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供血不足”时,身体或出现5个表现,如何预防?从5个方面改善

瑞旭来看养护 2025-04-22 03:34:17

在体检中心工作的医生张主任,最近遇到了一位年约58岁的阿姨。她总是头晕、眼花,有时候还走路不稳、耳鸣、健忘,甚至说话都慢半拍。家里人以为她是“更年期到了”,可一查才知道:她是“脑供血不足”。

这不是个例。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脑供血不足”这五个字,正悄悄走进许多中老年人的生活。很多人对它并不陌生,但真正了解它的,却不多。它不是一句轻描淡写的“头晕”,也不是小事一桩,而是可能引发中风、记忆退化等严重问题的“前奏”。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说说这个事儿:脑供血不足到底是怎么回事?有哪些早期信号?如何从生活中预防?咱们一条条来聊。

一、什么是“脑供血不足”?

通俗一点说,脑供血不足就像是“脑子吃不饱饭了”。

人的大脑很“娇气”,虽然只占身体重量的2%,但消耗的氧气和葡萄糖却是全身最多的。正常情况下,血液源源不断地将氧和营养送到脑细胞。但如果因为血管变窄、堵塞、粘稠度升高等原因,血液供应减少了,大脑就会“吃不饱”,这就是所谓的“脑供血不足”,也叫“脑缺血”或“脑供血障碍”。

这在中老年人中非常常见,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抽烟等基础问题的人,更容易出现。

二、脑供血不足可能有哪些表现?

有些人总说“我就是最近太累了”“这两天天气不好”,但其实这些看似普通的小症状,很可能是脑供血不足的信号。以下这几个表现,千万别忽视:

1. 反复头晕、眼花

这是最常见的表现,尤其是在起床、蹲起、洗头低头时更容易发作,有些人甚至觉得天旋地转。

2. 记忆力下降

刚刚说过的话、放过的钥匙立马就忘了,做事丢三落四。别以为只是“健忘”,这有可能是大脑供氧不足造成的功能减退。

3. 耳鸣、听力减退

耳朵嗡嗡响,像有蚊子在耳边飞,这种耳鸣也和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有关,特别是影响到内耳的微循环。

4. 说话迟钝、反应变慢

有些人会出现语言组织困难,说话打结、找词变慢,和以前的思维敏捷相比判若两人。

5. 情绪烦躁、失眠

大脑供血不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情绪容易激动、焦虑,夜里翻来覆去睡不好。

这些表现未必都会出现,但如果你或家人经常出现上述几个信号,就要警惕了,最好及时就医检查,比如做个颈动脉彩超或脑血流图。

三、为什么会脑供血不足?四类人是高危

引起脑供血不足的原因很多,但总体来说,离不开“血管”和“血液”的问题:

动脉硬化(血管变窄、变脆)血脂异常(容易形成斑块)血液粘稠(红细胞、血小板聚集)心脑血管病史(如房颤、颈动脉斑块等)

其中,以下几类人群尤其需要注意:

高血压患者:血压长期不稳,容易损伤血管内皮,引发动脉硬化;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影响血管弹性;吸烟、酗酒者:烟酒对血管伤害极大;久坐不动的人:血液循环减慢,血液更容易粘稠。四、医生建议:预防脑供血不足,从这几方面做起

脑供血不足不等于脑梗,但它很可能是脑梗的“前兆”。所以,不要等到“中风”来了才后悔。提前预防,日常生活中这几件事特别关键:

1. 保持良好的血压、血脂、血糖控制

这是基础中的基础。建议每年至少体检一次,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建议重点关注以下指标:

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一旦发现异常,应听从医生建议进行干预,比如服药、饮食调整等。

2. 动起来!别总坐着

久坐是很多问题的根源。建议每坐1小时就站起来活动5分钟,每天至少快步走30分钟,帮助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3. 饮食清淡,多喝水

水也很关键,血液太粘稠时会加重供血不足。每天喝水1500~2000ml,可根据季节调整。

4. 控烟限酒,别拖延

尼古丁会让血管收缩,长期吸烟者脑供血更容易不足。戒烟是保护大脑的第一步。饮酒也别过量,尤其是高浓度烈酒。

5. 学会放松,睡眠规律

长期焦虑、失眠,会影响神经内分泌,间接影响脑血流。建议每天保持7~8小时睡眠,可以通过冥想、泡脚、睡前听舒缓音乐等方式帮助入睡。

五、写在最后:小问题别忽视,预防永远比治疗更划算

脑供血不足虽然不等于“脑梗塞”,但它常常是大病的“预警灯”。就像车子跑着跑着“发动机缺油了”,要是再硬撑下去,很可能熄火在半路。

别把“头晕”“健忘”这些小毛病不当回事,也别指望靠某一款神药就能逆转局势。健康,从来不是靠奇迹,而是靠每天一点点的好习惯。

趁现在还来得及,从今天起好好爱护咱们的“大脑发动机”。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