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武侠小说还是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六扇门”这个神秘的组织。
今天我们来一探究竟,“六扇门”究竟神秘在哪里?

01
—
基本含义
“六扇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特定的指代。
明、清:
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元:
大宗正府、刑部、宣政院;
唐、宋:
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汉:
廷尉、御史中丞、司隶校尉。
总而言之,“六扇门”是三法司衙门的合称,相当于咱们今天的公检法。

02
—
名称由来
在中国古代,称政权机构的办事场所,也就是官署为“衙门”。
这就涉及到建筑学的知识了,古代衙门的主体建筑通常座北朝南,主要建筑沿中轴线排列,从南向北依次为照壁、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

大门也称“头门”,“头门”并非普通门洞,而是一座带有屋顶的建筑物。
这种屋宇式大门是中国建筑的一大显著特点,其形制受到法律与礼制的严格约束:
无论州县规模大小,大门皆只能为三开间,即:
两根柱子之间的横向空间为一间,一间对应两扇门,四根柱子构成三间,总计六扇门,故而得名 “六扇门”。

03
—
民间传说
在民间传说中,“六扇门” 乃是捕快体系中的特殊旁支。
他们通常接手江湖帮派争斗以及长期为官府通缉的要犯,并且与各大门派有着相当深厚的交情。
在朝廷与江湖之中,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唐贞观年间,刑部为彻底解决隋末农民起义的残余势力以及各地绿林豪强,特意建立了 “六扇门” 秘密训练基地,训练那些新锐少年,并命名为 “鹰犬”。
这也是“鹰犬”一词的最初来源。

明朝万历年间,也存在类似的神秘组织, “六扇门” 在查办魏忠贤的斗争中表现很出色,但是也随着明朝的灭亡而最终消失。

“六扇门” 的人因其独特的社会地位与工作内容,使得其办案风格充满神秘性。
他们一方面作为朝廷之官,需接受正统朝廷制度的约束;另一方面又要直接与黑道的江湖人士打交道,故而必须熟悉江湖规矩。
正因为如此,他们进可入衙门,出可入江湖,既是衙门中的江湖人物,又是江湖中的衙门掌门,在江湖上拥有极大的权力。
说白了,黑白两道通吃!

04
—
进出规矩
进入 “大门”,沿着中轴线上砖铺的甬道前行,绕过屏墙,便来到第二道大门 “仪门”。
此门之所以被称为 “仪门”,是因为进入此门之人应当仪表堂堂,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规矩。
中间这两扇门只有大老爷和贵客到来时,或者审理重大案件时方可通行,平时不开。
东边的两扇门,又称“人门”或“生门”,平日里是各种闲散杂人办差来回走动的通道。
西边的这两扇门,又称“鬼门”或“死门”,通常只有犯人才能通过。
可见,为官和犯案中间就隔着一扇门!

05
—
以史为鉴
现如今,我们依然能够从现代机构中看到过去机构的影子,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在历朝历代的衙门中当差,成佛成魔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心若偏一分,便会沦为魔;心若正一寸,则可成为佛。
为官者当以公正之心行使权力,坚守道德底线,才能在仕途上走得更远,成为百姓敬仰的好官!

写到这儿,特别想写上这段话,和您共勉: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来源:穿越的师爷。版权属于原作者,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