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格力突然甩出一张“王炸”——宣称自家电饭煲盲测击败日本大牌。
可当网友追问“谁做的测试”时,格力却沉默了。

有人扒出所谓“盲测”是九年前的老视频翻新,现场31位测评人里有多少是自家员工?没人说得清。
参数倒是给得漂亮:“蝶形内胆”“分控加热”听着挺高科技,但用户买回家才发现,同一锅米饭有人夸“粒粒分明”,有人骂“夹生硌牙”。
更绝的是格力自曝研发煮废了4吨米,结果环保组织先炸了锅:“贫困山区多少人吃不上饭,你们拿大米搞行为艺术?”

这事儿的起点像部爽文。2016年,董明珠看到中国人去日本抢电饭煲,当场拍桌子:“必须造出更好的!”
九年过去,格力的电饭煲定价1980元,比日本同款贵出五百块。网友冷笑:“贵出的部分算不算‘爱国附加费’?”
但更深的疑问藏在财报里。格力收购的新能源公司连亏三年,2024年单季度就亏掉132亿。
反观电饭煲所在的“健康家电”业务,利润率高得吓人。业内人士捅破窗户纸:“空调卖不动了,总得找个新故事救场。”

支持者把“4吨米实验”捧成工匠精神,反对者直接掀桌子:“实验室数据和厨房实战是两码事!”京东上搜2000元价位电饭煲,销量前十名日本占了六个。
有位程序员晒出测试仪数据:“日本锅功率1800瓦,格力才1200瓦,这叫超越?”
董明珠的个人招牌也成了双刃剑。现在满大街“董明珠健康家”门店,商标注册信息显示她名字和格力深度绑定。
年轻人刷着抖音吐槽:“我妈非买这个锅,就因为董阿姨上过新闻联播。”

拆开中日电饭煲对比更扎心。日本二十年前就搞出真空浸泡技术,米饭吸水率超90%。国产厂商还在宣传“柴火饭模式”,其实就是加压蒸汽的老把戏。
某测评博主直播拆机:“日本内胆镀八层合金,格力只有五层,这差距不是煮几吨米能追上的。”
其他国产品牌也没闲着。美的靠“降糖电饭煲”年卖80万台,九阳推出可拆洗内胆解决卫生痛点。反观格力,研发投入占比不到3%,广告费倒是砸得震天响。

当老一辈还在为“民族品牌”热血沸腾时,90后已经学会用科学武装厨房。小红书上,“电饭煲测评”的热门词是“涂层检测”“热效率换算”,有人甚至自费送检重金属含量。
这种代沟在家庭群聊里爆发。父母转发《格力电饭煲为国争光》的文章,儿女甩过去知乎热帖《十大鸡肋小家电避坑指南》。一位消费者留言说得实在:“我花两千块是为了一口好饭,不是给企业家的梦想买单。”

4吨大米的豪赌背后,藏着中国制造的尴尬:我们擅长把故事讲得热血沸腾,却常在产品细节上露怯。
当消费者开始用放大镜看每粒米饭的软硬,用检测仪比对加热曲线时,或许真正的答案不在实验室,而在普通人家的厨房里。
(本文引用数据来源:格力2024年财报、京东家电品类销售榜、第三方拆机测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