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出现应用题,第一波掉队的孩子就此产生,典型的表现就是读不懂应用题,无法将应用题的内容,转化为等式进行解答,或者很容易理解错题意,从而出现列式错误。
在很多人认知中,这是孩子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欠缺,但这些孩子在语文阅读上,往往表现的不差,欠缺的是将文字中的关系,理解为数字关系的能力,理科思维能力的缺乏才是关键。

小学的运用题,可以看作最早的函数思维,虽然没有出现函数的概念,甚至没有方程的概念。在方程出现以前,解决应用题的难度更大,也很锻炼思维能力,而之所以不直接让孩子学习方程,就是去方程后,锻炼孩子形成建立数与数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阶段应用题其实种类并不多,有难度也就集中于路程问题,生产问题,车程问题等,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其实并不难以理解,也不至于读不懂题目,理解错题意本身,就是没有建立正确的关系式。
在以前小学三四年级,学生之间就已经形成明显的成绩分化,但现在的分化已经已经被淡化,并不是现在的孩子都更聪明,而是现在普遍的培训,使得并不能根据题意推理出关系式的孩子,通过重复训练绕开了这个思维点。

虽然他么可以获得高分,但源自于题型的训练,这使得他们在进入初二函数知识,缺乏建立关系式的能力的不足,开始集中显现。看似是函数概念不理解,其本质仍然是逻辑思维能力缺乏。
即使到高中,一旦理科出现较大阅读量的题目,其难度就会明显提升,尤其是数学和物理,高中生并不存在读不懂题目的问题,同样是将文字解析成关系式的难度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