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双壁的陨落,天宝十四年高仙芝、封常清人生的最后38天

赵婧瑶说历史 2025-04-16 17:01:15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之前,高仙芝和封常清在一年前被从安西都护府调回了长安。这俩人,一开始默默无闻,后来在安西四镇带着唐军四处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最终被封侯拜相。他们的经历简直就是从底层一路逆袭上来的典型。不过,他们可能做梦也没想到,就在这人生的巅峰时刻,自己和唐帝国一样,马上就要遭遇重大的挫折了。

那时候,安禄山带着大军从范阳浩浩荡荡地出发了。短短半个月,他们就连克河北好几个城池。朝廷那边呢,完全是一头雾水,根本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得这么快。

如今天下安宁日子长了,大家几乎都忘了打仗这回事。但世事难料,局势总有突变,我请求立刻赶往东京,打开国库招募勇士,骑着快马挥鞭渡河,打算很快就把那逆贼胡人的头领抓来献给皇上。

11月17号,长安的封常清自告奋勇,跑到洛阳去招兵买马,打算跟之前在陕州整顿军务的老上司高仙芝一起平定叛乱。他走的时候信心满满地说:“用不了多久,我就会把反贼头头抓回来献给皇上。”

封常清主动跟河北的颜真卿部队取得联系,打算从多个方向给叛军来个下马威。但说实话,这时候的封常清还是有点小瞧叛军了。大概是因为他在西域打仗打久了,把之前的对手——那些边境的番军给忘得一干二净。这次的敌人可不一样,他们手里拿的是大唐的正规武器,排的队形也跟大唐军队一模一样。

明天,常清就被任命为范阳节度副大使,他坐着驿马车赶往东京。常清招兵买马,集结了六万人......他让太守颜真卿带着七千兵马去守卫黄河。颜真卿赶紧派司兵参军事李平快马加鞭去朝廷汇报。常清拿到李平的奏表打开一看,立马靠着帐篷给颜真卿写了封信......颜真卿收到信后,立刻把信里的内容传达给了各个郡县。

在洛阳没待几天,他就迅速拉起了六万人的队伍。可问题是,这些人里头大部分都没打过仗,有的甚至连兵器都没摸过。封常青也是没办法,只好赶鸭子上架,领着这帮人奔荥阳去了,打算在那儿拦住叛军。那时候已经是12月份了,安禄山的军队正打算往南过黄河呢。

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六号,离安禄山十一月九号起兵那会儿,还不到一个月呢。叛军从荥阳东边过了黄河,直接就去打陈留了。陈留的守军根本挡不住,城一破,一万多唐军就被杀了头。

到这时候,封常清才明白过来,那些叛军真是能打又能拼,手段极其凶狠,对朝廷的投降士兵一点同情心都没有。他们就是要跟李唐王朝拼命,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12月8号到11号这几天,荥阳和虎牢关的守兵被叛军一个个打败了。想想上次唐军在虎牢关跟河北的军队大战,那还是130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在那儿一下子抓了两个王的时候,那一战让大唐站稳了脚跟。但这次封常清啥优势也没有,只能边撤边忙着布置洛阳的防守。

禄山带兵过河,攻占了荥阳,接着钻进了罂子谷,他的先头部队一路冲到了葵园。

12月12号,洛阳保卫战打响了。安史叛军从四面八方向洛阳猛攻。封常清带着军队,在都亭驿和宣仁门跟叛军拼死战斗,但可惜的是,他们一次次地被叛军打败。没办法,封常清只好下令让部队砸开洛阳的城墙,从西边逃跑,退到了陕州。

常清派精锐骑兵去抵挡敌人,干掉了好几十上百个拓羯。等贼人大部队一到,常清挡不住,就撤到了上东门,开打后没占到便宜。敌人擂鼓冲锋,抢掠官员。双方又在都亭驿打了一仗,常清又输了,带着队伍退到宣仁门死守,结果又败了。他没办法,只好从象门溜走,砍大树堵路断后,跑到谷水那边,一路往西逃到了陕州。

仅仅过了一天,12月13日那天,大唐的东都洛阳就被攻破了。

高仙芝一到陕州,见到封常清,立马火冒三丈,质问封常清洛阳咋这么快就拱手让人了。叛军才过黄河没几天,陈留、荥阳、虎牢关、洛阳全没了,好几万唐军都牺牲了。想当初封常清从长安走的时候,还拍着胸脯保证要抓住叛军头头,这仗到底是怎么指挥的。

听完封常清的汇报,高仙芝立马觉得事情不对劲,他们明显小瞧了那些叛军的力量。

高仙芝被叫到跟前,对方跟他说:“敌人现在势头很猛,咱们硬碰硬的话,讨不到好处。潼关那边现在没啥兵力守着,万一有个漏网之鱼冲过去,京城可就危险了。所以啊,咱们得赶紧守住潼关。”高仙芝一听,觉得挺有道理,就照做了。

封常清跟老上司细说了这几天的事儿:他怎么招募士兵,以及在黄河边的洛阳城跟叛军干的那些仗。高仙芝听完琢磨了一会儿,觉得临时拉起来的队伍,跟范阳那边的正规军确实没法比。看来安禄山这次往南打,不是脑袋一热,而是早有预谋。他挑冬天动手,就是想借着黄河封冻,好赶紧过河。这几仗下来,叛军手起刀落,杀了好几万投降的唐军,大部分是降兵。这意思是,他们压根儿没打算给自己留后路。

两个安西军的老大瞅着陕州城外面乱成一锅粥的天武军,那帮人大多是二十天前刚拉来的关内小伙子。就凭他们,想挡住叛军,简直是异想天开。

封常清把眼下的局面好好琢磨了一番。安史叛军势力确实强盛,唐军这一路从荥阳一路退到陕州。那些州县的唐军败了,也不能全赖他们。内地这么多年都没打过仗,上了年纪的人,压根没见过兵器。要不是他这种打过无数次仗的老将坐镇,洛阳城恐怕早就保不住了,那六万新招的士兵也可能全没了。

现在退到陕州的那些残兵,加上高仙芝在关中新招的天武军,人数确实不少。另外,还有些朔方河西的部队在急行军赶来。可要是跟叛军干一架,那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自找倒霉。

那时候,封常清在陕州那边,因为老是打败仗,唐玄宗就把他刚封的节度使给撤了。不过,玄宗马上又发了个指令,让封常清就算没官职也得自己主动请缨,争取戴罪立功。

到了这一步,封常清丢了洛阳,确实惹恼了玄宗,但他还没狠下心来对封常清进行人事变动。主要是因为高仙芝在陕州那边还有不少人马,玄宗心里还盼着唐军能在陕州给叛军来个下马威。这一个月,安禄山往南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每天的战报都像是在抽皇帝的脸。做了几十年安稳皇帝的玄宗,在天宝十四年年底,真的是从未如此失态。他太想要一场胜仗了。

不过,高仙芝和封常清接下来的几手棋,直接把玄宗惹毛了,他火冒三丈。

放火烧粮后撤退军队

封常清撤到陕州没几天后,高仙芝觉得在陕州跟叛军硬碰硬不是个好主意。要是被打败了,从陕州到潼关那200里地,新组建的十万大军根本没法顺利逃跑,很可能全军覆没。所以,他琢磨着大军还是撤回潼关比较保险。

高仙芝没跟唐玄宗打招呼,就自个儿决定撤军了。他这么做是为了不让叛军得到陕州的粮食。在撤之前,他还来了个彻底清扫,把陕州的三大粮仓都给烧了个精光。他按照以前在西域带兵时的老套路,私下里把官府存的绢布钱财都分给了手下的士兵。这其实是他的老习惯了,在西域打仗那会儿,他就常让手下抢掠当地来提振士气。石国就是因为被高仙芝压榨得太狠,最后才反了唐朝。

不过,陕州那三个大粮仓可是国家的重要储备,没经过允许就直接给烧了,还让士兵们去抢官府的东西。这事儿要是让皇帝和长安那些大官们知道了,简直得把他们震惊得三观尽毁。

以前大家伙儿都想不通,安禄山怎么就敢拿着那么点儿家当起兵造反。现在瞧见了安西军两位头头的带兵方式,那叫一个“不按常理出牌”,老百姓对边疆将领的信任彻底没了。朝廷里政治风向一变,也给这俩人后来的倒霉事儿悄悄铺了路。

高仙芝领着队伍撤回潼关后,长安城里头炸了锅,大伙儿都气坏了。陕州和洛阳这两道关卡,就这么拱手让给了叛军,这可是大唐建立以来从没发生过的丢脸事儿。更气人的是,陕州的军队连打都没打就直接跑了,让人觉得高仙芝和封常清这俩人带兵真是一塌糊涂,纯属草包。而且,高仙芝在撤退前还把陕州仓库里的粮食给烧了,这下好了,长安的老百姓接下来怕是要饿肚子,得吃清汤寡水了。

这时候,多年前两人在西域时军纪松散,放任士兵抢掠的事情又被挖了出来。

这位皇帝迷了心窍,变得疯狂至极。

从755年11月起,一个多月的时间里,70多岁的玄宗头一回碰到这种大事儿。一直以来,他都是个顺风顺水的太平皇帝。这次叛乱,不光让他的自尊心摔了大跟头,更是狠狠打了他那套自以为得意的管人方法的脸。

高仙芝和封常清这俩人,居然敢不听朝廷的话,私自撤军,这做法跟安禄山没啥两样。特别是封常清,还自称是西域的顶梁柱,一个月前跟皇上拍胸脯保证要拿下叛军首领。结果这一个月,打的什么乱仗啊,叛军往南走,还没到黄河边上十天呢,东都就失守了。皇上这下气坏了,更糟糕的是,以前管着安西军去打小勃律的那个边令诚,这时候也来捣乱,说高仙芝在西域带兵的时候就不管手下人。

那时候的皇上,跟长安城里大多数人差不多,一开始压根儿不相信这太平日子会有人胆敢起兵造反。但慢慢地,他们不得不痛苦地面对现实,不过心里还是琢磨着,这叛乱顶多就是个小打小闹,随便派点人手就能迅速摆平。可没想到,他们寄予厚望的大将军也败得一塌糊涂。这一下,希望越大,心里头那个失落感就越强烈。皇上这下是真的火了,打算要下狠手,见见血了。

玄宗派边令诚去潼关,说是要整顿军纪,实际上是要“对付”高仙芝和封常清这两位大将。

丧命

封常清直到临终前都保持着清醒,他在遗书中坦白,自己小看了叛军的实力,所以打了不少败仗。但他也告诫朝廷,不能把叛军看作一般的土匪,得用上全国的力量去对付。后来安史之乱的发展,也正好验证了封常清的说法。

我死了以后,希望皇上您千万别小看那个坏蛋,这样国家才能安稳。

封常清一走,边令诚立马领着那帮行刑的人去找高仙芝。高仙芝瞅着地上那个没了气息的下属,心里头一下子涌起了好多往事。想当年,他俩在西域搭档,高仙芝上前线打仗,封常清就在后面坐镇,出谋划策,简直就像自己的左膀右臂一样。后来,他俩从西域调回长安,升官发财,风光无限。一个月前,他俩又一起带兵从陕州出发去挡叛军,谁承想这次叛军太猛,他们只能一路烧粮仓、毁道路,躲着叛军的锋芒走。结果,今天他俩竟然在同一天走到了头。

高仙芝朝着边令诚和周围的士兵开口了。我承认,擅自撤退是我的错,但说我贪污军粮,那真是冤枉得要命。

我认了,这罪过我背,死我也认了。但硬说我偷东西抢粮食,那就是冤枉我了。

潼关的那些士兵,虽然跟着高仙芝时间不长,但都特别佩服他。他们一个个站出来,大声为高仙芝喊冤,直呼高将军被冤枉了。

高仙芝瞅着封常清的尸体,叹了口气说:“想当年,是我一手提拔了你,后来你还接了我的班,成了安西都护。没想到今天咱俩得一块儿上路了,这都是命啊。”说完,他就坦然地去面对死亡了。

仙芝看着常清的尸体说:“老兄,你是我一手提携起来的,后来又接替我做了节度使。现在咱俩一块儿赴死,难道这就是命吗?”说完,他便坦然赴死了。

在天宝14年腊月27日这一天,帝国的两颗璀璨明珠黯然失色。

从他们接到紧急任务,出兵潼关平定叛乱,到现在才38天时间。

距离把安史之乱彻底摆平,还剩下2565天的日子。现在算起,到安史之乱完全结束,还有整整2565天的时间要走。

3 阅读: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