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我以为“朋友多就是福气”,以为热闹才代表活得精彩。
可慢慢地,我发现:不是所有的关系都值得留,也不是每一次联系都代表真心。尤其到了这个阶段,我更懂得了——越是想过好自己的生活,越需要“断舍离”那些无效社交。

曾经的我,有点“人好”,别人说一起吃饭我就答应,群里谁发消息都第一时间回,仿佛不回应就不合群。
但久而久之,我发现这种“维持”很累。自己其实并不想去应酬,聊天也多是泛泛而谈,回到家只觉得虚耗时间和情绪。
后来我慢慢学会了:
对不熟的邀请礼貌拒绝;对不合适的朋友圈选择静音;对“熟悉但早已没话说”的关系,逐渐淡出。并不是我变冷漠了,而是开始珍惜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留给真正重要的人。

有一位老友,我们几年不常见,但每逢生日、重要日子,她都会记得发来一句问候;偶尔聚一次,也依然熟悉得像昨天才见。
我们不需要日日打卡,而是彼此之间保有温度,也尊重生活的节奏。
到了一定年纪,才会明白:
真正的关系,不在于频繁互动,而在于相处不累、心里有你。

过去参加聚会,明明话不投机,却还要勉强笑着陪着,心里却早已疲惫。
后来我慢慢明白:合群不是生存的必需,舒适才是。
我开始把“没空”说出口,把“我不想去”说得自然,也开始明白:
有些饭局,能不去最好不去;有些话题,不回应就是最好的回应;有些人,礼貌点头就好,没必要深交。人到中年,最宝贵的不是交际圈,而是精神自由。

我们不再是那个需要“讨好型人格”才能立足的年轻人了。现在的我们,更明白:
关系是互相滋养的,不是单方面付出;舒服的朋友,在你沉默时也不责怪,在你疏远时也理解;你可以不解释,不赔笑,只做自己。放下那些“若即若离”的关系,留下一两个能深谈的人,也是一种收获。

随着我把生活过得越来越简朴,穿衣变简单、饮食变简单,连人际也自然筛选了一轮。
最明显的是,内心变得安静了。没有了“怕得罪人”的焦虑,没有了“必须出席”的心理负担,也不再为“谁没点赞我”的小事介怀。
我终于明白:
真正的关系,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

每一次断舍离,都是一次重整生活的机会。人际关系也是如此——不必追求“谁都喜欢你”,只要你喜欢现在的自己。
与其勉强维持,不如轻轻放手。有些人留不住,就顺其自然;有些人无需解释,懂你就好。
当你开始只和让你舒服的人来往,生活就会轻盈许多,那才是真正的自在。
下一篇预告:
《一日三餐四季,是我最简单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