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协同,智驭前沿——第四届肝病创新论坛在京隆重召开!

建中康康 2025-04-15 16:08:37

2025年4月12日,由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举办的第四届肝病创新论坛在北京开幕。本次会议聚焦“融合协同·智驭前沿”大会主题,邀请医药健康领域相关领导、新药评审专家、全国肝病新药研发科学家、资深临床肝病专家、伦理审查权威专家等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肝病临床研发的关键科学问题,创新生态构建、技术驱动与全流程加速策略等,旨在提升肝病临床研究与管理水平,优化伦理审查流程,为推动健康中国行动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助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大咖汇聚 群策群力 共探肝病防治新路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尤红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并介绍莅临本次会议的各位嘉宾: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院士,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屈浩鹏副局长,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邱祥礼副秘书长,北京协同医药医学创新促进中心(CMAC)李景成理事长,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贾继东教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魏来教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徐小元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附属同济医院宁琴教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鲁凤民教授等,向与会的各位领导与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同时代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党委谢向辉书记和党委副书记、张澍田院长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邱祥礼副秘书长在致辞中,首先代表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对第四届肝病创新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向与会嘉宾致以诚挚欢迎。他指出,当前我国肝病防治形势严峻,患者总数已达4.12亿,其中酒精性肝病超5000万例,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突破2.03亿,这不仅关乎个体健康,更涉及家庭幸福和社会经济负担。他强调,肝病防治是“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多方协作、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并重。同时指出,基金会成立二十年来,始终秉持“以人为本,扶贫济困,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宗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公益项目,惠及3亿余人次。未来,基金会将继续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推动肝病防治事业创新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随后,大会主席贾继东教授代表论坛组委会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回顾了肝病创新论坛举办三年来的发展历程,指出该平台已汇聚国内外顶尖科研专家、临床医师、药企研发精英及评审专家,在推动肝病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提出,本届论坛在往届基础上实现三大创新:增设伦理审查专题,邀请监管部门及伦理专家深入探讨政策与实践;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增设肝癌专题,汇集京沪港三地权威专家分享前沿成果;优化讨论环节,促进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他指出“创新之路虽远必达,实践之途虽艰必行”,并且勉励与会专家携手并进,共同推动我国肝病防治事业迈向新高度。最后,贾继东教授预祝论坛圆满成功,期待与会者在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中取得更大突破。

高屋建瓴 全球视野 聚焦全球肝病风向与策略

在“院士讲坛”中,三位院士就肝病防治策略作前瞻性报告。魏来教授、徐小元教授共同主持本次讲坛。

庄辉院士在“从‘只治’到‘全治’,加速消除乙型肝炎”报告中,围绕仅对存在高并发症风险的患者进行治疗、除极低并发症风险患者外其余均应治疗、如何界定极低并发症风险人群以及对所有患者实施治疗四部分,阐述了乙肝“全面治疗”策略的必要性。他提到,世界肝炎联盟(WHA)呼吁,实现乙肝消除目标的必要条件,是确保治疗可及性覆盖所有需要治疗的患者,同时治疗指南必须切实响应HBV感染者的实际临床需求。针对中国乙肝防治现状,庄辉院士强调,诊断率不足、治疗覆盖率低以及相关死亡率高是目前存在的三重差距,需突破传统指南限制,大幅扩大治疗可及性,通过提高治疗覆盖率有效降低死亡率,是中国达成世界卫生组织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标的关键路径。

随后,中国科学院、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王福生院士分享了“乙肝的免疫机制及免疫疗法”,从肝脏免疫细胞特征、病毒性肝炎与肝脏免疫学、儿童乙肝患者的功能性治愈以及前景展望与合作四个维度展开深入分析。他指出,免疫疗法在实现乙肝功能性治愈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目前对其深层机制认识仍存在不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儿童乙肝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时表现出较高的功能性治愈率,为探索乙肝治愈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他强调,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结合,通过多学科协作深入解析乙肝免疫发病机制,开发新型免疫标记物和治疗技术,最终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应用(From Bedside to Bench)。这种以患者需求为导向(Patient needs-oriented)的研究模式,将推动乙肝治愈领域突破新进展。

接下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在题为“肝癌研究: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化之路”的报告中,系统阐述了他对于肝癌转化治疗的深刻思考。他指出,当前肝癌诊疗已迎来重要突破期:基于micrORNA、CfDNA和CTC等生物标志物的“一滴血”检测技术,为实现肿瘤无创早诊、溯源及转移追踪提供了新路径;通过构建多组学分子分型模型,可精准指导患者接受靶向、免疫或化疗等联合治疗方案;对肝癌抗原谱分布特征的深入解析,则为开发新型主动免疫干预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而探寻肝癌治疗全新靶点以及临床转化已初现曙光。他强调,基础研究是临床转化的根基,夯实基础才有望实现治疗突破。他勉励学界同仁继续深耕基础科研领域,以创新理论为引领,推动肝癌诊疗向可防、可治、可控的新纪元迈进。

政策护航 监管同行 共创新药研发和创新生态

本次会议特别设立新型药物研发和创新生态讲坛,由贾继东教授主持。

北京协同医药医学创新促进中心李景成理事长在“ICH GCP更新对创新药物研发的启示”报告中指出,当前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GCP指南正经历重大变革,其核心趋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临床试验质量应符合目的(fitness for purpose),和以质量源于设计(QbD)、风险相称性(risk proportionate)和基于风险的方式进行;二是加强以患者为中心、尊重并鼓励临床试验参与者,利益相关者协作与早期参与;三是适应临床试验设计、技术、执行方式和数据源使用的革新。这些变革不仅为肝病等领域的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更为构建兼顾科学性与效率的全球化临床研究体系指明了方向。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屈浩鹏副局长则在“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试点”报告中,系统介绍了国家药监局开展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试点改革的政策背景与实施成果。他指出,北京试点地区充分发挥政策先行优势,依托丰富的临床资源,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已有10个创新药项目纳入试点,其中8个获得批准,6个已顺利启动,从获批到启动的平均时间缩短至6.2周,最快仅需3周。屈浩鹏副局长强调,下一阶段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系统总结试点经验,加快普适性政策转化;二是扩大试点样本量,为更多申请人提供指导服务;三是逐步拓展试点范围,同步推进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审评审批加速改革,持续优化医药创新生态环境。

伦理审查专题 经验分享与数字赋能

本次会议特别设立伦理审查专题环节,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生命伦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崔焱教授主持。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科技教育处白冰调研员在“伦理互认的中国实践:北京经验”报告中,系统总结了北京地区在伦理审查互认工作中取得的成效,从顶层设计、材料精简、示范推广和效果监测四个维度,详细介绍了北京经验,并提出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四项工作:加强伦理培训与指导服务、探索信息化支撑新模式、依托质控促进中心开展研究者与伦理委员培训、持续完善监测评价体系。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江旻教授在“数字化技术赋能临床试验实施管理”报告中,剖析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与目标,阐述了CTMS系统从基础流程管理到AI智能驱动的演进过程,特别分享了创新药试点项目中SSU流程优化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果,并介绍了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临床试验参与者招募平台DCT的系统架构与应用成效。

在圆桌讨论环节,现场专家学者围绕“构建中国创新药物研发的高效生态:政策支持、技术驱动与实践探索”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推动医药创新发展需要政策引领、技术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协同发力,特别是在当前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更应注重伦理审查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创新药物研发构建更加高效、规范的生态环境。

病毒性肝炎专题 荟萃全国最新研究进展

作为肝病创新论坛的核心板块之一,本次病毒性肝炎专题汇聚了国内顶尖专家学者,围绕病毒性肝炎诊疗最新进展展开深入研讨。

首先,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家骥教授、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左维泽教授共同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附属同济医院宁琴教授分享了“慢乙肝临床治愈策略与航线图2.0”的报告;复旦大学应天雷教授带来了“抗乙肝抗体药物在慢乙肝功能性治愈的应用展望”。

随后,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蔺淑梅教授主持,贾继东教授阐述了“慢性乙肝功能性治愈的理念更新”;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鲁凤民教授作“NA治疗下低病毒血症的发生机制及对策建议”的报告。

紧接着,由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毛青教授主持,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李文辉教授介绍了“丁肝发生机制及新药研发进展”,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南月敏教授分享了“免疫耐受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迈向全治的最后1公里”的报告。

随后,由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温志立教授主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曹振环教授阐述了“肝癌家族史慢乙肝人群肝癌发生风险及治疗”;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牛俊奇教授分享了“小核酸药物研发进展”。

此外,由北京协和医院刘晓清教授主持,星曜坤泽王栋博士介绍了“以siRNA和中和抗体为基础的乙肝功能性治愈的探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谢尧教授作题为“步步为营:阶段性迈向功能性治愈”的报告。

本环节最后,贾继东教授主持了题为“乙肝新药研发曙光与迷雾并存,阶段式进步”的圆桌讨论。与会专家围绕当前乙肝治疗领域的最新突破与现存挑战展开深入交流。

肝癌相关专题 汇聚权威专家智慧与创新成果

本次大会的一大亮点,本次会议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设立肝癌专题,汇聚多位权威专家分享前沿研究成果。

首先,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谢尧教授主持,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宁珖圣教授作“揭示肝癌免疫原性被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削弱的新机制”专题报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郑春红教授系统阐述了“肝癌T细胞特征解析及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

随后,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李冰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薛瑞栋教授深入讲解了“空间单细胞解析肿瘤异质性”的研究成果;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孙云帆教授进一步详细介绍了“肝癌转移复发的时空演进及其临床意义”。

本环节最后,孙云帆教授主持了主题为“肝癌免疫治疗2.0时代——单细胞与空间多组学驱动下的肿瘤微环境精准解码与临床干预”的圆桌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随着单细胞测序和空间多组学等新技术的应用,肝癌免疫治疗已进入精准化、个体化的2.0时代,为改善患者预后带来新希望。

写在最后

本次会议学术交流内容丰富,成果丰硕。在总结环节,尤红教授指出,本届肝病创新论坛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的深入交流,全面展示了我国肝病防治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创新理念。她强调,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需要深化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有机融合,加快诊疗技术创新步伐,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协同高效的肝病防治新格局。面对肝病防治的严峻挑战,学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应当凝聚共识、通力合作,切实将论坛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共同推动我国肝病防治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