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博物院(新馆)5月动工郑国渠渠首遗址区已对外开放

陕西杂谈 2025-04-23 09:14:24

4月22日10时,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系列新闻发布会,咸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冷劲松,咸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李俊英,咸阳市科技局局长杨冲锋,咸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君宇出席,以“深化开展‘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八场硬仗’,奋力迈出咸阳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更大步伐”为题目,介绍了有关情况。

投资90亿元杨家坪煤矿6月将动工

乾县一汉服民企实现产值5.1亿元

2024年,咸阳市经济总量迈上3000亿的新台阶,增速达到6.5%。今年一季度,咸阳延续稳中向好的态势,生产总值增长6.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均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顺利实现了“开门稳”“开门红”。

咸阳北部(北五县)煤炭储量超过110亿吨,咸阳推动能化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特别是去年投资33亿元的世界首个660兆瓦超超临界CFB示范项目投产运行,投资90亿元的杨家坪煤矿今年6月正式动工。咸阳(彬州)高端能化园区已经落户精细化工企业30余家,90%以上是高新技术企业,今年园区产值将突破百亿。纺织也是咸阳的一个传统产业,支持咸纺集团深化国企改革,支持民营纺织企业创新发展,乾县一家民企抓住“汉服热”机遇,去年生产汉服213万件,实现产值5.1亿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探索出一条转型发展之路。

2024年交大创新港咸阳新区正式落户咸阳高新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西安交大在咸阳共建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连续两年位居软科中国理工类高职院校首位,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抓住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建成投用的机遇,推动咸阳经开区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融合发展,共同打造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粮食总产实现“二十一连丰”

全国每十个苹果就有一个产自咸阳

2024年,咸阳市粮食总产超过185万吨,实现“二十一连丰”。水果产量超过550万吨、居全省第一,其中,苹果占八成以上。全国每十个苹果,就有一个产自咸阳,“咸阳马栏红”苹果位列全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的第4位,瑞雪、秦脆、华硕等新优品种远销世界各地。蔬菜产量达到388万吨,设施蔬菜面积41万亩、产量141万吨,均排在全省第一。泾阳是陕西西红柿第一县,普罗旺斯西红柿深受消费者青睐。羊乳也是咸阳农业的一个特色产业,这几年推行“产、加、销”融合发展,奶山羊存栏量超过70万只,年产羊奶量近16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亿元。“土特产”也可以成为“大产业”。咸阳茯茶制作技艺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技艺,提升标准化、智能化生产水平,目前产量接近6000吨,综合产值超过10亿元。规模化、多元化发展的农业,为食品加工业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原材料资源,益海嘉里、双汇、伊利、金沙河等知名企业先后落户咸阳,咸阳自身也培育出红星软香酥、心特软、子祺等本土优质食品加工企业。

郑国渠渠首遗址区已对外开放

茂陵正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咸阳深入挖掘郑国渠“天下第一渠”的文化内涵,渠首遗址区已正式对外开放。谋划实施秦直道遗址保护利用工程,不断擦亮秦文化标识。开展汉唐帝陵保护专项行动,乾陵去年成功创建5A级景区,茂陵正在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距茂陵9公里,备受关注的咸阳博物院(新馆)5月份动工建设,将全面展示咸阳深厚的历史文化。

咸阳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袁家村是全国乡村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是一个关中小村落,每年游客接近千万人次,五一、春节等节假日每天游客近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每年超过12亿元,是乡村振兴的奇迹。除了袁家村之外,还有马嵬驿、龙泉公社等一批乡村旅游体验地。

咸阳有优质的生态资源。咸阳北山最高海拔1800多米,气候凉爽、绿树成林,是“天然氧吧”,秦代的林光宫、汉代的甘泉宫均坐落于此。盛夏酷暑,从都市圈出发,踩一脚油门,一个小时就能到北山,开启避暑休闲之旅。修建在泾河上游的东庄水利枢纽工程今年11月将开始蓄水,总库容32.76亿立方米、水域面积7.3万亩、回水长度97公里,被称为陕西的“小三峡”,蓄水完成之后,对周边区域小气候将产生影响。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任婷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0 阅读:3

陕西杂谈

简介:说说陕西文化、历史、娱乐圈的事 谝文化栏目的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