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89年末出生的人,我毕业已经有十年了。十年前,我怀揣着满满的热情,独自一人从家乡走向大城市,想要在社会中闯出一片天地。刚开始一切都充满了希望,但经过七八年的拼搏,我换了不少工作,也吃了不少苦,却依旧无法安定下来——没有房、没有车、没有安稳的家,存款也不过十几万。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轻时的锐气逐渐磨平,所处的行业也日渐不景气,最后无奈之下,我辞去了工作,选择回到家乡发展。
回到家之后,我发现待遇和大城市完全没法比,私企的月薪普遍只有三四千,连公积金都不交。这时,几个老同学在体制内混得不错,年薪大约十万。顿时,我觉得考公的想法非常诱人,于是开始备考,半年后,我终于在2019年通过了省考。然而,因为学历只是大专,加上家乡是省会南昌,根本没有合适的岗位,只能选择了一个邻近县城的工作。
作为一个工作多年、30岁才上岸的人,我的感受和应届生截然不同。同样是通过考试进入体制的同事,他们的简历普遍简洁,写的是“20xx-20xx,某大学学生”。而我呢,简历上的经历看了自己都觉得尴尬,其中省略了几份只做了几个月就辞职的工作,否则简历一栏根本写不下。
说起来,体制外和体制内的工作,我的感受差别很大。以前在大城市打工时,我做过不少销售类工作,收入不稳定,刚入职时工资三千多,做出业绩后可能会涨到六七千,最多时也有一万多,但如果某个月业绩不好,工资就变得很低。而且没有公积金,没有福利,迟到请假还会被扣钱。每年存的钱也只有两三万。进入体制后,每个月工资是固定的3650元,公积金双边1180元。年终奖最高也就是六个月的工资,只有一万二左右。虽然单位属于这个县比较穷的,但由于有宿舍和工作餐,自己又戒烟了,能节省一些,每年也能存下两万块左右。
工作内容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前在私企,业绩压力大,做销售的日子充满了紧张感。每个月的任务就是提升销量,工作非常忙碌,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卖不好就没有奖金,连续几个月业绩不达标,还可能被辞退。现在进入体制后,工作压力减轻了很多,没有了销售业绩的压力,也没有老板和主管的严密监督。虽然偶尔会有点形式主义的事情,像是各种报表、会议,或者参与一些无关的社会工作,但这些问题并没有那么重要,毕竟工作时间内没有过大的压力,自己也能按时下班。闲时还可以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虽然工资不高,但至少安稳。
人际关系上,体制内外也有很大差别。在体制外,工作环境变化快,年轻人跳槽频繁,很多同事很少有长期联系。相对来说,体制内的人际关系更为稳定,同事之间通常会保持良好的互动,大家都会在一个单位里长期共事,渐渐形成一个固定的社交圈子。虽然和大家的关系并非非常亲密,但毕竟每个人都有机会帮助别人,长期以来大家彼此保持着一种互相尊重和帮助的关系。
至于婚恋问题,考公后我明显感受到相亲市场的变化。在大城市时,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房子依旧是我无法负担的负担。而回到家乡,虽然收入不如从前,但相亲的机会却多了许多,尤其是一些公务员、医生、老师等职业的人,条件比我以前的伴侣更好。
考公之后,我才意识到,一场考试能决定未来几十年的生活质量。现在回想起来,我不禁后悔没有早点考公,早些年,如果我选择了这条路,也许现在的生活会更稳定。虽然这份工作看似平凡,但却为我带来了安稳。对我来说,体制内确实是最适合的归宿,尤其是作为一个没有一技之长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