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联合创始人李平与妻子廖梅向复旦大学一次性捐赠10亿元的消息,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公众惊叹于这笔巨额捐赠的“豪气”,却也忍不住追问:为何偏偏是这对夫妇?为何偏偏是复旦大学?更耐人寻味的是,李平刚刚卸下宁德时代实际控制人的身份,转身便以个人名义完成如此大手笔的捐赠。
李平与廖梅的故事,始于复旦校园。1985年,李平考入复旦大学材料系高分子专业,而廖梅则在次年进入历史学系。两人在学生会的工作中相遇——李平负责社团管理,廖梅则主导校园广播活动。他们的结合,仿佛预示着一种跨界融合的可能:一个投身商海,成为全球动力电池巨头的掌舵者之一;一个深耕学术,成为历史学家朱维铮教授的第一位博士弟子。这样的“商业+人文”组合,在捐赠选择上却出人意料地聚焦于自然科学领域。廖梅曾坦言,他们想支持“需要耗费漫长岁月、承担高风险却能产生深远影响”的项目。这种“反直觉”的捐赠方向,却也透露出两人对基础科学“慢价值”的笃定。
然而,争议的种子早已埋下。李平作为宁德时代副董事长,尽管个人财富高达520亿元,但宁德时代2024年的营收同比下降9.7%,这一数据与捐赠的“豪掷”形成鲜明对比。有人质疑:在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如此高调捐赠是否是对股东利益的“背离”?更耐人寻味的是,就在捐赠前两个月,李平与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正式解除一致行动人关系,彻底退出公司实际控制层。
面对争议,李平夫妇的选择显得尤为“固执”。他们力主成立的“学敏高等研究院”,直接瞄准了科研领域最尖锐的痛点——短期功利主义。按照规划,研究院将招募全球顶尖的“90后”“95后”青年科学家,提供长达20年的稳定支持,鼓励他们从事“高风险、高价值”的颠覆性研究。这种“不计短期产出”的模式,在当下“论文至上”的学术生态中堪称异类。有声音认为,这不过是富豪的“理想主义实验”,但廖梅的反驳直指核心:“中国已到了为全人类基础科学作贡献的阶段。”
这场捐赠的独特性,还体现在它对“校友捐赠”传统模式的突破。不同于多数企业家对母校的硬件捐赠或奖学金设立,李平夫妇的10亿元完全投向“看不见”的科研土壤。研究院名称“学敏”二字,取自“治学之道”与“勤勉敏锐”的双重寓意,暗含对学术纯粹性的坚守。这种选择,与其说是回馈母校,不如说是在商业成功之后,试图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国家科技战略——毕竟,李平深耕的新能源产业,其底层突破正依赖于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积累。
但争议并未停歇。当公众为“10亿”这个数字惊叹时,少有人注意到,这笔捐赠约占李平当年从宁德时代所获分红的86%。换言之,他几乎将一年的股权收益尽数投入科研。这种“倾囊而出”的姿态,与其说是“慈善”,更像是一种“孤注一掷”的信念表达。而廖梅作为历史学者,对“长期主义”的深刻认知,或许正是这种信念的源头。她在采访中反复强调:“真正重要的研究,往往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接力。”
最新动向显示,学敏高等研究院已启动全球招募,首批科学家名单或将包含数位诺贝尔奖得主弟子。这种“掐尖”策略,再次引发讨论:在高端科研人才争夺白热化的今天,用巨额资金吸引青年才俊是否公平?但研究院负责人直言:“我们要找的是敢想敢闯的‘科学疯子’,不是按部就班的‘论文机器’。”这种近乎偏执的人才观,恰恰与李平夫妇的跨界背景一脉相承——商业需要冒险,学术何尝不是?
回望整场捐赠,最动人的或许不是数字的震撼,而是两个复旦人在人生下半场对“初心”的回归。李平从学生会干部到商界巨擘,廖梅从历史学者到捐赠策划者,他们的路径看似南辕北辙,却在某个节点因“改变科研生态”的执念再度交汇。这种执念,既是对母校的反哺,更是对自身价值的一次重新定义。正如研究院命名所暗示的:学术需要“敏于行”,更需要“敢于慢”。当商业的快节奏与学术的深沉淀碰撞,或许终将证明——真正的突破,从来不属于急于求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