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的一天,酒泉寒风萧瑟。
一位老人独自踏着泥泞的道路,步履蹒跚走来。
寒冷的天气,似乎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决心。
他满头白发,面容苍老。
但眼神依旧炯炯有神。
拄着根手杖,缓缓走入村子。
老人径直来到村委会门前,对着工作人员说:
“同志,我当过四川苏维埃主席。”

工作人员一怔,难以置信地上下打量着这个衣衫破旧的老人。
“真是那样的大官,现在早就该在北京,过上优渥生活了啊。”
他半开玩笑地说。
老人神情黯然,用颤抖的声音说:
“同志,我对天发誓,我没有撒谎!”
工作人员面露难色,显然还是将信将疑。
老人无奈地叹了口气,转身摇摇晃晃地向家的方向走去。
每走一步,他都得竭尽全力,生怕一个不慎就跌倒在地。
巴山腹地长大熊国炳,自小在偏僻巴山腹地长大。
父母都是贫苦农民,靠天吃饭,用双手为生。
穷人家的孩子没有太多玩乐时光,小小年纪就得上山砍柴、放羊。
即便如此艰苦,家里依旧贫困潦倒,勉强温饱已是奢望。
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熊国炳和弟弟妹妹们总是挨饿。
小小年纪就两腮凹陷,皮包骨头。
转眼多年过去,熊国炳早已是个高大威猛的青年了。
他独自前来打猎。
希望能捕获些野味,为家里添口粮。
在昏暗的林间,忽然传来野兽的吼叫声。
紧接着是沙沙作响的树枝声,显然有只猛兽在接近。
很快,他就发现了那头猛虎的踪迹。
经过一番殊死搏斗,熊国炳终于将其击毙。
当他捧着那头重达百来斤的老虎归来时,乡亲们无不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从此,尽人皆称他为“巴山勇士”!
自那以后,熊国炳的大名便传遍了整个大巴山区,人们闻之无不心生敬畏。
沉甸甸的责任之后,红四方面军开到了通江。
随即便开展了剿匪肃反、分田夺地。

熊国炳立刻卷起裤腿,扛起锄头就加入。
很快,就被推选为竹峪乡的赤卫军队长和乡苏维埃主席。
成为一方红色革命政权的当家人。
1933年2月,28岁的熊国炳,就被任命为川陕革命根据地最高领导机构——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主席。

他从一个贫苦出身的农民,一步步成长为领导全川陕革命斗争的领袖人物。
这对熊国炳来说。
既是莫大的荣誉,也是沉甸甸的责任。
尽管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已经被初步击退。
但川陕边区的群众,生活还是异常艰难。
那些曾倾家荡产,逃离家园的贫苦农民。
如今才刚刚回到自己的村子,他们的房屋被烧毁,农田被毁。
一无所有,根本无力再重新开垦耕种。
更有一些年老体弱的无依无靠的人家,连一口干粮都没有,眼看就要饿死在炕桌之上。
熊国炳坐立不安。
他深知只有确保群众温饱,革命才能站稳脚跟。

他亲自下乡,组织劳动力帮助那些无力耕种的困难户们收割庄稼。
并调集军民的耕牛、农具、种子,亲自带头组建起代耕队和割谷队。
有时太阳一出来。
他就披上补丁补丁的旧衣服,和大家一起在地里干活。
在他的感染和带动下,群众的热情被彻底点燃。
无论男女老少,都卷起裤腿和泥土下地。
你争我斗、你追我赶,一时间到处都是热火朝天!

主席对此非常赞赏,表扬:
“川陕边区的农业收成良好”。
身陷重围,四面伏兵1935年,西北大漠,流沙飞扬。
一支行装整齐的红军队伍。
正在这片凄凉的地上,向前艰难跋涉。
他们就是在敌人的围攻下,不得不临时放弃川陕革命根据地,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熊国炳望着远方的地平线。
眼神凝重,而忧伤。
几个月前,那里还是一片绿洲,到处是红旗飘扬的革命根据地。
可是现在,那里只剩下一片狼藉和炮火硝烟。
敌人在红军撤离后,立刻展开了疯狂的报复行动。
长子熊光辉,次子熊光亮,被敌人枪毙。
妻子赵紫香在逃亡时虽侥幸逃过了魔爪,却也最终因漂泊流离,被活活饿死在了路上。
而父母,也遭到了敌人的毒打虐待。
一家老小,曾经是川陕苏区一手缔造的功臣。
如今却遭此横祸,熊国炳痛彻心扉。
他咬牙切齿,誓要为家人报这血海深仇。
可是此时,他们正身陷重围,四面伏兵,前途未卜。
只要活下去,就还有希望!1937年1月,高台失守后。
蒋介石集结重兵,对西路军后勤部队驻守的临泽城展开了疯狂围攻。
城内,熊国炳和红9军将士们坚守阵地。
与敌人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拼杀。
到了23日夜里,在红9军的接应下,熊国炳向位于倪家营的30军靠拢。

一支人马,就这样隐没在冰天雪地之中。
默默前行。
行至一处名为三里沙嘴子的地方时,突然遭遇一股敌人的骑兵。
瞬间,枪林弹雨密集而来。
他奋力驰骋战马,在枪林弹雨中指挥部队,却也难免受了惊吓。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熊国炳胯下的战马中弹倒地。
他被狠狠甩出老远,摔进了一处雪坑之中。
严寒彷如一把锐利的刀,割肉剜骨般刺痛他的四肢。
双腿很快就失去了知觉,被冻得几近麻木。
熊国炳浑身是血,伤痕累累,昏迷不醒。
在这种恶劣环境下,他随时都可能牺牲。
片刻后,一阵猛烈的冷风将他吹醒。
于是,熊国炳咬牙坚持,用仅存的一点力气支撑着身体,拖动那双失去知觉的双腿,一点点向前爬行。
只要活下去,就还有希望!
突然,数十名搜山的敌人骑兵出现在视野中。
看到一个半死不活的人影,在雪地里拖曳着行走,他们快马加鞭地冲了上来。
熊国炳已失去了行动能力,瘫软在雪地里一动不动。
骑兵们走近一看,只见他衣衫褴褛,双脚冻伤,估计不是什么重要人物。
就把他丢在不远处的一处裕固族人家里。
人可怜这个被俘的红军。
在敌人离开后,便悄悄将熊国炳放了出去。
熊国炳弓着身子,拖着冻伤的双腿,在茫茫雪地上艰难前行。
一路上,他都没有找到任何战友的踪迹。
终于,在不知走了多远的路程后,熊国炳实在走不动了。
只好找了一处荒僻的小屋暂作歇脚。
等他缓过气来,猛然发现这里的风声没有那么紧迫。
于是壮起胆子四下打听,才知道已经走到了遥远的酒泉。
革命初心不变由于交通闭塞。
这里的人们对局势一无所知,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熊国炳,虽然身无分文。
但也得以在这里,藏身躲过一劫。
他开始在酒泉打起了短工,靠着体力活维持微薄的生计。
在危险稍缓时,便继续向西方打听红军的行踪。
可惜,由于种种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他再也没能找到革命战友的踪迹。
就这样,熊国炳一个人在酒泉度过了十几个寒暑。
直到1949年10月。
这里终于迎来了解放的曙光。
一支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开进酒泉,举起了映红的旗帜。
看到这熟悉的画面,已经两鬓斑白的熊国炳热泪盈眶,肠子都快被搅旋了。
往日的激情,再次燃烧起来。
可是旋即,他的热情又如一阵风般冷却了下来。
毕竟时光荏苒,他已经年过半百,回到部队去,恐怕早就没有人认得他了。
要知道当年他在打游击时,头发还是一绺绺的黑毛。
现在满头苍白,老态龙钟。

他觉得活下来,就已经是最大的幸运了。
何必再强嘴硬舌地重提往事呢?
直到很多年后,老革命同志徐向前、李先念他们才无意中得知了熊国炳的下落和遭遇。
太阳西斜,黄昏渐浓。
熊国炳拄着拐杖,慢慢走回家中。
他打开那个陈年的柜橱。
从里面小心翼翼地,取出一面陈旧的红旗,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
那是他革命战斗的见证,也是一路走来的唯一依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