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近期举行的2025大湾区肝病国际论坛暨消除病毒性肝炎大会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侯金林教授以《乙肝:从消除到功能性治愈》为题,系统回顾了全球乙肝防治的里程碑进展,并分享了其团队在母婴阻断、肝癌早筛及临床治愈领域的突破性成果。本刊特整理侯金林教授的核心观点与数据,为读者呈现乙肝防治的最前沿探索。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6年发布的《全球卫生部门病毒性肝炎战略》提出了“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即到2030年,病毒性肝炎的新发感染率要减少90%,病死率减少65%,诊断率达到90%,治疗率达到80%。侯金林教授作为时任亚太地区肝病学会主席,在WHO代表的主持下,于2016年在巴塞罗那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年会上签署了消除病毒性肝炎联合声明。
为积极响应全球战略,2017年,我国出台了《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指出要“全面实施病毒性肝炎防治措施”。
经过60多年的发展,人类与乙肝的较量已经走过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在乙肝防治史上书写了肝癌防控的奇迹:1964年Blumberg教授首次发现乙肝表面抗原(HBsAg),1981年第一代疫苗Heptavax的问世筑起了预防的壁垒,1994年乙肝治疗进入抗病毒治疗时代,干扰素α与核苷(酸)类似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相继上市,让病毒复制不再肆无忌惮。到2024年,侯金林教授团队的“小贝壳”项目成果作为Nature Medicine封面文章[1]发表,将母婴传播率降至惊人的0.2%;同年,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siRNA组合拳疗法[2],更标志着乙肝治疗从长期控制迈向功能性治愈的历史性跨越。
消除病毒性肝炎的“三大战役”侯金林教授指出,想要消除病毒性肝炎,需打赢“三大战役”(BBC),即Block阻击战:母婴传播;Block阻击战:肝病进展;Cure消灭战:临床治愈。
01
Block阻击战:母婴传播
乙肝病毒通过母婴传播感染子代,有可能逐步发展为慢性HBV感染、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并最终可能导致终末期肝病包括肝细胞癌(HCC)。为降低乙肝新发感染率,自2015年起,在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支持下,侯金林教授团队在广东省率先开展乙肝母婴阻断项目,启动了“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简称“小贝壳”项目),旨在实现乙肝母婴零传播,并提出“没有乙肝的未来”的口号。项目在WHO支持下制定了HBV阳性孕妇管理流程,包括筛查、母乳喂养可行性、高病毒载量产妇妊娠晚期抗病毒干预及婴儿出生后管理等关键环节。项目分三阶段实施:第一阶段,10家医院1008名HBV阳性孕妇参与,母婴传播率降至0.9%;第二阶段,全国178家医院参与,包括各类级别医院,使用手机APP管理系统,期中分析时超3万名HBV阳性孕妇参与,母婴传播率降至0.23%;第三阶段,在深圳宝安区实施,超8000名HBV阳性孕妇参与,母婴传播率0.23%,最新数据已降至0.1%以下。“小贝壳”项目的方案、数据、路径成为WHO消除母婴传播最佳实践。2024年,项目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

图1. “小贝壳”项目总体结果
(源自讲者幻灯)
02
Block阻击战:肝病进展
从肝炎到肝癌的演变过程是典型的“三部曲”,即肝炎-肝硬化-肝癌。侯金林教授指出,我国是肝癌高发区。由于其发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发展到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早防早筛早诊早治是预防肝癌的最重要抓手。
广东省在消除病毒性肝炎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行动。2016年,广东省制定广东省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2018年,组建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所,同年开展了农村地区乙肝早防早治十点工作;2020年,《健康广东行动(2019—2030)》提出加强病毒性肝炎综合防治;2021年,制定广东省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危害行动实施方案;2022年,广东省将乙肝、丙肝防治纳入“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202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乙肝、丙肝等重大传染疾病防控作为重点工作,同年,《广东省“民生十大工程”五年行动计划》将推动实施全省病毒性肝炎防治计划列为民生工程的重点任务之一;2023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病毒性肝炎早防早治行动方案,计划在2024年全面实施病毒性肝炎早防早治行动,工作目标是到2026年底:20~70岁目标人群乙肝累计筛查率≥70%;目标人群中诊断为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率≥70%、随访率≥80%;HBV感染孕产妇所生高暴露风险儿童接受综合干预服务后血清学检测率≥90%。
表1. 广东省病毒性肝炎早防早治行动—借鉴学习兄弟省做法

(源自讲者幻灯)
侯金林教授介绍了肝癌筛查全流程创新优化技术平台,该平台通过四个关键环节实现精准筛查,显著提升早期肝癌(0-A期)检出率,为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防控目标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1. 初筛(Screening):面向普通人群开展横断面肝病检查,覆盖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及酒精性肝病等基础肝病,初步识别潜在风险人群。
2. 风险分层(Prediction):对肝病患者群体进行未来罹患肝癌风险的可能性进行分层,进一步识别重点高危监测人群。
3. 早诊(Early Diagnosis):对重点高危监测人群在肝癌无症状期或癌前病变阶段的及早诊断。
4. 确诊(Diagnosis):对重点高危监测人群在肝癌早期病变阶段的明确诊断。
侯金林教授重点介绍了数智化肝癌早筛模式。早期诊断肝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准确的风险预测评分是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管理的关键。这个评分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够解锁哪些人群处于高风险状态,从而让他们定期接受筛查,提高早期诊断率。在这个背景下,侯金林教授团队提出了一套肝癌早期筛查的策略,主要包括五个步骤:aMAP、aMAP-2、aMAP-2 Plus、ALARM和aMAP 3.0。这五个步骤构成了一座金字塔式的筛查体系,层层递进,也对风险预测进行了深入挖掘。
其中,aMAP评分是这座金字塔的基石,指标简单易得,包括年龄、性别、血小板、白蛋白和总胆红素,方便精准区分肝癌风险人群,具有成本低、可及性强、便捷性高的优势。aMAP-2评分则是在aMAP的基础上,加入了AFP的纵向数据,可进行动态评估,在aMAP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预测性能。aMAP-2 Plus评分则更进一步,融合了多时间点的cfDNA数据,使得预测更为全面,在肝硬化人群中表现优越,可进一步识别高风险人群。此外,基于深度学习影像组学和aMAP的新型ALARM模型,通过多期增强CT以及aMAP评分,可提前3~12个月预警HCC的发生,为识别HCC移行期提供了有效工具。而aMAP 3.0评分则更进一步,以血清学标志物为主,具有较高的经济成本效益。

图2. 数智化肝癌早筛模式
(源自讲者幻灯)
aMAP、aMAP-2、aMAP-2 Plus这三项评分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检查成本,提高筛查效率。通过这种序贯筛查的方式,我们可以让90.0%的肝癌低风险人群避免频繁的筛查,将医疗资源集中投入到剩余10%的肝癌极高风险人群身上[3]。
目前正在开展的一项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全国10家医疗机构在2014年至2024年间收治的114 391例慢性肝病患者的临床数据,系统评估aMAP评分在真实世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将整合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诊断、合并症信息及血液生化指标等横断面数据,计算aMAP评分,重点分析aMAP评分在不同患者亚组中的分布特征。
03
Cure消灭战:临床治愈
侯金林教授介绍了南方医院近3年来在HBV治愈疗法领域开展的30余项临床试验进展,这些研究聚焦于两大方向:抗病毒药物与免疫调节策略。目前部分项目已进入2/3期临床试验阶段。

图3. 近3年南方医院开展的超过30项HBV治愈疗法的临床试验
(源自讲者幻灯)
表2. 乙肝功能治愈相关的突破性疗法

(源自讲者幻灯)
乙肝功能性治愈关键概念验证联合治疗研究取得进展。近期多项临床试验[2-7]探索了不同联合策略实现乙肝功能性治愈(HBsAg消失)的潜力,包括siRNA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NCT044128631、PIRANGA研究)、反义寡核苷酸(ASO)联合Peg-IFNα(B-Together研究)等。这些研究为潜在的“序贯联合”或“同时联合”策略提供了循证依据,推动乙肝治愈研究向前迈进。
HCC治疗领域也不断取得突破。目前中晚期HCC治疗手段及效果有限,亟需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过继T细胞疗法(ACT)在肿瘤治疗领域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HCC等实体瘤存在物理屏障及免疫微环境以及过继T细胞的体内存活问题,目前过继T细胞在实体瘤中的疗效仍然有限。侯金林/朱伟教授团队从γ链家族细胞因子中筛选出IL-21作为增强T细胞疗法抗肿瘤效果的关键分子,并构建了能够有效增强T细胞受体工程化T细胞(TCR-T)抗肿瘤效果的新型自激活IL-21受体,该受体在T细胞治疗领域的应用为后续新一代T细胞治疗产品的开发提供重要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及转化价值。该研究在顶尖国际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在线发表[8]。
小 结侯金林教授的报告勾勒出乙肝防治的清晰路径——通过“三大战役”(母婴阻断、肝病进展防控、临床治愈)逐步实现消除目标。其团队开展的“小贝壳”项目将母婴传播率降至0.2%,成为全球典范;创新的aMAP系列评分体系通过数智化手段优化肝癌早筛,显著提升医疗资源效率;而siRNA联合疗法等30余项临床试验的推进,标志着乙肝功能性治愈已从愿景逐渐步入现实。这些成果不仅为全球肝炎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更展现了多学科协作、科技创新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巨大潜力。
参考文献
1. X Yin,et al. Nature Medicine 2024.
2. J. Hou, et al. N Engl J Med 2024;391:2098-109.
3. Yuen MF, et al.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4;9:1121–1132.
4. Buti M, et al. J Hepatol. 2025;82:222–234.
5. Doucette K, et al. AASLD. 2024.P5043.
6. Yuen MF, et al.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3;8:790–802.
7. Gane S, et al. AASLD 2024;5007.
8. W Zhu, et al.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4 Apr 20;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