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被骂"瞎折腾"如今才知道国家深谋远虑

孤舟野渡 2025-04-15 16:51:17

最近刷手机看到个新鲜事——甘肃大山里通了高速,七旬王老汉开着三轮车带老伴进城看孙子,三小时就到了。

这让我想起二十年前,村里人听说要在荒山野岭修路时骂得多难听。

如今回头看看,咱们国家做的多少"赔钱买卖",其实都是给子孙后代攒的家底儿。

记得2008年坐绿皮车去北京,晃晃悠悠18个小时。

当时听说要花大钱修高铁,街坊邻居没少抱怨:"有这钱多盖几所学校不好吗?"

现在高铁成了咱出门首选,早上在广州吃早茶,下午到武汉看黄鹤楼,票价还比机票便宜一半。

更绝的是西藏高速。

2000年那会儿,谁家要是有辆桑塔纳都能当婚车头车。

可国家愣是往青藏高原砸钱修路,气得老会计赵大爷直拍桌子:"这地方车都没几辆,修路给牦牛走吗?"

结果去年国庆,他儿子自驾带全家去拉萨,老爷子看着朋友圈的雪山照片直抹眼泪:"得亏当年修了这条路。"

西电东送工程刚开工时,村里人看见电线杆子往沙漠里栽都摇头。

现在新疆的风电点亮了上海的东方明珠,甘肃的光伏板给杭州的工厂供电,这才明白国家的棋下得有多大。

听老辈人讲,60年代搞原子弹那会儿,家家户户饭都吃不饱。

香港报纸上登过漫画,画着穿补丁裤子的中国人抱着原子弹傻笑。可正是这些"傻事",让咱们挺直了腰杆子。

2016年南海那场对峙,要不是有自家造的军舰镇场子,恐怕真要吃亏。

邻居刘叔的儿子在部队当兵,他说现在战士们在南海岛礁上种菜养鸡,用的都是国产淡化海水设备,"搁二十年前,这种技术得求着外国人买"。

这两年美国卡脖子最凶的时候,华为突然掏出麒麟芯片,惊得外媒直喊"不可能"。

其实哪有什么奇迹,不过是像老农民存粮食——十几年前就开始往半导体领域"囤种子"了。

早些年援助非洲,胡同里的大妈们没少唠叨:"自家孩子上学还凑不齐学费,倒把钱往黑兄弟口袋里塞。"

谁能想到这些善缘,如今变成一带一路上的真金白银。

跑货运的老张最有体会:"前年接了个哈萨克斯坦的订单,人家点名要中国司机,说咱修的路自己人最熟悉。"

他扳着指头算账,现在跑中欧班列,比在省内拉货还挣钱。

中日韩自贸区谈了十几年没成,急得做外贸的小李直跺脚。

可国家沉得住气,今年突然传来消息——三国港口开始互免关税了。

小李仓库里囤的韩国化妆品,转眼成了抢手货。

2018年美国挑起贸易战时,菜市场卖猪肉的老王最担心:"听说要加税,别到时候连排骨都吃不起。"

结果国家反手一招"对等关税",美国猪肉进不来了,老王摊位的本地黑猪肉反而涨价了。

最解气的是芬太尼这招。

社区民警小陈说,以前总得盯着药店防滥用,现在美国求着咱们帮忙管控,"那些流到街面上的明显少了"。

电影院吴经理偷偷透露,自从少了好莱坞大片,国产电影上座率翻了一番。

如今退休的周老师最爱研究政策:"以前觉得国家大事离得远,现在看明白了——98年搞房改是为攒钱修高铁,08年家电下乡是为今天的新能源车铺路。"

快递站小赵说得更实在:"国家就像咱家老爷子,看着整天叨叨存钱烦人,等孩子要买房娶媳妇时,啪地拍出存折——原来早就备好了。"

最让人感慨的是金庸先生。

当年笑话咱们造原子弹不如买裤子的大作家,晚年回到大陆,专门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转了转,临走时写了四个字:"国士无双"。

老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咱们现在享的福,都是老一辈顶着骂声种下的树。

下次再听说国家要搞什么"大工程",不妨多想想甘肃山里的那条高速路

——今天的"瞎折腾",说不定就是明天的"金饭碗"。

0 阅读:9