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盼韩国车回归的话题在俄罗斯社交平台获超200万点击时,俄罗斯最大国有车企AvtoVAZ(伏尔加汽车)正为拉达Iskra举办隆重的55周年量产仪式。这种官方盛典与民间诉求的割裂,折射出标题中"心酸"二字的双重含义。为什么俄罗斯人不支持自己的汽车品牌呢?在韩系竞品标配L2级自动驾驶的2025年,俄罗斯国民车竟还在用5速手动变速箱。数据显示,现代汽车俄语官网日活用户已达拉达官网的3.2倍,消费者用搜索数据投出了最真实的选票。

以下系外媒报道原文:《55年的孤独:拉达Iskra家族启动量产!》
拉达Iskra首次出现在俄罗斯汽车史的时间可追溯至2020年——当时陶里亚蒂的工程师们为未来车型注册了一系列名称,其中就包括“Iskra”。而不到五年后的2025年4月19日,这款车正式投入量产。这一日期恰巧是传奇车型“科佩卡”(VAZ-2101)投产55周年的纪念日。所有关于这一巧合的隐喻、暗示与历史呼应都清晰可辨:通过这款新车型,伏尔加汽车意图像当年初代车型般震撼本土市场。

但问题在于——他们能成功吗?答案充满了合理的质疑。原因不仅在于苏联时期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汽车市场,更在于当时的消费者既未被国产或进口新车“宠坏”,甚至还是全球机动化程度最低的群体。换言之,“科佩卡”的疯狂热销是时代必然。而“Iskra”诞生的市场环境已天差地别。

1.竞争红海:从“被宠坏的消费者”到回归压力
首先,该车型所在细分市场早已被起亚Rio、现代Solaris、斯柯达Rapid、大众Polo等产品占据。如今,在消费者翘首期盼逃离俄罗斯的车企(几乎随时可能)回归的背景下,本土替代品的销售将面临巨大劣势。
更值得警惕的是,上述韩系车型已通过本土化生产(更名为KRS和HS)全面恢复供应。以起亚为例,其今年已将俄罗斯重新纳入全球销售战略,计划在2025年底前实现5万辆销量。面对这种攻势,拉达Iskra能否扛住压力?虽然KRS和HS的起售价约200万卢布,在定价上略高于Iskra,但差距并不显著。

2.市场寒冬中的新芽
经济环境同样为这款“新生儿”蒙上阴影。2025年3月俄罗斯汽车市场同比暴跌45.1%,一季度整体销量较2024年同期缩水26%。尽管伏尔加汽车表现“相对优异”(3月销量仅下滑33%,一季度跌16.8%),但其生产线即将陷入长达20天的带薪停工——Granta暂停生产,Aura减产。
值得注意的是,为给Iskra铺路,厂方大幅精简了Granta和Vesta的配置选项,仅保留高价版本。这种策略旨在通过抬高竞品价格,突出新车的性价比优势。伏尔加汽车显然希望,在7月20日(工厂成立纪念日)启动销售时,积压的Granta和Vesta库存已消化完毕,消费者在比价后“做出正确选择”。不过,这种内部蚕食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3.定价迷局:性价比困境
目前Granta实际起售价为91.6万卢布,顶配版达121.9万卢布;Vesta价格区间为142.5万-183.1万卢布。而定位更现代的Iskra定价130万-180万卢布(提供三厢、旅行版、跨界旅行版)。尽管其基于雷诺CMF-B LS平台打造,外观法式风格浓郁,内饰采用独立中控屏等流行的“中国风”设计,但配置亮点仅限于胎压监测等基础功能。

令人失望的是,该车甚至缺失一键启动、驾驶座腰部支撑等主流配置。入门版更是近乎“裸配”:搭载1.6升8气门发动机(90马力)+5速手动变速箱,仅标配双气囊、ABS、ESC和电子助力转向。以130万卢布的起价而言,这样的配置显然缺乏吸引力——毕竟顶配Granta配置更丰富且价格更低。许多消费者或将因此转向后者。

4.三姐妹的内耗危机
更棘手的问题在于产品线重叠:Iskra与Vesta的高配版价差微弱,而后者空间更大、定位更高端。这种“三姐妹”的互相倾轧可能让陶里亚蒂人措手不及——尤其考虑到该项目总投资达400亿卢布。仅针对继承自雷诺的电动平台就进行了400余项改造,更斥巨资打造全新焊接车间(配备112台机器人+17条自动化产线,占地超4万平方米,每小时可生产30个车身)。
然而问题依旧:这些精心打造的车身,究竟会赢得市场青睐,还是终将堆积在伏尔加汽车的仓库中蒙尘?

总结:
这场“心酸”的产业困局,本质上是传统制造思维与智能出行需求的代际冲突。当韩国车企用L2级自动驾驶征服市场时,拉达仍在用5速手动变速箱考验消费者的耐心。Iskra发布会现场的55周年香槟塔,与社交平台上“我们要全景天窗”的百万级声量,构成了数字化时代最残酷的对比——历史情怀终究敌不过科技代差。或许只有当俄罗斯工程师真正读懂年轻消费者中控屏里的期待,才能终结这场“本国车越造越心酸,消费者越等越焦灼”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