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四月四日(公元 200 年 5 月 5 日),江东之主孙策遇刺,壮志未酬身先死,年仅 26 岁。临终前,他向弟弟孙权交代“举贤任能,保江东,我不如卿”,定下守城江东的策略。
《三国演义》中孙策“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遗言虽非正史记载,却也恰当点明了二人的关键作用。周瑜出身世家,堂祖父周景和周忠曾任汉朝太尉,父亲周异担任过洛阳县令。他与孙策关系匪浅,年少时便邀孙策一家同住,情同手足。24 岁时,周瑜拒绝袁术招揽,投身孙策,共同开启江业。
世家子弟
周瑜,这位活跃于汉末三国风云变幻之际的人物,在大众的视野里,却始终像是罩着一层薄纱,透着几分陌生感。数百年来,在《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下,他仿佛一直被困于诸葛亮的光环阴影之中。“三气周瑜”的故事脍炙人口,成为了街头巷尾津津乐道的话题,可这终究不过是小说家为了突出蜀汉主角而进行的艺术创作。
自孙策凭借非凡的武略与胆气开创江东基业起,直至三国最终归晋,东吴政权屹立于江南之地长达八十个春秋。其间,江东地区可谓是人才荟萃,如繁星般闪耀在历史的天空。而周瑜,则恰似那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流星。尽管他在历史的舞台上停留的时间不长,但其光芒却异常夺目,刹那间照亮了东汉末年那原本混沌黯淡的苍穹,在历史的长河中镌刻下了深刻且独特的印记,引得后世之人不断探寻其真实而辉煌的人生轨迹。

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人,他的堂祖父周景、周景的儿子周忠,都做过汉朝的太尉。周瑜的父亲周异,当过洛阳县令。
周瑜与孙策无比投缘,甚至邀请孙策一家住进自己家大院里,两人彼此“升堂拜母”,亲密无间。瑜策之交并非面子虚情,一定程度上也跨越身份,打破世俗陈规。周瑜弱冠之年,正逢孙策渡江立业,他义无反顾率丹阳之兵以援知己。24岁那年,周瑜拒绝了袁术的招揽,奔赴江东来到孙策身边,与他一同开疆拓土。
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因谓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杨。”瑜还。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
三国志吴书九 裴松之注引谢承《后汉书》
《江表传》曰:坚为朱俊所表,为佐军,留家著寿春。策年十余岁,已交结知名,声誉发闻。有周瑜者,与策同年,亦英达夙成,闻策声(问)〔闻〕,自舒来造焉。便推结分好,义同断金,劝策徙居舒,策从之。
三国志 吴书一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周瑜时代
孙策的突然离世让江东陷入困境,内部孙暠谋逆、李术反叛,局势岌岌可危。周瑜迅速赶回奔丧,担任中护军,与张昭辅佐孙权,扛起稳定江东的重担。从建安五年到建安十三年,周瑜成为江东的核心人物,推动集团意识转变,为赤壁之战和江东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
三国志 吴书一
起初,孙策本想袭许迎汉帝,却因意外未能如愿。他的死使得江东集团的战略方向出现分歧,周瑜、鲁肃倡导的江东帝业论逐渐兴起。鲁肃与孙权的《榻上论》明确提出“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确立了在江东建立帝业的目标。
遥溯往昔,江东之地便已有楚国成就霸业之范例在前。彼时楚国初封于荆山之畔,其封邑狭小,方圆尚不足百里。然其后续通过广纳天下贤才,积极向外开疆扩土,逐步发展壮大,终得以掌控荆、扬二州之广袤地域,国祚延续长达九百年之久,于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及于当下,孙权承继其父亲与兄长拼搏所遗留之雄厚基业,所统辖之地囊括六郡之众,麾下兵卒精锐,粮草储备丰盈,各级将领与士卒皆忠心耿耿、奋勇效命。与此同时,境内物资丰饶,民生安乐,百姓安居乐业,人心所向稳定且凝聚。
尤为关键者,江东所拥有之水军力量极为强劲,战船扬帆起航,借水路之便,清晨出发傍晚即可抵达千里之外,行动迅速高效。且士卒受此地尚武风气熏陶,作战勇猛无畏,士气高昂,所到之处皆能克敌制胜,故而在军事方面全然无需担忧,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实乃成就大业之根基所在。
周瑜认为,江东既然有如此好的基础,没有必要向曹操派遣人质表示臣服。更何况人质一入,就等于承认了与曹操的首尾关系,一旦强化这层关系,曹操再发诏命让主公北上,则不得不从,只能处处受制于人。
对于孙权来说,周瑜、鲁肃的帝业之路显然更具有吸引力,但要实现这一宏图,就必须拿下荆州。中原战乱之际,刘表治下之荆州保持着和平与繁荣,实力不可小觑。江东集团想要进取荆州,第一步就是击破宿敌黄祖,打开荆州门户。自建安十一年 (206)起,江东与黄祖的战争再度重启,周瑜先率部讨伐麻、保二屯,阵斩敌军主将,俘虏敌军万余人。而后黄祖派部将邓龙率兵进入柴桑县,周瑜发兵征伐,一战而胜,活捉邓龙押送吴郡。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荆州,江东震动,主和派占上风。周瑜远在鄱阳湖练兵,却坚定主战。孙权经诸葛亮劝说已有抗曹之意,但内部意见不一。鲁肃建议召回周瑜,周瑜赶回柴桑后,直言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坚定了孙权的抗曹决心,江东自此进入周瑜时代。
周瑜洞察曹军弱点:曹操取荆州过快,统治不稳;北土未安,有马超、韩遂后患;曹军不习水战;寒冬远征,水土不服易生病。他力主先发制人,与程普各领精兵,联合刘备军逆江而上,在赤壁与曹军相遇。采纳黄盖火攻计,大破曹军,成就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辉煌,奠定三国鼎立基础。
权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及会罢之夜,瑜请见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文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快,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
三国志 吴书九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战机稍纵即逝,周瑜与程普分别任左都督、右都督,各领一万五千精兵,与刘备军一同逆江而上,深入荆州境内寻找曹军主力,终于在长江赤壁 (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与曹军相遇,周瑜采纳黄盖提出的火攻之计,放火焚烧曹军战船,大破曹操,成就了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足以名留青史的著名战役。
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拜武锋中郎将。
三国志 吴书十

周瑜与江东诸将商议攻打南郡之策
蒋萍、赵晋绘《三国演义连环画·取南郡》
围攻南郡是赤壁之战的最后一个阶段,周瑜率兵渡江围攻江陵,刘备也派兵进攻江陵,关羽自汉水出击,双方相持近一年。
赤壁之战的最后一个阶段相当漫长,周瑜率兵渡江围攻江陵,刘备也派兵进攻江陵,关羽自汉水出击,双方相持近一年,最终曹仁担心退路被孙刘联军切断,于建安十四年 (209)底放弃江陵,仓皇北窜,至此战役才算画上句号。
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三国志 蜀书二
曹仁退兵后,孙权以周瑜为南郡太守,驻防江陵,与此同时,盟军刘备也分享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果实,刘备表刘琦为荆州牧,随后又迅速收服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荆州风云再起,新的挑战随之而来。
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
三国志 蜀书二
伟业未竞
赤壁之战后,曹、刘、孙三方势力在荆州角逐。周瑜任南郡太守,欲以江陵为根基扩大影响力,但刘备在荆州发展迅速,对周瑜构成挑战。周瑜提出软禁刘备的计划,遭鲁肃反对,孙权因担心联盟破裂未采纳。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三国志 吴书十
建安十五年,周瑜制定宏伟计划:与孙瑜入蜀取益州,联合西凉马超,再与孙权攻打襄阳北伐。然而,天妒英才,周瑜在回江陵途中于巴邱病逝,年仅 36 岁,江东跨有荆益、北伐一统的霸业就此中断。
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䠞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众事费度,一为供给。后著令曰:“故将军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问。
三国志 吴书十
风云散聚
周瑜之死对孙权打击重大,但他对江东和汉末格局的影响深远。赤壁之战改变历史走向,孙权后来据有荆州时,对陆逊感慨“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孙权称帝后也感叹“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周瑜宛如一颗流星划过东汉末年的天空,虽生命短暂,却光芒万丈,其传奇事迹为后世传颂,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

当孙权加冕登基,成为东吴大帝时,忆及周瑜,同样感慨万分:“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周瑜去世872年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泛舟游于黄州城外长江之上,见大江浪滔滔,东风染尽半壁胭脂色,遥想赤壁烽火中的周郎英姿,遂提笔而书,写下千古名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来源:海绵宝宝和多啦A梦。版权属于原作者,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