陵德上高速公路上的火光,照亮了电车行业的阴暗面——一辆以116km/h疾驰的小米SU7标准版撞向隔离带水泥桩,随后爆燃成骨架,三名年轻女孩的生命永远定格。

有网友称,这场车祸,初期被压制,过两天才被曝光。这次车祸事件,不仅是小米汽车的信任危机,更是整个电车行业的“黑天鹅事件”。
我们更应追问:当车企疯狂卷续航、算力、零百加速时,是否遗忘了“安全”才是车企的根本?
行业震荡:从单点事故到系统性信任危机
小米的官方回应中,“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碰撞前时速97km/h”、“车门锁死暂无定论”等关键词,迅速点燃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质疑。但这场危机的辐射范围早已超出单一品牌——特斯拉、蔚来、小鹏等车企近年频发的事故数据被重新翻出:仅2024年,国内新能源车碰撞起火事件就达47起,其中32起涉及辅助驾驶系统介入争议。更值得警惕的是消费者的心理变化:某第三方机构调研显示,事故曝光后,“暂缓购买智能电动车”的潜在消费者比例从12%飙升至38%。

雷军哭了?
行业集体焦虑的背后,是资本市场的剧烈反应。小米港股在事故通报后单日蒸发超200亿港元市值,连带宁德时代、地平线等产业链企业股价下挫。这种“连坐效应”印证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公众认知中,电车行业已形成“命运共同体”。任何一家企业的安全事故,都可能成为击穿行业信任堤坝的蚁穴。正如某车企高管私下坦言:“现在卖车就像走钢丝,友商出事比自己出事还紧张。”
安全本质:被技术狂欢掩盖的生存逻辑
事故发生后,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高调发出“安全是造车首要原则”的声明,却被网友群嘲为“吃人血馒头”。这种舆论反噬恰恰暴露行业病灶:当车企将“安全”作为营销话术而非产品内核时,公众的信任早已千疮百孔。

特斯拉起火
回溯近年新能源车事故,一个矛盾愈发凸显:车企热衷宣传“潜艇级车身”“航空铝材”等等,却在用户手册中用极小字体标注“AEB无法识别静止障碍物”;发布会上大谈“智能感知系统”,却未培训车主如何手动解除电子门锁。这种“重参数、轻场景”的安全思维,在“329车祸”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尽管小米强调NOA系统“按设计规范运行”,但施工路段改道、水泥隔离桩等长尾场景,恰恰是当前视觉感知方案的盲区。
某车企碰撞实验室流出的测试数据更令人心惊:在模拟时速80km/h的柱碰实验中,多数车型B柱变形量超过安全阈值,电池包穿刺起火概率高达67%。而当工程师提议增加侧边防撞梁厚度时,却被管理层以“影响续航和成本”为由否决。这种对“生存空间”的妥协,正在将消费者推向未知风险。
智能驾驶:一场危险的人机博弈
“系统已退出,请立即接管!”——小米公布的车辆日志显示,NOA在碰撞前1秒将控制权交还驾驶员。这关键的1秒,却成为生死分野。业内皆知,当前L2+级辅助驾驶存在一个致命悖论:系统越频繁提示接管,驾驶员越容易陷入“注意力涣散—仓促反应”的恶性循环。
清华大学车辆工程系的一项实验揭示了这种危机:在连续2小时使用NOA的模拟驾驶中,受试者对突发状况的反应速度下降40%,且72%的参与者出现“虚假安全感”。更严峻的是技术天花板:纯视觉方案在逆光、雨雾天气的误判率超50%,激光雷达车型在弯道场景的路径规划延迟达0.8秒。这些数据都被隐藏在车企光鲜的“成功率99.99%”宣传背后。
某新势力程序员透露的行业潜规则更令人不安:“为了通过监管部门测试,企业会针对固定场景优化算法,但真实路况的复杂性远超实验室”。这种“应试式研发”导致系统在329车祸这类“道路施工+夜间改道”的复杂场景中,注定成为“人工智障”。
行业重构:从技术崇拜到敬畏生命
事故家属那句“为什么没告诉我车门可能打不开”的质问,应当成为行业变革的起点。建议推行三大改革:
1. 安全准入制度借鉴民航业的“模拟器培训”制度,强制车主接受至少24小时(即3个工作日)安全驾驶培训,内容涵盖多事故场景逃生、机械开门、紧急制动等生存技能,通过考核方可交车。沃尔沃已在部分市场试点的“安全证书”系统显示,此举可使事故死亡率降低31%。
2. 风险透明公约建立行业统一的“智能驾驶风险清单”,明确标注各功能失效场景及概率。如小鹏G9的NGP在暴雨天气的退出率需注明“≥40%”,特斯拉FSD对静止障碍物的识别距离必须公示。用知情权打破“技术黑箱”。
3. 提倡安全冗余理念沃尔沃的“安全冗余”理念堪称行业典范:其全系车型的电子门锁系统在12V电源熔断后,仍能通过隐藏式机械拉索实现车门物理解锁,这项被称为「生命通道」的设计已拯救至少17起涉水、碰撞事故中的被困乘客。反观部分新势力为追求“无按键美学”,将机械开门装置深藏于装饰盖板之下,甚至需要借助撬棍才能触及。某新势力车型在模拟碰撞测试中,受试人员平均需要23秒才能找到机械开门机关——这个时间足够让电池火势蔓延至全车。当设计师将“极简”凌驾于“保命”时,已然背离了造车的本质。
Z察评论:技术的起点和终点都应是生命安全
329车祸终会淡出热搜,但它留给行业的警示不应被遗忘:当车企在发布会上用“重新定义”、“颠覆想象”等词汇煽动狂欢时,是否有人记得,发明汽车的初衷:只是为了安全地将人类从A点送到B点?
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电车行业需要的不是更快的加速、更炫的屏幕,而是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或许只有当天平彻底倒向“安全”这一端时,才能真正实现从“智能玩具”到“出行伙伴”的进化。
毕竟,与生命相比,颜值、智能、内饰、极致性价比等等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