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甲儒当面问人贩子:你看着我爷爷哭死,凭什么不判死刑?

艾克克灵感记事本 2025-04-03 02:28:40
一、那个突然停电的夜晚

2006年12月3日凌晨,

山东泰安后于村突然漆黑一片。

四个黑影翻进姜家院子,

钢筋抵住奶奶胸口:

“动一下就捅死你!”

老人以为遇上劫匪,

却眼睁睁看着8个月大的孙子

姜甲儒被裹进被子带走。

直到天亮才发现,

带路的“内鬼”竟是住在

500米外的邻居。

这场拐卖的特殊性让人脊背发凉:

人贩子不是偷偷摸摸,

而是暴力入室抢孩子。

爷爷因此郁郁而终,

奶奶哭到眼睛模糊,

父母跑遍30多个城市——

直到2024年,人脸识别技术

才让18岁的姜甲儒从河北邯郸

回到山东。

二、法庭上的灵魂拷问

2025年4月2日,

泰安中院门口,

姜甲儒扶着71岁的奶奶走向法庭。

老人盯着被告席上的邻居袁某某,

声音发抖:“必须判死刑!”

庭上,刚成年的姜甲儒第一次质问:

“为什么选我家?”

四个被告中,曾某某、吕某某

都有盗窃、强奸前科。

买家住在离案发地仅75公里的村子,

姜甲儒在那里被绳子捆着睡觉,

15岁前只知道家和学校两点一线。

母亲乔守芬说:

“600万赔偿换不回亲情,

我们只要公道。”

三、死刑到底该不该判?

姜家人的诉求引发全网大讨论。

《刑法》240条规定,

拐卖儿童最高可判死刑,

但必须满足“情节特别严重”。

入室抢劫、暴力威胁

算不算“特别严重”?

法律专家分成了两派:

反对派:“如果人贩子知道自己必死, 可能伤害孩子或暴力拒捕。”

支持派:“拐卖本质是谋财, 死刑才能震慑犯罪。”

更扎心的是买家问题。

2015年前,法律对“没虐待孩子”的买家

几乎不追责。现在虽然改了法律,

但姜甲儒的买家至今没被起诉。

网友炸锅:“没有买孩子的,

哪来卖孩子的?”

四、被偷走的人生怎么补?

姜甲儒回家后,

和亲生父母相处得像陌生人。

母亲发现,他在买家那里

只是个“传宗工具”,

平时由捡破烂的老人照看。

直到考上大学,

他才慢慢打开心扉:

“一个从小没被爱过的人,

怎么相信突然出现的亲情?”

而最让姜家心寒的,

是熟人的背叛。邻居袁某某作案后,

还常来姜家串门喝茶。父亲回忆:

“我喊了他30年叔,

他看着我找孩子,

还能装没事人。”

这种“身边人作案”,

成了压垮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五、全网都在关注这场审判

开庭当天,另一个被拐女孩杨妞花

特意赶到现场。她曾推动余华英案

(拐卖17个孩子)的主犯被判死刑,

还教姜甲儒怎么在法庭上说话:

“重点强调入室抢劫,

这是加重量刑的关键。”

科技也让寻亲不再绝望。

2024年警方通过人脸比对

找到姜甲儒时,

他正在备战高考,

床头贴着“一定要上大学”。

而公安部“团圆系统”

已经帮3500多个家庭团圆,

光是2024年就破了

550多起拐卖案。

六、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个结果?

当姜甲儒在法庭上直视人贩子时,

他不仅是为自家发声,

更是替全国还没找到孩子的家庭

喊出心声。这场审判的意义远超个案:

对罪犯:震慑“暴力抢孩子”的极端恶行

对家庭:修补被撕裂的信任与安全感

对社会:传递“作恶必严惩”的信念

代理律师说得好:

“让孩子出庭指认,

是对心理创伤的治愈。”

而奶奶张淑芬的愿望

朴素得让人泪目:

“我想亲眼看到他们偿命,

让老伴在地下能闭眼。”

最后的话

姜甲儒案终会宣判,

但留下的思考不会停止:

为什么买家总能“隐身”? 法律能不能堵住漏洞?

农村地区如何防范熟人作案?

科技能快速找到孩子, 但心理创伤需要多少年修复?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仍有

数万家庭因拐卖破碎,

重大案件侦破成本高达百万。

姜家用18年血泪证明:

有些伤害无法用钱弥补,

但正义的答案,

必须让所有人看见。

0 阅读:0

艾克克灵感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